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欣赏(10种草书供大家欣赏)
草书,书写速度快,行云流水,是书法家情感最直接的表达,被认定为书圈书法的最高境界。今天,边肖按照历史顺序盘点了中国历史书上最著名的10位草书作家。没想到,王羲之父子继续上榜!
第一张纸
东汉《曹圣》张志的《全年帖》部分
张志:出生日期不详。卒于汉献平三年(约公元192年)。他出生在敦煌(今甘肃)酒泉。他的字伯英擅长曹彰。后来他改掉了旧习,保存了曹彰的点彩和博杰,成了“今日草”。《尚书·折》称他为“师崔(袁)、伯介”。字的体姿,一笔写出来,不是偶尔连在一起,而是血脉相连,其连、气、脉是交替线连在一起的。三国书法家微生称他为“草圣”。王羲之,晋代,只有推中(义)和张(智)认为其余不足。它对后世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芝刻苦练字的精神已成为历史佳话。魏恒《四体书史》记载:张志“家中每衣帛,必阅而后练(煮染);林学书,池水满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由此而来。幽山曹彰素有“草圣”之称,当时的人们对其墨宝甚至到了“不遗余力”的地步。评价挺高的,尤其是草书。
张芝书法真迹十分罕见,仅宋刻《春华亭帖》载有张芝《五帖》两卷。这些是真是假,众说纷纭,至今难以定论。
第二王羲之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迁居殷珊(今浙江绍兴)。他是右翼军队的将军。他是东晋大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儿子王献之的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个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是右军的将军,被称为“王右军”和“王会吉”。代表作品有:楷书《越义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妈帖》、《快雪清帖》、《丧帖》、《行书兰亭序》等。信息网精研体姿,随心而行,博采众长,融于一炉,创造了“天成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之圣人”。
第三名王献之
王献之草书中秋贴
王献之(344 -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第七子。从官方到中国书法秩序,为区别于后来的书法家王敏,人们称之为王大灵。与父亲并称“二王”。
王献之从小就跟随父亲练习书法,他有很大的抱负。后来,他把张芝当成了一个整体。他以行书、草书著称,但楷书、隶书也有很深的学问。因为唐太宗不太欣赏他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没有像他父亲的那样流传下来。《洛神赋十三行》是一部传世佳作,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继承家法,但不墨守成规,而是又有所突破。在他代代相传的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继承和自己另辟蹊径的痕迹。前人评价王献之的书法是“丹雪黄武,清泉龙跃”。精而巧,出心思”。他的写作风格从“向内延伸”转变为“向外延伸”。
他的草书更是难能可贵。于卓曾说:“草书自汉代张芝流传下来,妙之人只是官奴。”他在墨宝传世的草书有《鸭头丸帖》和《中秋帖》,都是仿唐代的。他的鸭头丸帖,草书,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奇珍在《书画录》中高度评价此帖,认为:“(此帖)书法飘逸、瑰丽、神奇、自然、有趣,是至高无上的神品。”他的《中秋帖》草书,共二十二字,清新如新,有羽纪广,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在三溪驿将其视为“国宝”。
他还创作了一种“书法”,把父亲从上到下不相连的草改成相连的草,往往是连贯的数字。因为他豪迈雄壮的书法,被世人所看重。
王献之对书籍的研究,和他父亲一样,不局限于整体学习一门学科,而是穷家。所以可以在“兼收各家之长,兼收众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最终成就了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艺术地位。本书追溯了宋代米芾的《中秋贴》。
从晋末到梁朝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直到唐朝,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贬低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不如他的父亲王羲之。但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师从王献之。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甚至认为张旭、怀素学派的“狂草”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来的。
4号孙郭婷
孙书谱部分
孙,生于648年,卒于703年,字,有两个籍贯:一是(今河南开丰);富阳(今杭州西南)人。他们一般被称为富阳人,但他自称吴军(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他写了墓志铭,说上朝后“四十岁遇见你,被判有罪。”他是唐高宗人,武则天,参军当右卫,领政府当办事员。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擅长写字,尤其是草书。学习草书《二王》。“工用笔,刚破之”(《书破》),如“丹崖无谷,笔强也”(汤唯续《续书》)。以草书出名,尤其擅长用笔,还是好奇。他还擅长临摹古帖,往往真假难辨。唐高宗曾说“郭婷小子”足以迷惑Xi和要约,说得很形象。陈子昂《祭孙福传》说:“死,不传,王留汉,代同神仙。”将《孙膑行迹》与魏的钟繇相比较,可以看出的书法造诣很高。郭婷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写的《书经》,得了书法的旨趣。至今已成为学习草书的典范。宋高宗点评:“朴树的飞特词华丽,既有草又有法。”可以看出,这本书不仅书法丰富醇厚,在文字上也有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是书法与文学并重的典范。
