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和中统有什么区别(中统和军统是怎么建立的?)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乘飞机逃往台湾省。到了台湾省后,蒋介石痛心地说:“雨农不死,大陆不丢。”
这里的雨农是军事间谍头子戴笠。显然,蒋介石认为情报特务机关的结构失灵是他在台湾省败北的重要原因。
深刻反省:
1931年,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宣布第二次退休。
蒋介石回到家乡溪口后,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失败。他以为自己处于内外夹击的局面,其实对此一无所知,因为他缺少一个专门的间谍机构,被用来监视党内外各派的动向。简单地说,情报工作没有到位。
钟通的前身:
事实上,早在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被迫下台后,他就已经意识到情报特务机构的重要性。所以他重新掌权后,成立了中组部调查统计科,由陈立夫担任科长,这就是中组部的前身。
这个党务调查科表面上是用来统计国民党成员的情况,实际上是一个间谍情报组织。他们通过秘密监视和调查来监控党内的思想动向,那些有不忠行为的可疑人员通常会被他们秘密逮捕甚至暗杀。
为什么还需要军事管制?
但蒋介石认为党务调查科处理党内异己,远远不够。他还需要一个更机密、更恶毒的情报和特勤局来对付党外的异己。这就是军政府上台的原因。
钟通和童军都是蒋介石扶植的得力助手。这两个间谍组织从一开始就争斗不断,甚至到了生死关头。这是为什么呢?
“中组部调查统计科”已展开:
1937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对内要对付共产党,对外要对付日本人。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蒋介石需要更多的情报和间谍工作。
1938年初,蒋介石扩大了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处,成立了中央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陈立夫任局长,中央委员会正式诞生。管理徐恩曾第一处,主要负责党务;管理戴笠第二办公室,主要负责情报;负责邮政稽查处驻丁某村。
都是搞情报工作的,一山不容二虎,而陈立夫对戴笠早就不满了:
戴笠当上导演后,满怀希望地向导演陈立夫汇报。没想到,热脸贴了冷屁股,陈立夫一点都没给戴好脸色。
这是为什么呢?陈立夫和戴笠都是从事情报工作的,但过去陈立夫所在的党务调查部是有参谋的正规部门,一切都是光明正大的。而戴笠的情报是蒋介石私下授权的,偷偷摸摸,不上台面。
而且陈立夫是有家世背景的海归,戴笠是混社会起家的。两个人根本不是陌生人。
陈立夫可能会想:你这个小混混,怎么敢和我平起平坐!哼!
戴笠一针见血,回家后越来越生气:你不在乎我,我也不在乎你。我一向只对蒋委员长负责。你的导演有什么了不起的?完全管不住我!
此后,戴笠一直在与陈立夫作对。他经常派人跟踪中央委员会的人,发现叛徒或共产党人,甚至中央委员会的人,然后在事后把他们抓起来。这样,抢共产党的功劳就成了戴笠的了。
改组“中央调查统计局”,正式成立中央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
一次次的“固执”愈演愈烈,使戴笠和陈立夫的矛盾公开化,两人根本不可能共存。于是,1938年8月,蒋介石分离重组了中央调查统计局。第一名变成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国中央局),陈立夫还是局长。第二名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由戴笠任局长。
中层和军方系统的区别:
钟通和童军都是国民党特务机关。上中通表面上属于党务系统,负责内部情报间谍工作;军事系统隶属于军事系统,负责对外情报人员的工作。事实上,双方的职能和工作是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统一和军事统一是不相容的:
自成立以来,钟通和童军一直水火不容。双方从领导到下属,从来没有和睦相处过。双方互相分了手,互相仇视,甚至杀死了对方的特工。
有人打了个比方。对蒋介石来说,陈立夫如第一室,戴笠如厢房。正房有正房的地位,侧房有侧房的优惠;妻有妻的尊严,妾有妾的傲慢。
蒋介石试图调解双方的矛盾,但徒劳无功。其实他也乐见两个间谍机构互相制衡,互相竞争,从而为自己更加卖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