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炎黄传说与炎黄文化(炎黄传说)

炎黄传说(炎黄传说与炎黄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传奇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和颜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视自己为炎黄子孙,或者视炎帝、黄帝为祖先,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这种宗族认同思想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你在多远的地方,你都会遇到任何一个中国人,即使你以前从未见过他们。只要你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就会立刻产生亲近感。自然,人们想知道历史上是否真的有颜地和黄帝,以及他们怎么被说成是中国人的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炎黄文化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很久了,但还是很难得到明确的答案。现在只能说一些很肤浅的看法,求各位指教。

在先秦古籍中,颜地和黄帝经常被放在一起提及。最明显的是《国语·金语》中引用金大富斯空箕子的一段话:

“从前,少典嫁给了友好,生下了黄帝和颜地。黄帝汲水成,成,成,夷狄成,故黄帝汲水,成。二帝用师相济,德不同之理也不同。”

邵店,乔州古史考证说有熊郭俊,皇甫谧御制世纪说“黄帝有熊,今河南新郑也”。没有测试你是否有希望。这篇文章比较重要的内容是,他们两个分别是嵇和姜,是因为他们成长的地名。他们是同时代的人,所以他们曾经在军事上合作过。很难确定是不是都是小码,都是小码。

在解释两个皇帝关系的古代文献中,《益州舒昌卖节》中的一段话也很重要:

“昨天一天开始,第二个圣诞节后,设置了一个代码。命将分作二臣,蚩尤命住,近四方,司□□□(据原引,字不清,有人说可能是“百工”)庆天朝之败。蚩尤是帝逐帝,争涿鹿河(或A),九角。赤帝很敬畏,但他对黄帝说,他是蚩尤,他是在中集被杀的。”

这段话里,赤帝应该是炎帝,前人早就说过了。至于第二代指的是谁,有人说是赤帝和蚩尤,也有人说是颜地和黄帝。如果是后来说的,可以和于今两帝互帮带师的说法相呼应。这一段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把炎帝、黄帝视为上天安排的领袖,立下了张建殿的祖宗。

《左传》里还有一段对话,召公十七年引痱子,也很重要:

“前黄帝名纪昀,故取名云石;颜家以火纪著称,故以火师命名。龚名水吉,故为水师称水明。太昊姓龙岁,所以以龙老师命名。我,少昊的高曾祖父,直立而立,凤鸟相适,所以我为鸟,我为鸟师命名此鸟。”

痱子出自东夷,所以我们把东夷的远祖和黄、颜放在一起,但毕竟还是把黄、颜放在第一位。

根据以上几个传说,颜地和黄帝应该地位相近,不分伯仲,关系密切,在军事上互相支持。但在传说中,又有黄帝和炎帝在汉泉之野交战的说法。经过长时间的战争,黄帝取得了胜利,然后打败了蚩尤,所以各路诸侯都尊称轩辕黄帝为天子。黄帝的地位一度超过炎帝,以至于在早期古史体系中安排的《大戴武帝德》和《史记五帝本纪》中没有安排炎帝的地位,而是在讲黄帝的故事时顺便提到了炎帝。

《五帝编年史》讲述黄帝与炎帝汉泉之战,颇似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文理不畅。另外,古有蚩尤是炎帝之说,所以今天人们有怀疑,原来是一回事。但黄帝的人气突然超过炎帝,显然和这场战争的剧情有很大关系。

在《五帝年谱》中,炎帝似乎是神农的最后一个首领,所以有“轩辕之时,神农衰微”之说。黄帝打败炎帝、蚩尤时,诸侯尊他为天子,然后“代神农,为黄帝”。这里的神农似乎是一个朝代,而颜地则是一个人。但《史记·封禅本纪》中说:“神农封泰山,禅如云;帝冯岩泰山,禅云韵。”神农和颜地就像两个人,可见太史公对这件事并不太了解。刘欣大致编完《诗经》后,颜地与神农合而为一,与烈山氏或李善家族合而为一。古籍中关于神农生平的许多事迹,如发明农耕、尝百草以济民药、打结等等,都依附于颜地,他的名声再次显赫。《皇帝的世纪》也说炎帝继位第八位被黄帝取代。所以追溯到只谈黄帝不谈炎帝的祖先显然是不合适的。周炎黄的提法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