孙的书法,赶上“二王”,集于身旁,融为一体,抒发自己的思想,笔法、书写规范,极有法度,有魏晋遗风。
5号张旭
张旭《野草·古诗词四帖》部分
张旭,字,字,是(江苏苏州)人。一开始,他是常熟的尉,之后,他去了历史悠久的金吾,被称为“张长史”。陆的母亲是初唐书法家的侄女,俞士南的孙女。鲁那一代人以书传业,历史上是知道的。张旭洒脱,豁达,出类拔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杜甫与李白、何交好,被列为“饮酒八仙”。他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草书大师。因经常醉酒,叫唤狂走,然后写进书里,甚至用头发蘸墨写字,故又有“张典”之称。后来,怀素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笔法,这种笔法也以草书命名,称为“张颠醉素”。唐文宗曾下圣旨,把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作为“三绝”。龚氏与何、张、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子”。
张旭的书法始于张芝、二王仪,以草书为最高成就。史称“草之圣人”。他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荣,字字珠玑。另一方面,他又模仿张芝的草书艺术,创造出一种潇洒、开放、变幻莫测的野草,其形令人震撼。相传他看到公主和丈夫争吵,听到了说教,得到了笔法的意思。我在河南叶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因此得了草书之神。颜真卿两次辞官,求其笔法。张旭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把自己全部的情感都倾注在点画中,他和任何人一样疯狂。
传世有《胃痛帖》、《古诗四帖》。
6号怀素
怀素自我叙述的一部分
怀素(737 ~ 799),唐代书法家。常见的姓是钱,字隐。我是湖南省零陵县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出家,史称“零陵僧”或“石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叫“狂草”。他的笔浑圆有力,使之转如环,奔放流畅,与张旭齐名。后人称为“张典狂”或“酩酊大醉”。可以说是古典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还会写诗,与李白、杜甫、苏洵等诗人都有交往。善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服、器皿,人们称之为“醉僧”。他的草书出自张芝、张旭。唐太宗陆的《阅评》中说:“怀素草书,借助电源开关,易变”,宋代朱将怀素书列为佳作。评:“壮士若拔剑,神色动人。”
怀素从小聪明好学。10岁那年,他“突然有了家的感觉”,父母也拦不住他。他在《自叙帖》中开门见山,说:“怀素家是长沙人,年轻如来,禅定之后,闲暇之余,喜欢写作,写作。”他努力学习,努力实践的精神令人惊叹。因为买不起纸,怀素找来一块木板和一个圆盘,用白漆涂上。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在寺庙附近的一块荒地上种了一万多株芭蕉树。香蕉长大后,他摘下香蕉叶,铺在桌子上,写下帖子。因为怀素没日没夜地练字,老芭蕉叶都剥了,小叶舍不得摘,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干脆拿着笔墨站在芭蕉树前,给鲜叶写字,哪怕太阳照在他身上像煎一样;刺骨的北风让他的手和皮肤都冻裂了,但他还是不予理会,继续执着地练字。他不停地写了一个又一个地方。这就是著名的怀素香蕉书法练习。
长安怀素名声在外,赞美他草书的诗多达37首。他的草书有入门帖、苦笋帖、吃鱼帖、圣母院帖、论书帖、千草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庭草笔等。其中,吃鱼帖极其瘦弱,坚强,谨慎,冷静。但是《子胥帖》这本书和《吃鱼帖》这本书的意境不一样,韵味十足。真的是最好的。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挥剑而立,其貌不扬,转来转去,无一不切中要害。”唐代很多诗人都称赞它,比如李白的草书曲,怀素人曼吉的草书曲。
7号黄庭坚
黄庭坚《朱商草书卷》部分
黄庭坚(1045-1105),字,号道谷、晚阜翁,又名黄,洪州(今江西修水)汾宁人。北宋的诗人、诗人、书法家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擅长文章,诗词,尤其是书法。诗的风格千奇百怪,又细又硬,很难摆脱轻俗的习惯,创造出新一代的风气。早年为苏轼所知,与、晁、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这首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还有《余先生文集》。与秦观齐名的有《秦趣谈》和《黄词》。风流豪迈,词更接近江西诗派始祖苏轼。
墨迹主要有的《葛诗》、《花言书》、《荆寺》、《所有的侍从》、李白的《怀古诗》、《苦笋赋》等。书籍上有《论近书》、《论书籍》、《清河书画船》、《石鼓堂书画集》的描述。黄庭坚是“苏门四子”之一。他的诗歌和苏轼齐名,被称为“苏黄”。他的诗风奇、疏、硬,强烈摒弃了鄙俗的习气。开一代风气之先,做江西诗派的鼻祖。书法精湛,与苏、米、蔡并称“”。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苏轼词风疏朗,深于情愫,豪放飘逸,时而辉煌。有《山谷词》。
