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雁门关在山西什么地方(雁门关在哪)

雁门关在哪里(山西雁门关在哪里)

听过《杨家将》这首歌谣的人都知道,杨家将镇守边境是为了帮助大宋抵御契丹的入侵。在这些所谓的边境口岸中,雁门关无疑是比较有名的一个。杨家将和雁门关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杨业作为北汉大将,镇守代州。曾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出雁门抵御契丹入侵,全歼辽军。契丹人称杨为无敌。北宋大举北伐契丹时,杨业作为西路军副将,出兵雁门关外,连入云柯、颍州、朔州。可惜东路军大败,杨业不得不放弃收复的各县,南撤,最终战死在雁门关附近的陈家谷口。

我们现在说的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北部恒山的狗竹山上。雁门关因雁门山而得名,《山海经》中经常出现雁门山的名字。所谓“雁门山,雁过拔毛,柳高之北。”即现在山西省阳高县以北,离现在的代县很远。

战国时,赵武灵王穿着胡服骑马射箭,使赵国成为世界强国。赵武灵王率军粉碎胡林、匈奴,北至大漠,西至河套,开疆扩土数千里,设雁门、云中、九原三郡。雁门县因雁门山而得名。秦国灭了赵国后,王召的弟弟退守戴迪,坚持抵抗秦国。打遍天下无敌手,赵战败,在俘虏了代王。秦始皇在这里设立了代郡,治所在柳高。雁门县和雁门山不是一回事。

无论战国还是秦汉,雁门郡都是边陲之郡,北方是中原王朝最强大的敌人——匈奴。赵国名将李牧抗击匈奴,西汉飞将军李广曾任雁门县令。卫青和霍去病在攻打匈奴时,也把雁门县作为北移的桥头堡。秦汉时期,雁门县在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东汉末年,由于北方边陲的衰落,雁门郡的治所南移至光武,也就是今天的代县附近。

西晋八王之乱,随后的五花南迁,刘昆将军为了拉拢鲜卑的拓跋部,把狗牯岭北部让给了后来建立的北魏拓跋部。北魏孝文帝袁弘极力汉化,假装南征,哄骗文武百官到洛阳,然后说我要迁都洛阳。然而,留在故都平城(山西大同)的太子姚远,反对父亲的汉化政策,切断了山南北道的交通,并派兵建关镇守。这应该是雁门关最早的起源。雁门关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是在这个时候。袁科、元帝、北魏、明朝视察岱北,“兴岱,去雁门关,望拜衡越”。由于年代久远,人们不知道原来的雁门山在哪里,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是雁门关附近的雁门山,稀里糊涂就成了雁门山。

山西省南北狭长,北部有大同盆地和忻州盆地。两个盆地中间隔着恒山,现在的雁门山(狗竹山)就是恒山的西段。恒山东接太行,西接吕梁。地形非常危险。不过雁门关附近高度下降,可以通过。这是一个天然的关卡。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雁门关的战略地位非常关键。古人说雁门关“由外而外,由内而固太原之钥,达三关,进咽喉”。

北宋建立后,已经失去了中原的战略屏障——幽云十六州。雁门关成为北宋抵御强敌契丹的第一道防线。宋人合称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为三关,歌谣中常说的三关应该就是指这三关。到了明代,三关变成了外三关,因为明长城在河北和晋西北出现了双线,即内长城和外长城。雁门关是内长城的一部分。与首都附近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相比,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被称为外三关。防守外长城的大同可称为明朝阻止北元(蒙古各部)南下的“第一路沿”,防守雁门关三关的太原可称为“第二路沿”。

雁门关与狗竹山唇齿相连。实际上,它不仅是自然地理边界,也是文化边界信息资源的网络线。山南山北气候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同。明宪宗兵部尚书王岳写诗说:“雁门关外场人不养蚕不养麻。百里无梨树枣树,三春何处得桃花杏花?六月,满山风雨,大雪纷飞,风吹黄沙遍地。不信跟江南人,早穿皮袄,午穿纱。”

现在雁门关已经不是边关了,但是地势依然险峻,希望它牛逼一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