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鲁迅(你看鲁迅的生平和影响)
鲁迅先生在《魏苏元君追思》中曾写道:文人之苦,生前不攻自破,死后言传身教,于是无聊之人、伪友、是非之蜂兴起,不仅要炫自己,还要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在博取功名的手段,实在可悲。
鲁迅,在他死后,真的成了某些人手中牟利的工具,正如他生前所料。但与此同时,鲁迅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至高无上的荣誉,如被称为国魂、现代中国的圣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面对这些至高无上的名字,很多人难免会怀疑这些评价是否过高。
鲁迅先生
下面我们一起来说说“国魂”这个名字。这是鲁迅最早的结论性判断,定论,也是当时文化界和民众达成的共识。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突然逝世,亿万人民为之震惊和哀悼。数万人自发参加鲁迅的葬礼,人民代表献上刻有“国魂”字样的旗帜覆盖灵柩。作家周在《鲁迅先生没有死》一文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作为见证:
成千上万的人悲伤地排了几英里的长队,等候装有鲁迅遗体的灵车...万能墓园人山人海,在空之前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民葬”仪式。在站立的大礼堂前,人民代表和救国团体代表用三个大大的黑色字母将“国魂”的图片覆盖在棺材上。“鲁迅先生永垂不朽!”……
人们为鲁迅先生送行的场景
周文载在文章中提到了“救国团代表”。其实鲁迅的葬礼不仅仅是葬礼,更是一次抗日救亡活动。当时的救亡团体组织了许多救亡活动,如纪念九一八五周年、纪念孙中山诞辰、援助绥远运动等。万人参加的鲁迅葬礼,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抗日救国活动。从此,鲁迅成为一面旗帜、一座丰碑,激励着救亡人不断前进。
有些朋友可能会奇怪,为什么鲁迅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其实,找出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要理解鲁迅在中国现代性转型过程中的贡献就可以了。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古代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不遇的大变局。在西方的冲击下,已经形成稳定体系的中国文化不得不面临现代性的转型。鲁迅的并不是唯一站在古今节点上的,但也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
鲁迅站在古今交汇的转折点上,将自己的一生与古代中国的现代转型紧密结合。鲁迅的一生可谓是旧中国近代转型过程的一个缩影,从早年离家到南京求学探索日本救国之路,从学习近代医学到从事文学创作,从在教育部工作到成为一名致力于新民救国的作家!
鲁迅有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他对民族生存的困境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对世界上正在受苦受难的人们有着非常崇高的同情心,他有着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坚定信念。他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文笔剖析了人间百态,开发民智启迪人心。他以战士的勇敢在黑暗中呼喊,呼唤光明的未来。鲁迅,他是近代中国的国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