炎黄的故事有分有合,应该是由他们来演,因为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又与他们最初的事迹有关。

关于颜地从何而来,众说纷纭。《于今》只说“炎帝是姜水做的...所以炎帝是姜”。据说炎帝就是在姜水那个地方长大的。因其姓,得姓蒋。《帝国世纪》更详细地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

“神农氏姜姓也,母称仁嗣,有一女名曰李氏,她是小公主,她游历华阳,她有龙首,她是诱炎帝,她是人牛头,她比还长。有德,火为王德,故称炎帝。初陈,又迁徙至鲁。叫夔夔,连山,李山。”

这很可能是由不同来源的故事和神话混合而成的。当为渭水支流时,《水镜·朱渭水》篇云:“淇河在蒋家以南,即。据史本:姓蒋;”《帝王世纪》云:神农,姜姓,母女邓,尤华阳,感神而生,在者,为其所居。”马上,华阳就是华山之阳,也就是的华阳,“华阳、黑水只是凉州”。这两个地方都位于今天陕西中部的渭水和秦岭一带。许先生甚至从民俗资料中论证,认为炎帝始于渭河支流,即淇河。

我不知道为什么陈会迁移到鲁。陈在今淮阳,鲁在今曲阜。这可能与颜地是蚩尤的说法有关。因为蚩尤曾经“住在少昊”,少昊市场就在曲阜。陈荡指的是陕西宝鸡附近的陈仓,鲁荡指的是河南鲁山。尽管没有确凿的依据,但靠近姜水看似乎是有意义的。

烈山氏、连山家和李山家是同一个名字,他们是一样的。《礼记·祭法》:“是因李善之子为农,能耕百谷。”郑注:“李善的炎帝也是从李善开始的,还是。”《汉书·南阳郡·睢县地理志》班固写道:“故国。李翔,所以李果也。”《后汉书·郡国志》引用荆州的话说:“郡沿有蓬勃之村,山中有穴。据说云是神农的山洞。”这就意味着炎帝在今天的湖北是从郡县开始的,也就是立国的地方。

《山海经·海内经》有一个传说,把颜地和祝融、共工联系在一起: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我言而居炎,而居节而节,节而戏,戏生于祝融。祝融在江,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龚升手术器械,手术器械的第一面,是恢复河流的土壤。合则土生,合则土生,十二岁。”

这种血统与《国王的世纪》中描述的截然不同。《大戴国李记狄部》和《史记·处士甲》都说朱融是颛顼帝的后代,共工的传说多在北方,但这里朱融和共工与姜水有联系,都是炎帝的后代。因为楚人视朱融为祖先,所以这个传说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

根据上面的传说,炎帝似乎是从陕西开始,向东发展的。到达河南后,一路向北与蚩尤、黄帝发生冲突,另一路南下湖北。炎帝的事迹似乎主要是发展农业,所以后人总是把他和发明农业的神农、烈山氏联系在一起。

传说中国炎帝后代不一定是姜姓,但姜姓多被视为炎帝皇后。江姓在东方的建国主要是沈、陆、齐、徐。沈、鲁在今河南省西南部,徐在今河南中部许昌县,齐在今山东北部。此外还有嵇、项、周。《左传》藏公元年“姬姓人伐夷”。《世谱》云:“季、姜侯、庄,四年而灭”。项沛,汉代治沛县志下,写给县令班固自己的文章:“故姜姓郭,后为炎帝。”《左传·桓年》“州如曹”引《世本》曰:“州,州,姜氏。”以上姜姓国家多在豫鲁地区,这似乎与向东发展的范围大致一致。

