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汤)

麻黄细辛汤(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

导读:今天跟随毛进军先生复习《伤寒论》麻黄细辛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原文

《伤寒论》第301条说:热病阴,退热,脉深,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主。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阿莎丽、附子,炒熟,去皮,粉碎成八块。

三味,取一桶水,先将麻黄煮沸,减2升,去沫,将所有药都放进去,煮沸3升,去我,取一升温服,每日三次。

扣除

这个从“少阴病”开始,就是说这个病一定有少阴病的基本症状。胡锡树先生认为少阴病是表阴之证,是表虚寒证。

还有“少阴症”?它既是一种表虚寒证,也是一种真阳不足、饮寒过度的证。三阴病都有冷饮。因为三阴两虚,风寒不能温开水饮入津液,就应该停止饮用。

第一,“脉搏没问题,但我想睡觉”

阳虚寒时,你会怕冷,身体机能衰弱,精神萎靡,所以会有“脉微,而困”的证候。

“但困”是指精神疲劳,眼睛闭着不睁开,困倦,嗜睡,即被叫后醒来,然后又睡去。

微脉,因虚寒,脉象弱而诱发,呈微形,稍浮或稍滞弱。

大家都学过中医诊断学,脉象弱的主要疾病是阳气不足,也就是阳气不足或者不足,阳气虚弱,无力激励,所以脉象弱。

脉主症为气血两虚,气虚不能活血,营血不足不能充脉,故脉细。

从脉象可以看出,气血两虚,心脑得不到气血的温暖,就会出现困倦、头晕、困倦、失眠等症状。

这些症状,我想大家在临床上都能经常看到,尤其是那些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或者患有外感疾病的慢性病患者。

第二,“退烧从一开始”

什么是「一开始就退烧」?

表阴证应以恶寒而不发热为特征,这是少阴病的原始特征,因为《伤寒论》第七条说:“发热恶寒者,阳致;无热恶寒者,在阴。”这篇文章是后世医家普遍公认的六经总纲。

因此,少阴病发生在阴,不应该像往常一样发烧。

“初退热”指少阴病初热,一般不持久。

退烧不一定代表发烧。“反”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应该出现发烧。刚才说了,少阴病的特点是不发烧。

也就是说,刚得少阴病是一种新病,表邪明显,外感寒邪,表里气滞,初起发热。

但是因为这是表虚寒证,这个表虚寒证虽然不太重,但是是外感寒邪,和齐威的郁滞是一样的,有表邪,所以会有发热症状,但是这个发热不太高,也就是说没有大热,主要是恶寒。

事实上,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各种寒热病例都有。就少阴伤寒这一证候的发热和恶寒而言,因个体差异和致病因素程度不同,病情轻重也不同:

有的是微恶寒,有的是恶寒发抖,有的是低热,有的是微高热,临床上还伴有鼻塞、流涕、头痛、颈痛、身痛、腰痛、关节痛、咽痛、咳喘等症状。

第三,“深脉”

“深脉”,这个脉对于鉴别少阴病非常重要。与浮脉相比,深脉属于阴,主病在胃。这里的脉象深,说明胃里有冷饮。

《金匮要略》说“脉重则水之责”,所以这个脉就是房间冷水的脉象。此处也可见晚、结、代、数、紧脉,也可见微浮脉,但脉象多为无力。

此外,还可伴有体质虚弱,舌淡、胖乎乎或滑滑,或偶有联系强的人出现少阴症,舌苔黄腻。

因为,很多患者刚发病的时候是表阳之证,由于治疗不当或不当,变成了表阴之证,现在临床上很常见。

刚才分析的证候特点是初起发热,表邪明显,需要从表里两方面来解释“麻黄细辛附子汤”。

本麻黄细辛汤证的特点是伤寒表证和少阴伤寒表证。如有此适应症,宜用麻黄细辛汤温表证,逐一饮用。

在这里,病机的关键点是表虚寒邪伴内寒饮。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含义

麻黄细辛附子汤只有三味药,可以说是配伍严谨,简单有效。

我们来看看神农的《本草经》(简称本经)是如何论述麻黄细辛汤这三味药的药性和主治的。

在分析《方医》时,要根据《本经》中药物适应症的特点进行分析,因为《本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家总结和收集当时药学经验的专著,其成书日期与《伤寒论》和《杂病论》基本一致,都是在汉代完成的。

