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老子讲的“德”是啥(什么是德)

什么是美德(我所说的“美德”是指什么)

《道德经》有十二章是讲“德”的。

一、“德”的含义

《道德经》中的“德”有两层意思:

(1)德者得其所愿,少者得其所愿。第二十三章:“德同德,失同失。如果你和道在一起,道也是快乐的;有德之人,亦有德之乐。输了就输了,输了就开心。”德、德、缺、缺、得、行,同为得。你说的就是你做的,所以你应该用它来做。

(2)顺道是德。第21章:“孔德之忍,惟道是从。”只有以虚无为德,才可以顺道。

第二,道德的具体表现

因为德是从道中获得的,所以德必须符合道的原则。然后从道的状态和运行规律来推断德性的具体表现。实际上,老子已经从侯、王的统治、战争和日常事务等方面描述了德性的具体方面。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内部休息。

因为道是不偏不倚,不炎不冷,对万物不歧视的,所以可以做到无欲无求,可以做到无欲自然静,也就是通过消除欲来达到养神的目的。第三章提到:“不尚贤,则民争;不贵不稀的商品,让人不偷;如果你看不到你想要的,你可以保持人民的和平。”王弼:如果你不想看,你的内心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也就是人的内心如果没有自私的念头,没有能引起人们兴趣的杂念,自然会平静下来。第二十六章中提到:“重为轻根,静为燥。是君子终日不离壕。”第45章提到:“狂胜于冷,静胜于热,静是人间正道。”在王弼看来,当万物皆有其根时,清静主义可以保存事物的真实性,引领世界走上正确的道路。清静自然,即清静无所不能。

第二章中提到:“是圣人无为,教而不言,万物无为,生而无之,不靠之,得志后生于荣华,只生于荣华,故不可去。”

万物自足,备有智慧。所有的圣人需要的是根据事物的本质进行及时的引导,所以没有必要贪功。只有不居功,信用才能长久。另外,知足也是一种休息方式。

(2)外虚空。

因为道教包罗万象,是一个整体,像山谷一样包容一切。“知其荣,守其耻,是为阿玛盖。”像大海一样,它能容纳河流。“道在天下,横川谷在海。”所以得道之德也是空空。虚空是指在处理事情上,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客观实际,找到处理事情的最佳方案。所以老子主张圣人不要见自己,不要自发,不要显自己(第二十四章)。不炫耀自己,抛开我的看法,欢迎真知。还能去哪,去奢侈品,去泰国。

(3)桂柔。

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就是道。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自然、社会、人心的过程,时刻要求处处温柔的品质。所以老子在第六十四章中指出:“抱在一起的木,生于微小之处;九楼的平台从累土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遵从自然规律也是柔的体现。

第三,道教的运用

《道德经》中多次提到“道”的作用。第十四章:“持古之道,与时俱进,知古之始,谓之道规。”隐形人是万物之祖。虽然与古代不同,但时代变了,风俗变了,道一直在发挥作用。万物生长皆因道,第五十七章提到:“以义治国,出奇制胜。一无所有的拿走世界。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为自觉。我这么安静,人民却自以为是。我无事可做,但人民富裕。我无欲则刚,民以淳朴。”

其实道体现的是无为,道的作用更多的是“虚无”。“有东西就不能用。”有东西就不能用。如果你什么都没有,你可以用它。第六十九章提到:“无为而战,无臂而战,投无敌,持无兵”。你出兵打仗,看不到他的军衔,也看不到他无形的臂膀。它真的很大,有无敌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没用。

四、治国理政思想:无为而治。

第八十章提到:“小国寡民。做不用也能做的事;使民不迁远又死;虽有舟,无所取;虽然有兵,但没什么好说的。让人把绳子重新系上,用起来。到极致。甘梅吃饭,服务精美,生活安宁,享受其风俗,邻国相向,鸡犬之声相闻,人与人不交流至死。”这一章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认为老子是复古保守主义者。其实我觉得要从老子生活的时代来看一个人少的小国的价值。老子的社会是一个诸侯国连年战乱,人民生活贫困,农村荒芜,盗贼遍地,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社会。所以老子说:各诸侯国国土面积小的时候,人越少就越小。不要再互相侵犯了。老子希望通过教诸侯国无为而治来实现诸侯国之间的和平,从而实现天下真正的和平。在老子看来,这也是大治天下的一种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