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电力设备检修维护工作要点(电厂设备检修)

电厂设备维护(电力设备维护要点)

通过对国内部分发供电企业的安全评估,指出了设备维修的现状,指出了设备维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设备维护

1设备维修和维护的现状

搞好设备维修保养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提高设备可靠性,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充分发挥设备潜力的重要措施。但是,在近几年企业改制过程中,一些单位放松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突出的问题是对设备的维护不够重视。为了减员增效,维修人员随着设备的增多而减少,导致企业很难按规定完成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和预试,甚至个别单位的设备处于不坏不修的状态。

2.设备维修保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设备维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国家电力公司和原电力部颁发的设备维修导则和工艺规程执行不够认真。近十年来,原电力部先后颁布了多种设备检修导则和检修工艺规程,包括《发电厂检修规程》(SDJ230-87)、《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DL/T573-95,以下简称《导则》)、《有载分接开关运行和检修导则》(DL/T574-95),其内容全面、具体、实用,是指导设备检修的文件。虽然这些规定是电力部颁布的,要求各单位认真执行,但至今仍有一些单位没有认真执行。

2.1未能按照规定执行设备维护间隔和周期

例如,在电厂检修规程中,燃煤锅炉与配套汽轮发电机组之间的大型信息资源检修间隔为3年,燃油机组为4年,主变压器为10年。据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制造和安装遗留问题,国产变压器在投运5年内故障率较高,因此导则规定主变压器应在投运5年内进行首次大修。缺油断路器应在投入运行一年后进行大修,之后可分为3 ~ 4年一次的10 kV级、4 ~ 5年一次的110 kV级、5 ~ 6年一次的220 kV级等。查阅一些单位的维修记录可以看到,上述规定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经主管部门技术鉴定批准延长维修间隔期的除外)。有些变压器和断路器投入运行十几年了,除了临时修理,从来没有检修过。

2.2对维修前的准备工作重视不够。

2.2.1检修前,在编制检修技术组织措施计划时,由于对设备的技术状态和运行情况了解不足,计划往往不切实际。如维修前运行中设备的缺陷、故障、异常及处理;主要运行参数的变化,有无超标;辅助设备运行信息资源的网络状态;预防性试验情况;发电机、主变出口短路次数、短路电流次数、事故后检查试验情况大多没有收集、调查、分析透彻,设备技术状况、存在无数隐患,规划时无法采取针对性措施。在拆卸和检查设备时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事先没有技术准备,维护工作非常被动,甚至无法进行。

2.2.2维修前,专用维修仪器和安全仪器准备不充分。由于工具不全或不合格,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甚至影响维修质量和工期。

2.2.3备件和材料准备不足。维修需要时,只是在市场上临时购买或在工厂、修理厂临时组织加工,往往供应不及时,质量得不到保证。

2.2.4对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不够重视。有的维修人员对设备结构和维修技术不熟悉,有的缺乏必要的钳工基本功。由于缺乏维修前的培训和维修时的盲目操作,损坏了原本完好的设备。比如拧紧机壳螺丝时受力不均,机壳开裂等。

2.2.5维修现场相关设备的临时摆放不规范。维修工具、安全工具、各种材料、备件、设备分解的零部件等。,通常不容易找到,甚至被误用或遗留在设备中,因为现场没有指定的位置。

2.2.6检修时应采取的特殊安全技术措施准备不足。如起重设备的配置,高空作业或搭设脚手架的登高措施,在带电设备附近作业时的防触电措施等。

2.3大部分设备大修都没有按照规定的维修试验项目进行。

变压器大修时,导则规定了15个大项,121个子项,但从一些机组的大修记录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大修项目被删除了。绕组维护时,在维护中按导则要求用手指按压绕组表面,检查其绝缘状态,并进行分类。压制时绝缘有弹性,压制后如无残余变形,则状态良好,属于一级绝缘;如果弹性差,但压制时无裂纹、脆化,则合格,属于二次绝缘;如果绝缘易碎,呈深褐色,受压时有少量裂纹和变形,则勉强可用,属于三级绝缘;如果绝缘严重脆化,呈深褐色,受压时会变脆、变形、脱落,甚至可以看到裸线,属于不合格,属于IV类绝缘。类似这些非常重要且简单可行的维修项目,很多单位都没有认真执行。虽然设备已经通过了大修,但是相关人员对变压器的绝缘状况一无所知。比如其他的检查记录大部分都没有,比如引线包绝缘和绝缘厚度的检查,引线焊接的检查,各部分绝缘距离的检查,引线长度和固定的检查等等。类似的情况在其他设备维护中也很常见。

