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吃苦(吃苦的历史真相)
一提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就会想到越王勾践。事实上,历史上“靠工资睡觉,逞强”的事件并不真的存在。
一直到唐朝,勾践都没有付出。
按照传统,“睡薪试胆”应该发生在春秋时期。而《左传》中的《与哀公》两个部分,以及《吴语》、《越语》部分的《国语》,虽然都详细描述了越王勾践的生平事迹,但并未提及“睡薪试胆”之事。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关于“尝胆”,春秋时期的史料是空信息资源,最早记载于汉代。司马迁第一次写越王勾践的家世时,把越王勾践“敢坐,即敢坐敢卧,饮食尝胆”的故事写进了史记,却没有提到“睡薪”。东汉学者赵晔写的《吴越春秋》,虽然也说勾践“把肠子挂在屋外,进进出出尝一尝”,但还是没有“睡薪”的描述。
直到唐宋时期,越王勾践的一度“尝胆”的说法才开始出现。唐代杜甫曾写过《庄游》“枕边记勾践”的诗句。北宋学者王铸评价这首诗说:越王勾践“出门尝胆,躺下睡”。南宋初年,李纲曾在《国情》一书中说,勾践“以勇励志”;《使臣传》中也说:“勾践感勇,死以报吴”。古时候的兵器葛,显然不是传说中的干柴棍。可见,从春秋到汉代,直到唐宋,都没有关于勾践“苦中作乐”的明确记载。
宋人喜欢以勾践为例。
“卧薪”和“尝胆”这两个词的组合作为成语,最早出现在北宋苏轼的《准孙权答曹操书》中。苏轼对孙权十分敬重。在《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中,苏轼穿越时间空隧道,以大胆丰富的想象力,模仿孙权的笔调,写道:“自仆留守,任劳任怨,哀叹日月流逝,哀叹功名不立,亏欠前人忠义不报,告人贤明。”孙权“靠俸禄睡觉”的故事,纯属苏轼虚构捏造。就算有,也和越王勾践没关系。
然而,在南宋时期,爱国官员和学者如曾恺、甄、经常回忆越王勾践的英雄事迹。他们在奏折和著述中,多次提到勾践曾“以俸禄为生”或“以俸禄为生”,无非是以勾践为榜样,从侧面敲打懦弱无能的南宋皇帝。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如南宋学者在《左氏家传》中说,吴王夫差“尝尽其胆”。明代学者张骞写《春秋》的时候说:“夫差即位,辛苦了”。后来,清代史学家马嵬在编纂《左微》和《史燚》时,仍把茯茶的名称定为“睡薪逞强”。
到了清代才最终成型。
清初,吴承权在《知行纲目》的编纂中记载:“勾践反国,而不辞劳苦,任劳任怨”。蒲松龄在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中也明确写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一百二十秦关终归楚;辛苦了,辛苦了,辛苦了,辛苦了,再多三千甲就能吞掉吴了”。蔡元初在《东周修史》中写道:“(越王勾践)虽累,有俸禄,但不用褥子;并且紧紧抓住你坐着和躺着的地方,你必须吃吃喝喝,尝一尝。”这件事成了“固定说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