但这本书属于东汉早期的著作,约公元69-100年,比东汉末年(约公元200-219年)写的《伤寒杂病论》要早。

这部经典所描述的药物分类、四气五味、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是《伤寒论·杂病论》中的处方用药基础。

所以我们在学习使用经方的时候,一定要熟悉神农本草,要从这部经典的药理来加减药物。

这部经典的文字简洁明了,适应症简单直观。多以病证为特征,药物的作用靶点针对性强。

现在我们来看看经典中是如何讨论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药物的。

一.麻黄

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刊汗、祛邪热、止咳、逆气、祛寒热、破症壮积。”

这麻黄是一种很好的药。能温散寒气,使身轻飘。它不仅可以开发傅玄,而且可以发汗和辟邪。还能凭借其破疾、强积的能力,帮助疏通经络、祛寒饮。

现在很多医生都不敢用这种麻黄。

清代温病派的医生很少用麻黄,因为怕它的温软容易伤津燥,但现在的医生大多受现代药理实验的影响,认为麻黄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与西药麻黄碱相混淆。这是一个模糊的认识,不清晰的概念。

麻黄碱,又称麻黄素,是一种化学合成的生物碱。它是一种纯西药,也是一种肾上腺素能药物。其作用类似肾上腺素,能兴奋心脏,升高血压和血糖,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中药麻黄,是一种只针对太阳伤寒和少阴伤寒皮肤表面出汗,能祛瘀散寒,止头痛的药物。

麻黄的使用要看对证的明确判断,有证就要用药。如果辨证施治,使用得当,就不会出现兴奋心脏、升高高血压等副作用。其实西医也可以将麻黄辨证应用于高血压。

第二,细辛

细辛:“魏温心。主要症状是咳嗽、头痛、脑动、数百个关节挛缩、风湿、关节痛、肌肉死亡。久服明目,益九窍,轻多年。”

细辛是良药。性味辛而香,性温而烈。它不仅能驱散外面的风寒,还能沟通表里。还能内化冷饮,上下梳理,温通三焦,清降浊,破痰解郁,善于止痛。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身痛、肺寒、戒酒化痰。

细辛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能破寒凝露,入阴辟邪。

当风寒、水湿、痰饮等致病因素。附着于经络、关节、肌肉等。,并附着于精气、血液、津液、排便、流涎等。在人体内,这些致病因素可以用细辛寻找和分离,并在体外揭示。

因为人体内到处都有津液,有津液的地方,在病理状态下,就可以和寒、痰、湿的水饮贴在一起,也就是说,细辛具有将病理产物与正常机体隔离的作用。

清代医生邹舒在经典《书证》中说了细辛的这种独特作用:细辛虽细,味浓,但若寒气则是由于精血津液的排尿流涎,可以拖出来,相互分离,不能忍受。

比如这个经典里说的“对于有不良反应的咳嗽,风寒要看胸中之饮;头痛脑动,风寒靠髓于脑;数百关节挛缩者,风寒靠关节屈伸之液;风湿痛杀肌,风寒靠肌中液。”

而且推而广之,到处都是津液,有津液的地方,风寒都可以附着。

细辛可根据辨证加用麻黄细辛汤、麻黄附子汤、甘草汤治疗多种重疾、怪病、怪病、疑难杂症。

临床上,我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脑梗塞。我见过很多次病人吐出很多痰和唾液。这是细辛入阴搜邪清痰饮的好现象。所以治疗大病、慢性病、顽症,都离不开细辛。

第三,附子

附子:“辛温。主咳为风寒、温中、金疮、碎疾硬骨积、血痉、寒湿、抽筋、脚痛、不能行走。”

这种附子是一种疗效独特的药。辛、热、燥,有纯阳之性。可助心阳疏脉,和脾阳强运,降肾阳益火,外壮阳散寒。既能补贴元阳不足,又能从表里祛寒湿。是温里扶阳散寒的重要药物。

还有附子强大的通阳作用,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通十二经脉,使周身残残阳归下元,有效挽回失去的阳气。是“开一团阴,迎阳归家”和“真的冷了,什么都治不好”的猛药。

附子的疗效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容易产生毒副作用,所以现代中医学家云铁桥曾经说过,“最有用也是最难的,就是附子。”