2.4大修工艺未按导则和工艺规范规定的试验项目进行试验。

对于变压器大修,本导则规定了30项试验项目(修理前8项,修理中5项,修理后17项)。还有一些项目需要在大修前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大修。若检测有载分接开关各触头烧损,若大于3 mm,必须更换;检查每个触点的压力和动作顺序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要求,如不符合则进行调整;测量分接开关的切换时间、电弧触头的桥接时间、三相同步误差,检查过渡电阻是否损坏,并测量电阻值。如果切换时间和桥接时间分别超过30 ~ 50 ms和3 ~ 5 ms,或过渡电阻值误差超过10%,则应进行调整。很多单位没有彻底进行这些必要的检测和试验项目,有相当一部分被删除了。

2.5维修程序未按工艺导则的要求实施。

特别是大型设备的检修,从拆卸、分解、大修、试验到组装,都没有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如果变压器装配后未按规定程序正确空注油,设备注油后一段时间不允许静置,油中混入的气体未完全排出就投入运行,会造成变压器投运后瓦斯保护动作,严重时会烧坏变压器。

2.6检修现场记录马虎

在现场维护期间,在对设备及其部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数据测量、检查、测试和修理之后,这些任务的细节往往没有记录。比如在变压器绕组绝缘的检查中,记录中没有记录检查内容、项目、数据、测量方法、鉴定条件、结论和意见等。然后,安排设备维护等工作就没有依据了。如果绕组绝缘通过大修,并被鉴定为三级,除了在修理后的运行中加强监视和检查,增加必要的预防性试验外,还应计划下一次大修的时间、工作量和各种试验。

2.7有些设备没有相应的维护程序。

除了有部级检修导则或工艺规程的设备外,生产现场还有一些设备,如true 空开关、SF6开关、隔离开关、输配电线路等。,没有相应的维修规程,使维修工作没有质量标准,随意性大,无章可循,无依据可循,设备年久失修。导致隔离开关严重锈蚀,元器件磨损,操作机构卡涩甚至失灵。

3.改进设备维护的建议

3.1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和周期进行设备维修和维护。

国家电力公司在《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条重点要求》中,仍然强调定期检修是防止设备事故的关键措施之一。如16.7条“开关柜应按规定的检修周期、实际累计短路分断电流和状态进行检修,特别要加强机构的检修,防止断路器拒分、拒合和误动作,防止灭弧室燃烧或爆炸,防止液压机构漏油和分闸缓慢”;第16.8条“隔离开关应按规定的检修周期进行检修”等。因此,做好定期维修保养工作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国内设备现状的需要,仍然是预防设备事故的重要手段。

3.2全面系统地做好维修基础管理工作。

3.2.1建立健全与设备维修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如维修工艺规程、质量标准、验收制度、缺陷管理制度、设备变更管理制度、备件管理制度等。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对于部分设备,国家电力公司和原电力部已发布检修导则或工艺规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对于上级未下达的设备,应根据制造商的说明和现场经验编制现场维护规程。

3.2.2加强设备技术档案的管理。主要内容:一是原始资料,包括设计资料、设计变更文件和实际施工图纸;产品说明书、出厂试验报告、安装图纸、合格证等。由制造商提供;安装技术记录、试验记录、工程交接验收文件和备品备件清单等。;二是运行数据,包括运行日志、运行记录、缺陷记录、异常障碍和事故记录等。三是设备的维修试验和异常数据,包括设备大修记录和维修报告、各种预防性和其他检(试)验报告、设备改造等。