黄帝起源何处,众说纷纭。《五帝年谱》说他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前面提到的于今也说黄帝和炎帝都出生在邵店。乔舟说邵店有个熊郭俊,《史记》引曰:黄帝“有个熊”,而《史记》恰好引于帝制曰:“涿鹿本名彭城,黄帝第一都城已迁熊。”因此,张守节干脆说,“黄帝之下,有熊”。一些熊普遍认为,在河南新郑,这是一种说法。

传说黄帝的都城涿鹿,大概是涿鹿打败蚩尤后,黄帝推演出来的,诸侯因天子的故事而尊崇他。涿鹿一般认为是今天河北省涿鹿县。如果涿鹿真名叫彭城,彭城在河北省南部的磁县,这就是第二种、第三种理论。《史记》索隐也引用皇甫谧的话:“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吉水,因以为氏;在轩辕之丘,因其名,故又称之为名”。《史记》正义认为“寿丘在鲁东门北,今兖州曲阜县东北六十里”。这是第四个理论。

不仅说黄帝是姬水所生,后来大家都承认黄帝是姬姓,而姬姓最大的氏族周人是从陕西渭水流域开始的,这似乎是极有可能的。况且黄帝死后,乔杉葬在今天的黄陵县(旧中央县),离渭水不远,这是第五种说法。在这些争论中,新郑和渭水流域是比较好的。由于年代久远,传说不一,很难决定它在哪里。但是除了山东的寿丘,大概没有超出河南、河北、陕西等地,也就是历史上的中原。

黄帝的事迹很多。首先,他是一个军事领袖,立下了汗马功劳。《五帝年谱》说他“惯于用兵”,“修德振兵,治五气,并有五术,抚诸民,为战争作充分准备”。他还“教熊,女孩,女孩,女孩,女孩,”?“虎”(《五帝之德》曰:“黄帝教熊、蝎、豹、虎”,《列子》曰:“黄帝与炎帝战于汉泉之野,以帅熊、蝎、豹、虎为前驱,雕而雕虎。)这些奇怪的名字,《史记》只是以为是“以猛兽之名教士兵学习战斗,对敌人使用威胁手段”。大多数邻居认为这是氏族的图腾(因此也是氏族的名字)。在与蚩尤的战争中,他是“招师诸侯”,证明他确实率领了其他许多氏族、部落的士卒,一战打败了炎帝,二战打败了蚩尤,获得了很大的威望,所以诸侯都尊他为天子。这就是《五帝德》和《五帝志》把他作为五帝领袖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五帝年谱》还说:“天下有不和者,黄帝征之,平者去之,不得安宁。东至大海,登丸山,代宗;至于西空桐,爬公鸡头;至于南江,邓雄翔;北肉驱粥配釜山,城在涿鹿。徙无常,师与兵为营守。”可以看出,他的职业生涯主要是在战争中度过的,战争的成功使他成为无可争议的领袖,就像一位开国元勋。

黄帝是第一个建立政权的人,官名云,“设左右大狱,监天下”,“置风于后,力牧之,常为先,立功于民”,这是划时代的大事,大概也是黄帝被置于五帝之首的原因。这个政权可能不像传说中那样秩序井然,但它的力量足以让它与所有国家保持和谐。但毕竟和基于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甚至部落联盟有很大的区别。以前都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大概从黄帝算起。

传说黄帝为了发展经济和文化做了很多事情。《五帝编年史》说他“播草百株,化鸟兽虫蛾”。《越绝书》剑曰:“黄帝当道,玉为兵”。《世本》中还有其他传说引自各种书籍,如《黄帝为冠》、《黄帝之臣》“永福为”、“古巩、品狄为舟”、“居诵、为书”、“吴鹏为医”、“大隗为贾”、“凌伦为法”。《史记·封禅本纪》中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景山下”的说法。黄帝西陵的妻子嫔祖开始劝蚕,很多古籍都有提及。这些传说有的可能是后人的附属品,有的应该是反映了某段历史的真实情况。