附子很难用,但也不是不能用。一定要好好利用。附子用得好的话,可以治疗很多疑难、急、危重的疾病。

张仲景最擅长应用附子去阳以救不良反应,破阴去阳,内外兼得。如《伤寒论》中的名方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可用于治疗重疾和危急急症。

中医不是慢医生。现在又说中医治不了急危重症,或者疗效慢,或者疗效不如西医等等。是因为我们不善于学习技巧,或者不善于应用附子、大黄等烈性药物。

在《伤寒论》中,附子的脉象有以下几种:脉微,嗜睡,脉细而深,利己而不渴,病属时脉深,病属虚时脉细,阴盛阳衰,虚实外阳,脉深。这些脉象都是附子应用的指征。

清末伤寒大师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中有一篇《辨识所有阳虚证的方法》,其中列举的阳虚症状更为详细:

面色苍白无光,睡眼惺忪,兴致不高,声音短促,气短懒言,体重,畏寒,口清,饮食无味,舌绿滑,或黑润青白,润滑色淡黄,津液满口,水不饮,连热汤,利己,脉浮空,微弱,自足。所有这些脉象都可以用附子来治疗。

四。方毅

附子助阳温表里通络,麻黄发汗祛邪,细辛温饮祛邪。

这三种药物的组合很巧妙,相得益彰。有助于温阳解表而不伤杨琪。治疗内伤时,可深入经络、隧道,疏通血气,洗去瘀血,饮之,同时可固少阴之本,助邪出表。

因此,全方具有扶阳解表、温散寒邪、饮酒祛瘀、活血通脉的作用。

现代著名经方吴精辟地总结了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内涵。他在吴的《医药概论》第2卷中说中医的十大“管理者”:

“这样麻黄可治散于表的寒,附子可温里寒,温肾水,再细辛可温散少阴经的寒邪,使其由阴出阳,达于太阳,并凭借麻黄祛除皮肤表面的汗液,是温经解表的良药。”

该麻黄细辛附子汤不仅主治少阴表证,还兼治少阴蕴阴或瘀血。其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文章的范围,其适应症非常广泛。

用现代医学的话说,这个方子可以刺激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如果辨证属于阳虚寒、表里病、内伤、阳虚寒凝,或饮于外寒,观察脉象,观察病机,充分利用本方,或与其他疾病合用,确实能收到较好疗效。

临床实践证明,麻黄细辛附子汤确实是一个配伍极其严谨合理,应用广泛,用药简单有效的好方。历代医家利用这一,疗效惊人。

胡舒先生在《伤寒论》的记载中举了一个例子:

“医馆云:‘若头痛用脑,此为少阴伤寒病,故宜用此方(麻福心),须知之。’

张仪彤说:“声音突然嘶哑,喉咙异常疼痛,突然发作,或不能咳嗽,或无痰,或溢清痰,脉沉紧,或几种疾病...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补。"

当代临床医生李克认为,百病皆因气,外感必伴内伤。单纯外感疾病的患者很少。麻黄细辛附子汤是扶正祛邪之法,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我在临床上使用此方的频率比较高,不仅治疗外感病、头痛、风湿及四肢关节关节痛、鼻炎、副鼻窦炎、咽部扁桃体炎、突发性耳聋、突发性聋哑、咽喉麻痹、皮肤瘙痒等疾病,还治疗内伤及冠心病、脑梗塞及其后遗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动词 (verb的缩写)经验

我认识到,在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时,必须注意三点:

一、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时,一定要观察麻黄和细辛的剂量比例,不要随便打乱。我们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少。

二是敷麻黄细辛附子汤,一定要无汗。

清代医生陆懋修在《林逸琐语》中明确指出:“发热用麻黄,症见发热无汗。伦不言无汗,阴不能有汗,不必言。”

第三,晚上服用三麻黄细辛附子汤时,最好在饭前服用,不要拖到睡前服用。睡前服用会导致部分患者情绪激动,影响睡眠质量。

注意:具体治疗和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自毛进军著《经方经验:六经方药的理解与临床证据》,学苑出版社,2011年7月。本版微信官方账号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片来自图片网。

//////////

猜你喜欢,点击阅读原文:

失眠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

细辛,真的不能大量使用,可以长期使用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