黄庭坚书法始于宋代周岳,后受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影响,又受焦山托鹤鸣书法风格的启发,草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黄庭坚的大行书简洁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个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图,他尽力发出,形成了全新的中宫紧收、边缘发散的结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结构上明显受怀素影响,但写法节奏与怀素完全不同。在他之前,圆润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有着奇特的字结构和创作构图。他经常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字与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他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法界的杰出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创者。宋代后世所谓书法尚意,即针对他们在笔法、结构等方面改古道,追求书法的意境和趣味。有草书如李白的《追忆似水年华》、《全勤帖》等。人物气势磅礴,笔法婉约,显示了黄书在继承怀素草书方面的独到之处。
8号董其昌
董其昌草书扇
明末著名画家、书法家、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卒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他的名字叫玄奘,他的名字叫斯白,他也被称为祥光居士,他被称为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审,官至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人。一个上海人(上海在唐朝是华亭县,清朝属于松江府。华亭、云剑、松江、上海、娄县都在一个地方)。
董的书法以草书见长。董其昌虽然处于赵孟頫和文徵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受到这两位书法家的盲目影响。他的书法融合了晋、唐、宋、元的书法风格,自成体系。其书法风格飘逸空自足。笔触优雅、平实、简单。用笔要精准,始终保持正刃,很少出现笔钝或呆滞的情况;构图方面,字对字,行对行,分支布局流畅匀称,努力追求古法。用墨也很有讲究,干湿淡,尽其所能。董其昌的书法可以说是古法的一大成就,“六式”“八法”都是在他的指挥下提炼出来的。当时他“名震外国,尺短信短,流播天下,争奇斗艳。”(《史明·文远传》)。直到清中叶,康熙、乾隆都把董的书作为自己的宗法制,推崇、偏爱。他们甚至亲自抄董的书,经常列在右边,早晚上网看资料资源。康熙曾为其墨迹写了一篇长跋:“华亭董其昌书法,品相甚异。其典雅圆润,深受楚、莫等地的喜爱,是许多家庭望尘莫及的。每一次你不注意它,沈峰是独特的,如微风吹过,魏云滚动,这是相当自然的。试看它的结构字体,都是晋人的。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志在《论书决》中将董其昌的书法称为“书法家的杰作”。谢昭称之为“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至时说自己是“六体八法,无敌不精,出苏,入米,而风采在忘我”。
9号王铎
王多林张之的冠军帖
王铎(1592-1652)有字义,有字义。清朝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冠宏书院学士、少保亲王。九年死于顺治故里。斧王称这种等待制度为东葛大学。入官至大学士,晋升礼部尚书。都铎博学而古,工于诗文。山水画遵循荆、贺、仇和、君威,拓片不多。由淡染而成,色淡,富贵,情趣各异。山水花草树木石头都收在书里。
王铎在诗歌、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书法,被誉为“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被誉为明末“南、东、北之王”。他的书法是用笔写的,不落俗套,轻松自如,却又充满了行云流水般的洒脱和强大的力量。王铎擅长草书,苍劲、洒脱、畅快淋漓。戴在《王铎草书诗卷后记》中说:“(米芾)狂草书,而爵斯势满,魏晋扫地。但风在拍马,极圆满,力大无穷,非赵、董辈所能及。”他的墨汁代代相传,许多法帖、简牍、碑刻都是用石头刻成的,其中最著名的是追山园帖和郎华亭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很受欢迎。日本人非常欣赏王铎的书法,所以发展成一个学派,叫做“明清调”。他的《准山园帖》传入日本,引起轰动。他们把王铎列为一级书法家。提出“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观点。
10号富山
傅山《公瑾永远繁荣》四幕
傅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年-1684年),终年78岁。他是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和医学家。傅山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到了父亲时代,家道开始衰落。傅山的三兄弟,他排第二。哥哥和哥哥都是普通人,除了傅山,他从小就很聪明,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了他的家族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他写了40卷霜红色小生集。
在诗歌、文学、书法、绘画方面,傅山善于学习,善用,颇有建树。他的知识面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儒者中首屈一指。傅山的书法被誉为“清初第一文豪”。他的书法是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初学,几乎可以说是真迹。他的《上兰五龙洞园记》写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与宋代的体例无异。邓散木《西洋成功临池》说:“傅山的楷书最精,极古拙,但不多。一般大多用草书来回答人的请求,但他的草书一点也不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就像他的个性”。他的面部表情风格很好,流传至今的面部表情对联、海报很多,都是端庄浑厚,苍劲有力。他总结了“宁拙不聪明,宁丑不谄媚,宁支离不滑,宁直爽不包办”的经验。他用大草的形式写草书,增加了对联的线条和组合,使之更丰富,更有表现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