3.2.3加强检修索具和安全工器具的管理,建立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和操作规程等相关管理制度。

3.2.4建立技术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各项技术监督工作,做到方法正确、数字准确、结论明确。

3.2.5加强维修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素质,满足“三技三能”要求。培养一支责任心强、管理知识科学、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维修队伍。

3.2.6实施维修合同的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合同责任制。

3.3大修前深入细致的准备工作

3.3.1查阅设备运行记录和相关技术文件。包括运行日志、缺陷记录、异常记录、事故和障碍报告、出口短路次数和情况等。、长期运行中设备的负荷、压力、温度、温升及相关参数的超标和异常变化的统计和分析,发电机、变压器发生出口短路后设备的检查和试验报告。技术档案包括设备出厂试验和交接验收报告、历年预防性试验报告、大小修记录和报告等。通过查阅和分析这些资料,提出大修时需要检查和大修的项目和内容。

3.3.2编制维修工程技术组织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组织及分工、施工项目、进度安排、特殊项目施工方案、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技术措施及现场防火措施、主要施工工具及安全工具清单、备品备件及主要材料清单、根据检修现场情况绘制施工图纸,包括检修及安全工具及设备摆放图、备品备件及材料摆放图、设备分解后零部件摆放图等。

3.3.3根据施工计划提出备品备件和材料供应计划,经批准后由物资部门完成。一些在市场上买不到的零配件和材料,由厂家提供或委托加工的,要与有关部门签订合同,保质保量按时提供。

3.3.4对施工工具和安全工具进行全面检查、维修和试验,确保性能可靠、合格、好用。

3.3.5应对维修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除组织全体维修人员学习维修工艺规程、质量标准、安全工作规程和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外,维修前应对新进人员进行钳工培训。对于没有参加过类似设备大修的人员,应组织专门培训,掌握设备结构原理和维修技术等。

3.3.6根据维修工作的需要,应事先安排好起重设备或机械用具。2米及以上高处作业,应事先搭设脚手架,并采取防止坠落的技术措施。

3.3.7在维修现场指定施工工具、安全工具、备件和材料、设备分解后的零部件等的放置位置。

3.3.8维修开始前,单位领导或维修主管应会同生物技术和安全监督人员对上述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条件具备后方可开始工作。

3.4做好维修管理工作。

3.4.1设备拆开后,要注意修理前的检查工作。在检修前,虽然对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并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了详细的技术组织方案,但有些设备缺陷和内部隐患要在开盖解体后才能发现,要及时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以保证检修质量和检修周期。

3.4.2维修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维修规程进行。原部颁维修导则和技术规程中规定的施工程序,是根据国内许多单位多年的经验教训编制的。为防止变压器在检修时受潮,导则明确规定变压器本体暴露于空气体的时间为:相对湿度3.4.3严格执行检修责任制。许多单位都建立了检修责任制,但对于大型设备的检修,如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解体后,主要部件和附件必须在不同专业进行拆卸和检修。这种分工可能并不完全对应原维修责任制中的分工,需要在大修前进行调整或细化,以至于每个项目都有专人从头到尾负责,小到每个螺丝、阀门、接头、瓷瓶、拆装。

3.4.4加强维修质量监督,严格执行验收制度。维修开始后,虽然每个部分的工作都是“一分为二,各负其责”,但还是很难保证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为保证维修质量,除由验收组组织分段验收外,有条件的可配备若干质量监督员,对设备维修的关键点进行监控,负责监督检查各岗位的维修技术和质量符合要求。

3.4.5注意维护记录。维修记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是设备不可缺少的历史档案。这项工作应纳入维修责任制,各维修岗位应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并明确提出记录的具体要求,发放各种记录表格和记录纸,以便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设备的检查、试验和处理情况(包括被检查部位、检查方法、试验项目、技术状态、发现的问题、处理情况和效果等)。)详细。

综上所述,保证维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严格按照维修导则、工艺规程、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执行,是搞好设备维修的关键,是提高设备可靠性、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