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麻黄附子细辛汤灵活运用(麻黄细辛汤)

麻黄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灵活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经典方剂之一,临床应用广泛,应用得当。这两篇文章中记载的四个医案就是活用的例子。味精可以适当使用,味精有加减方法。

治疗皮肤瘙痒症的麻黄、附子、细辛加减

1月3日,一名60岁男性因全身瘙痒两个多月,邀请余进行家访。

发病当天,患者曾在山上的松林里捡柴火;辛苦一天后,你会出更多的汗。回家后,当天晚上就觉得全身发痒,也就没理会。三天后,我开始在当地的健康中心接受诊断和治疗。西医诊断为“皮肤过敏”。用西药强的松、扑尔敏、盐酸氯丙嗪治疗了几天,瘙痒一天天加重。后来去某级医院静脉注射了几天西药“氯化钙”和“痒苦乐人”,还是不见好转。

此后,很多人四处求医,吃了50多剂中药,洗了20多次药,仍然没有明显好转,反而四肢冰凉,饮食不足,精神萎靡。之后患者经亲戚朋友介绍,要求多治疗。

确诊时看到的:病人光着膀子,穿着棉衣,身旁放着两盆炭火取暖,还有人给他挠痒痒。全身皮肤暗红,布满抓痕和抓痕,多处有出血和粘液渗出,皮肤灼热,手一碰就粘,全身有鱼腥味,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而弱。检查前治疗的方剂多为清热凉血祛风剂。

我认为表里寒,风毒内郁。治温经散寒、祛风止痒,用麻黄、附子、细辛加味:

生麻黄10克,制附子、蝉蜕各10克,北细辛、升麻、生甘草各6克。一天一剂,连服三剂。

1月7日随访:皮肤瘙痒大大减轻,晚上能安心入睡,精神好转,饮食增多,舌红少苔,脉细弱。顶端加当归15克,川芎10克。连续服用五剂后,皮肤瘙痒消失,疾病痊愈。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据:皮肤瘙痒多由外感热、毒、风邪或血虚生风所致。一般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或凉血养血祛风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本案中患者六十多岁,气血已衰,阳气不足,在松林中劳作,汗出,经治疗缓解。风邪虫毒乘虚而入,停滞于治。治疗应以解表祛风为主,但前医者误用清热凉血之剂,导致狼入室,闭门不出。服用寒凉之品,会损伤人体的阳气,最终导致因风毒而出现里外寒、内郁之证。

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里寒邪,加升麻促阳透表,蝉蜕祛风,生甘草解毒缓麻燥,当归川芎养血补血,意为“治风先治血,血使风自毁”。诸药合用,温经散寒,养血祛风,收诸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案三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少阴伤阳的方剂。其方药温散兼施,表里兼治。作者根据肾阳虚、少阴不足的特点,反复感受寒邪,常以杂病治疗,疗效显著。举几个例子也是一样。

例1: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女,42岁,6月18日初诊。

一周前,患者主诉左侧突然头痛,并因寒冷出现面部肌肉抽搐,经市内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西药治疗了一段时间后肌抽搐,但头痛依然存在,严重时有灼热感,晨起恶心,浮面,口淡,食欲不振,舌淡,苔少,脉沉。这是由于肾阳亏虚,浊邪上冲,与风寒交战,使窍不通所致。可通过温阳散寒、降逆通络来治疗。

处方:生麻黄、吴茱萸、川芎、细辛各3克,附子9克,连服五剂,均痊愈。一年后未发现复发。

【主治】本证因体内肾阳不足,风寒邪归正,浊殷琦上逆,导致头痛、恶心。方剂麻黄、附子、细辛、吴茱萸、川芎,用于温阳散寒、降逆通络。其中川芎是治头痛的特效药,所以李东垣说,“六经头痛需川芍”,有祛外邪、升气的作用,与吴茱萸同用,一升一滴,都发挥了它的作用。

例2:冷背痛(骨质增生)

男,65岁,11月25日首诊。

从7月初开始,背部和腰部的疼痛越来越严重。7月19日在市内某医院x光检查诊断为“第一腰椎唇骨质增生”。一旦用西医和针灸治疗,疼痛有时会停止。最近后背又冷又疼,尤其是早上起来的时候。痛得很出汗,舌质淡润,脉沉紧。这是阴虚食欲不振,督脉营养不良所致。治疗方法为温肾助阳,补奇经。

药方:生麻黄6克,细辛3克,附子9克,鹿角胶9克,狗脊12克。

七剂后疼痛减轻,七剂后疼痛恢复。三年随访,无剧烈疼痛。x线片仍显示骨刺存在,无明显变化。

按:为督脉者,脊柱之贯属肾,维系人体之元气,为督脉之阳。阴虚,肾阳不足,缺乏温补奇经,因此,背部有冷痛。麻黄、附子、细辛加入狗脊、鹿角胶。麻黄能祛寒邪,附子能温命门,细辛能外祛太阳寒邪,能温里少阴的虚寒,狗脊鹿角胶能助阳补奇经。所有的药都可以一起用,所以才能有效。

例3:咳嗽和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合并感染)

男,59岁,12月22日首诊。

称为慢性饮痰症,前两天受寒诱发,畏寒,咳喘,痰色暗,咳痰困难,胸闷,腰脊酸痛,大便稀,苔薄白,脉沉细。X线胸片显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并发感染。这是肾阳虚证,外寒内饮。治温阳饮,气入肾。

药方:生麻黄6克,轻附子6克,细辛3克,沉香3克。另外用五子定喘合剂雾化吸入。三剂甚至更多。

据《苏文咳嗽论》记载:“肾形咳嗽,咳嗽会引起腰脊疼痛,甚至咳出口水。”在这种情况下,肾阳不足,寒邪复发,引起体内津液,并导致肺失去知觉,引起咳嗽和哮喘。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加沉香补肾。附子定喘合剂(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桃仁)宣肺化痰,肺肾兼治,疏补兼施,所以止咳平喘只用三剂就治好了。

从经验中学习

在《伤寒论》方剂的应用中,每味药的比例非常重要。比如本文第一面的偏头痛,“唯风可达顶”,用麻黄、细辛散之,味辛,但不可过度,怕升散过多。所以麻心付的比例是1:1:3。

第二种情况的腰痛,除了肾阳不足,督脉营养不足外,还与天气寒冷有关。“风寒,脉塞”现在是寒痛。所以本方增加了麻黄祛寒邪的剂量,比例为2:1:3。

三例咳喘皆因肾阳不足,外寒内饮,温阳散饮为关键。大麻和附子的比例是2:2,细辛是1。外用可帮助麻黄散寒散饮,内服可帮助附子温阳吸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