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什么是offer?(offer什么意思)

offer是什么意思(什么是offer?)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听说过offer这个词。无论是哪位同学拿到了国外大学的offer,还是有些同学收到了心仪公司的offer,很多人当然都有疑问。为什么一定要用英文表达offer这个词,为什么不用录取通知书之类的中文表达?今天帮帮我,给你科普一下!

目前市面上的offer有两种,一种信息丰富,甚至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签订;一类比较简单,大概(最多)只有职位、薪资等几个关键信息。都可以整理为:招聘启事。

一般录用意向书只会传达“你被我们xx部门录用了”或者“你通过了xx岗位的面试”等信息,问你愿不愿意加入我们(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表白?)。

先说要约。

这几年职场人喜欢说“我收到offer了”或者“我给你发offer”。其实最早的时候,offer这个词只在学校里使用,尤其是国外的学校。

学生提交申请材料,申请就读某大学,学校审核你的材料。他们觉得没问题,给他们发录取通知书或者实盘(好像什么样的都有)。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工作的时间还不够长,如果有朋友知道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来),公司就开始用这种方式,入职前给员工发offer信,大概包括以下内容:

录取信息(时间、地点、公司科目)

公认的职位、头衔和报告对象

薪酬福利(基本月薪、年度薪酬构成、期权/股票)

申报时需携带的材料

试用期及其他规章制度

.......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劳动合同附件/部分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之外的独立协议。

(其实我知道很多公司为了劳动合同更合理的结构,会直接把offer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一部分。

那么重点是:要约本身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利益?

坦白说,这是一个盲点。目前我国对要约本身的界定非常复杂,但北京、上海等地确实有很多案例作为参考,这说明在实践中法院可能会将要约本身视为合同条款,或者将该协议解释为独立于劳动合同的协议。如果违反合同/不尊重要约中的条款,企业在仲裁中基本上会败诉。

接下来,判断的重点和标准是什么?

从以往的案例可以推断,可能属于以下几种情况:

如果发出的信件包含以下签订劳动合同的关键信息,则可以判断该信件,例如:

登录日期

岗位设置、汇报对象和部门

基本月薪和年薪

利益(期权/股票)

社保基金等相关福利信息

试用期相关制度

那么,回到法律本身,《劳动合同法》只是明确讨论了劳动合同已经签订后的订立(下面会讲到)。要约本身是一种相当模糊的存在。

在正式签订劳动合同之前,一旦企业破坏要约(在应聘者没有虚假信息和材料的情况下),应聘者可以申请仲裁,一旦仲裁成功,企业要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

当然,除此之外,要约企业违约本身也存在极高的舆论风险和公关问题。偶尔能在某知名职场社交APP上看到“某某公司毁约offer”的新闻,所以HR同事千万不要这么做。......

当然,你从问我,企业什么时候可以无责任取消报价?常见情况如下:

未能在规定时间内真实完整地提供公司要求的所有资料,即信息造假(如学历证明、离职证明等。);

因不可抗力,未能按约定时间报到,且未经公司事先同意(如未能与公司人力资源部沟通协调更改时间);

未能在约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接受要约(例如,部分公司可能会在收到本通知函后3个工作日内要求“请回复确认上述信息,接受要约通知”或在系统中点击确认接受。

PS:如果员工逾期回复,可视为无效要约。offer无效后,如果员工要求录用,用人单位可以拒绝(但一般来说,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比较小,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目的都是为了招这个人)

很多单位为了留住学生,用高额违约金限制学生。学生在谈判过程中要努力把违约金降到最低。通常违约金不超过5000元,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已经很高了。

但是劳动法本身是有规定的。对于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的竞业限制期间,每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除上述两部法律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从某种角度来说,三方违约金其实是灰色地带,但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不要签三方违约金。或者已经选择了,就不要轻易改变。

最后,回到问题本身,我想给新生一些建议:

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阅读每一封邮件,记录每一次沟通。一定要把问题问清楚,不要想当然。

不要拿意向书当保险,不要针对某家公司,保护好自己;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公司平台和岗位本身,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不要只着眼于薪资选择,少去骑驴找马;

谈offer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试用期,培养机制,培训机制,工作表现和考核机制,申报对象和导师的情况。如果你有上进心,也可以多问问公司、部门、团队的未来规划。

拿到书面的正式offer信后,如果是自己满意的offer,拒绝其他offer,给其他同学一些机会;

在校期间,如果时间允许,多读读劳动法,多了解一些职场规则,保护好自己(相信我,毕业后你大概不会有心思和精力去了解);

汇报前,定期与你的HR保持联系,必要时提前加你未来的导师/HRBP或领导的微信,保持沟通顺畅;

如果要求毕业前实习,能去的话尽量去。熟悉你未来的团队同事,工作内容等。提前,赢在起跑线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