据说黄帝有25个儿子。“他的十四个姓氏是十二个姓氏:姬、尤、戚、姬、滕、甄、任、荀、诺、夷、易。但庆阳、苍林同黄帝,故皆姬姓”。这段话出自晋语。他是黄帝的儿子。为什么父亲姓姬的只有两个人,其他12个人都有其他的姓,其他11个人根本没有姓?为什么青阳和一古分别是雷芳和童羽的侄子,而且都有自己的姓氏?二十五个人都是四个妈的儿子,为什么不是四个姓?当时好像既不一定是随父姓,也不一定是随母姓。他们中的一些人的姓氏来自地名,而另一些人的姓氏正是如此。我们不知道。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把所有姬姓的国家都看成是黄帝的后裔或者有血缘关系,当然也不能说没关系,要看具体情况。

传说黄帝的妃子嫔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玄涛,住在河里。岳昌邑,居若水,娶蜀山婢女常胜莱文,即帝颛顼。颛顼迪丘,今濮阳县城。《史记》只是引用了《扩地志》和《汉书·地理志》说,古姜国在河南安阳,所以离濮阳很近,怀疑玄韬就住在那里。

《国语·鲁语》引用了一段鸟的话:

“城郊有帝、祖颛顼、姚、宗顺;夏后氏取黄帝与祖颛顼,而郊荒与于宗;商贾顺和祖业,住在城郊汤里;周易在郊区,王祖温住在王武。”

这是关于古代的祭祀制度。《礼记·丧录》和《列传》中说:“为君不耻。王祖籍出,祖籍配他。”所以禹和夏都承认自己的祖先出自黄帝,所以《五帝年谱》说:“禹是黄帝的曾孙,颛顼帝的孙子也。”《五帝年谱》说舜是黄帝之子昌邑的第七孙,殷本纪说齐是的二妾菊蝶所生,周本纪说周人的祖先后稷是的一妾姜媛所生。虽然说巨蝶洗澡的时候吞了玄鸟的卵,姜媛是在野外行走后才怀上小米的,小米和小米的血液里可能没有帝喾,但在法律上,他们都得承认自己是帝喾的儿子,也就是黄帝的后代,所以他们是“顺祖契”和“顺郊小米”,这样,作为中国古代居民的主体,中国各民族都成了黄帝的后代。

