捧皇帝给诸侯的理由是什么?)
人的一生要做很多决定,从选择学校到选择工作。这些决定,或大或小,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当面临一个选择时,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信息,理解不透彻,甚至不知道这个决定是“错误的”,所以还是要做这个决定。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42岁的曹操面临着一个可能决定汉家归属的选择。
曹操
时至今日,汉朝已经四百多年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汉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深入人心。谁都知道,这个世界是属于“大人物”的,统治这个世界的皇帝姓刘。但汉朝的建立与开国皇帝刘邦的信息资源密切相关。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攻破咸阳城后,萧何派出大量军队包围了秦国宰相和皇宫(秦国有宰相制度,宰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事,御史负责对外对接郡县御史,对内接收他们的奏折),以及秦国有关国家地理、户籍、法律等一切文件档案。,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光武帝刘秀趁此机会起兵。作为中兴之主,他为汉朝的延续立下了汗马功劳。延续了几百年的汉朝,到东汉末年,已经像一个老人一样进入了暮年。谁也不知道这个“老人”能否拿下第二学位,迎来新生。所以有一种不服的感觉,但是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自称皇帝,造反。
虽然“天帝”的权利已经旁落,年轻的汉献帝已经没有能力,他发布的“命令”也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而大打折扣,但是儒家这个统治世界的利益集团依然不变,天帝的招牌依然有效。
谁掌握了皇帝,谁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就会打压异己,扶持党羽,壮大自己的力量。
东汉晚期地图
董卓入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了刘辩这个不听话的小皇帝,建立了刘勰国。为什么要浪费和建立新的?因为新的服从性和易控制性,就像公共事业部的新员工一样,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和更强的执行力。
董卓被推翻后,因为废帝,和天灯一起点燃。他的手下互相争斗,抢夺皇帝的财物,导致狄咸四处流浪,居无定所,非常尴尬。
这时候能得到天子权力的袁绍算一份,曹操算一份。袁绍,冀州牧,朝野势力都很大。袁绍的谋士也给袁绍出谋划策:“西征迎帝,迁都邺城,可以拥帝为臣,积粮积兵,铲除异己,壮大势力,大事可期。”但是袁绍优柔寡断,优柔寡断,错过了这个机会。
也是谋士给曹操出主意,曹操听了。他立即派人将汉献帝迎出混乱的洛阳,迁都徐贤县,改名为许都,甚至将年号改为建安,史称建安元年。汉献帝在曹操的帮助下,立即封曹操为大将军,永远统领天下兵马,总揽国事。
袁绍
在儒家正统的时代,一切都是“理直气壮”。曹操迎帝许都,顺应时代潮流,得到天下百姓的认可。更多的好处是招聘人才的便利。只要稍微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的武将最多。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似乎后世的人真的应该去迎合皇帝,但当时的环境是复杂的,并不像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那样简单美好。这也是袁绍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原因。从结果来看,有几个原因迫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首先,从历史经验来看,春秋时期的晋文公迎来了周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条路有人走过,会行得通。
其次,从天下大势来看,董卓虽然死了,剩下的老臣们还在洛阳为皇帝打抱不平,导致皇帝权力的没落,百姓期待一个勤政之师力挽狂澜,扶楼而倒。符合世界大势和人心所向。
第三,从德的角度来说,坚持君臣天地之义,是吸引天下英才,让民心归附认同的最大德。
第四,从战略上讲,以看似无私的态度,带领皇帝发号施令,既能让天下臣服,又能发展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人才。
循序渐进,大利益总比小损失好。奉天子以令不臣,耕植以储兵源。不取,则患之。得到天子的曹操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正义感上压倒群臣。同为大诸侯的荆州牧袁绍,经常接到曹操下达的对他不利的命令。他不听他们的,也不听他们的。他每次都怒不可遏,后悔不已。
在同为谋士的建议下,曹审时度势,抓住了的机会。袁绍优柔寡断,对这个事件分析不够透彻,理解不够深刻,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导致最后的失败。
你不能两者兼得。凡事有利有弊。利益之间,要权衡轻重,懂得取舍,做出选择和决定。我们不能等到一切都清楚了再做决定。就像现在的工作,当你的下属不能做出明确正确的决定时,你要为他做一个决定,哪怕这个决定在目前或者未来是错误的,你还是要去做,而不是等待!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枭雄之辈。他足够有前瞻性,对风险有很好的把控,懂得抓住机遇,迎着风。足够的决心,使他能够抓住“拥帝立臣”的机会,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连诸葛亮也不得不佩服曹操,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本不能与之抗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