不仅如此,因为黄帝的威望,一些非华夏民族也和他有血缘关系。师公曾“西至空洞,北过涿鹿,东至大海,南飘江淮,至长老常称黄帝尧舜之地,风教其为人”。他大概是因为觉得不雅观才没有采纳,但在《山海经》等书中却保留了下来。如《大荒东经》云:“东海朱中,有两条黄蛇,名曰于。黄帝生于禹◆,禹◆生于禹京,禹京位于北海,禹◆位于东海,这是为海神。”《北大荒经》云:“在北大荒中,有一座山叫傅蓉山,流入河中。有人叫它狗荣。黄帝生了苗龙,苗龙生了我,生了我,给我说清楚了,给我说清楚了,白狗天生,白狗有母马,是给狗吃的。”西经大荒说:“有北帝之国,黄帝之孙生于北帝。”虽然这些都是神话和怪异的理论,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但毕竟包含了一些道理。换句话说,他们表面上说的是亲属关系,但实际上反映了文化身份的想法。这种文化认同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关于黄艳传说的大致情况。大多散见于先秦时期的各种著作中。《五帝德》、《帝部》和《大戴五帝志》史籍系统化,东汉以后又有学者对其进行补充和阐释。因为文献记载的时间与故事形成的时间相距甚远,只能口口相传,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司马迁写《史记》时相当谨慎。当时虽然百家争鸣都在讲黄帝,但都没有采纳他的话。后来人们觉得不够,就向别人征求意见,很多神话和诡异的故事也混了进去。不同来源的数据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矛盾,所以又钻了一遍,总想让它更完整。直到本世纪初年西学东渐,一些学者想用新法整理国故,对传说中的资料进行了一次大清理。由于传说中的材料充满了矛盾和不可理解的地方,一些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历史上曾经被视为忠信的尧、舜、禹的事迹甚至人格都被动摇了,更何况时间更早、资料更少的炎帝、黄帝。毕竟,这次清理对大量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带动了对整理传奇史料的方法论的研究。孟的《古史》,把传说时代的各民族分为河洛、江汉、海岱三个民族,而创立了夷夏、东之说,许撰写了《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把传说时代的民族分别称为华夏群、东夷群、苗蛮群。与以往的研究相比,理论更加详细,方法更加精确。但之前的研究只是关于传说的,最多只能对传说进行耙梳,看看哪些是早出的,哪些是推导出来的。如果原传说有错误或矛盾,就没办法修改,也没办法判断谁对谁错。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的史前考古学逐渐发展起来。有学者试图将历史传说与考古资料结合起来,比如仰韶文化是夏文化,或者龙山文化是夏文化,或者将黄艳时代、姚舜禹时代、夏朝分别与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进行比较。当时史前考古起步时间不长,找到的资料有限,所以还没有建立一个大致的谱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传说中的数据,难免会出现不平衡,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到了80年代,这种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目前中国发现的史前遗址有8.9万处,分属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体系。考古学家把中国的史前时代分为两大阶段: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从大约200万年前持续到公元前12000年左右,之后逐渐过渡到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发明农业的时代。我国北方地区比较冷,内蒙古等地比较干燥。我国西部地区地势高,远离海洋,寒冷干燥,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不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所以还是我国畜牧业的主产区。武陵南部现在当然是发达的农业区,但在史前,那里炎热多雨,文化也不是特别发达。由于丰富的天然食物资源,农业长期得不到发展。这样,中国最早发明农业的地方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黄河中下游的华北,一个是长江中下游的华中。

据知,在公元前6500年至公元前5000年的华北裴李岗、磁山、老关台文化中,就已经种植了粟和黍。学术界几乎一致认可华北是粟作农业的起源地。

最近的发现证明,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中国中部的蓬头山文化和城北溪文化已经种植了水稻。在后来的河姆渡文化中,已经有了非常发达的稻作农业。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术界人士已经认识到,华中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稻作产地。

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的两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不仅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农业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少数地区之一。

根据最新的研究,该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至少可以分为两期和五期。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为界,早期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后期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时期,考古学上称之为铜器时代,可分为早晚两个时期。这个阶段与传说中的资料对比,我初步认为黄帝、颛顼、帝喾的时代大致相当于铜器时代早期,姚舜禹的时代大致相当于铜器时代晚期,夏朝从青铜时代开始。

铜器石器早期一般包括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樊城堆文化、薛家岗文化、良渚文化。所以把黄帝设定在这个时代的开始不能更早,似乎也不应该更晚,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越绝书之剑》引用风胡子的话:“轩辕、神农、和煦当石头兵...当黄帝被士兵用玉...当俞的穴道被士兵用铜...当这个时候是军人用铁”。胡风生于春秋时期。现代考古的发现表明,中国的铁器时代一般始于春秋时期。青铜时代始于二里头文化,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这两点都很对。虽然玉器的使用很早,但大量的玉器是从铜器时代早期开始制造的,作为武器的玉器的出现不会早于这个时期。在此之前,是一个典型的石器时代,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石兵。拿文献和考古资料对比,就好比若夫节。

其次,正如我刚才所说,颜地的主要事迹都与发展农业有关。黄帝除了发展农业,在手工业方面也有许多创造,如造玉兵、造船、造车、劝蚕、制冠、采首山铜等等。手工业的发展意味着职业分工的形成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可以支持一部分人进行长期战争,社会财富也会刺激这些人进行掠夺性战争,这也是黄帝军队特别能打仗的原因。虽然黄帝和颜地是同时代的人,一个代表旧的农业部落,一个代表新兴的农业-手工业部落,所以颜地的失败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的结束;黄帝的胜利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是铜器时代的开始。

第三,黄帝是杰出的军事领袖。东奔西走,屡立战功,居无常处,以师兵为营。从考古遗存来看,新石器时代的战争痕迹并不明显,有些战争大概规模有限。铜石不是。第一,作为一种武器,石铲发展广泛,制作精良。薛家岗文化中的一些石碑也用朱砂绘制花果形的装饰图案,在可以看到人们对这些兵器特别喜爱。一些大型墓葬往往随葬有一块玉石状的匾额。墓主人讲的是一位军事领袖,玉石般的匾额是指挥军队的象征。第二,此时出现了一些大规模的中心聚落。有些中心聚落有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有些有大型石冢或贵族墓,有些有精美的祭坛。一般的定居地点要小得多,经济发展水平也低得多。没有军事力量,自然很难形成这种局面。江苏新沂华亭墓地是征服战争遗迹存在的典型。这里原本是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但在墓地中发现的一些大型墓葬,几乎埋有许多良渚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也有一些大汶口文化的器物。妇女和儿童经常被埋在坟墓里,他们和猪和狗一起被埋葬。这显然是良渚文化征服者的坟墓,所以他埋葬了一些他原来拥有的物品,包括刻有良渚文化徽记的丛形玉器,最能代表他自己的特点。同时,一些大汶口文化的文物作为战利品被掩埋,尤其是来不及逃跑的大汶口文化妇女和儿童。这种掠夺性战争的出现是当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黄帝时期的社会形势不谋而合。

炎帝和黄帝打仗,据说是因为小典和家世,所以是当代人物。因此,炎黄时期应该相当于考古学上最早的铜器时代。这一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考古文化。颜地、黄帝及其家族属于哪一种考古学文化,还是涵盖了多种考古学文化?

如前所述,许先生曾将传说时代的族群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个群,炎黄属于华夏群。他进一步指出,每个群体的内部都相当复杂,一些宗族似乎与两个群体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必要时“即使分成五六组也不能启动”⑤但也仅此而已。不难看出颜地和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华夏集团的中坚力量。

我在分析颜地和黄帝迁居的地区时指出,虽然有很多不确定和困难的地方,但大部分都集中在陕西、河南、河北等地,也就是所谓的中原。只是颜地的活动范围似乎略偏西偏南,而黄帝的活动范围是偏东偏北,而且比颜地的范围更广。该地区在铜器时代早期还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但已经发展到仰韶文化晚期。但是炎黄文化紧接着仰韶文化晚期。

仰韶文化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考古学文化。早期有很多地方类型。后期分化趋势加强,地方类型特征更加突出。根据现有资料,陕西渭河流域可称为晚半坡型、山西南部西王村型、河南中西部秦王寨型、豫北河北南部大寺空型、内蒙古河套地区无浪海生物型。未来随着数据的增加,或许可以分类出新的类型。仰韶文化末期出现了庙底沟二期等一系列地方类型,已进入向中原龙山文化过渡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可以提出进一步的问题:颜地和黄帝族是属于某个地方类型还是整个仰韶文化?如果属于局部类型,是什么类型?是属于同一个局部类型,还是都属于某个局部类型?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无论是对传说的研究还是对考古的研究,都还很难做出确切的判断,所以暂时还是采取一点模糊数学的态度比较好。

我觉得在黄艳那个时代,社会刚刚开始分化的时候,大部分地区还是氏族部落制,一个群体的人口不能太多,活动范围不能太大。即使像黄帝那样建立了一个初步的政权,仍然有一支能打好仗的军队,恐怕也不可能真的像《五帝实录》里描述的那样,东远如海,南近大江,西近空通,北远。因为夏朝和商朝的控制范围没有那么大,只有西周的疆域可以相比。关于黄帝范围的说法,我认为是西周时期就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