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李白(李白最著名的两首黄鹤楼诗)
诗人兼旅行家李白走过许多名胜古迹,留下了他的杰作。
其中,黄鹤楼是我不得不说的一个。
关于黄鹤楼,李白曾经写过两部名著,其中一部是黄鹤楼去扬州途中的《送别孟浩然》。这首诗被选入小学课本,小学生都可以背诵。另一首是《黄鹤楼闻笛声》,却很少有人知道。
两首诗,一首写在开元盛世,烟花三月送朋友,李白的心情比较开朗;另一首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充满了回家的悲伤和思乡之情。虽然诗词不同,但两首诗同样经典。
黄鹤楼——孟浩然去扬州途中的告别
故人频频向我招手,告别黄鹤楼,在这柳絮缭绕、鸟语花香的美丽春天去扬州旅游。
孤帆远航,影碧空,天空中却只有长江流淌。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让人带信到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见孟浩然。过了几天,孟浩然乘船东去,李白亲自带着去了河边。我在送别会上写了这首《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
此时,正是盛世新世纪,太平盛世。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从黄鹤大楼出来,可以沿着长江往下走,一路都是鲜花。
很高兴这次能和孟浩然告别扬州。但是,他的朋友要走了,他也很难过。看着孟浩然的小船漂走的时候,李白默默地看着小船漂走,久久不归。
银娘想起了白居易的一首诗:无声胜有声。所有的不如意都在李白的一瞥中。
这首诗为后人所称道,是李白的代表作。“烟花三月落扬州”甚至被学者称为“千古绝句”。
李白《黄鹤楼》的另一个代表作是下面这首《黄鹤楼吹笛子》。
黄鹤楼闻笛声
一旦退居二线的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就天西望去,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家乡。
黄鹤楼听玉帝,江城五月梅花落。
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白被贬谪时写的。有学者考证,这首诗是李白于甘源二年(759)流放夜郎,途经江夏时所作。当时我的老朋友石阆中特意陪他去江夏参观黄鹤楼。
在黄鹤楼头,长长的笛声为倚栏远眺的诗人李白平增添了无限的思念。他在业余时间写了这首诗。
东西很难学。我出人意料地做了贬官,去了长沙。遥望西长安,云何迷茫。我的家乡在哪里?
从黄鹤楼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听起来像是抱怨,仿佛五月的河里有梅花,让人心酸。
作为曾经的流放者,李白假扮被贬长沙的贾谊,满腹愤懑与不平。
坐在黄鹤楼里,听着笛子音乐《梅花落》,感觉江城五月梅花漫天落。梅花虽然好看,但是冬天开。江城五月的梅花,难免给人一种凛然清冷的感觉,这是诗人清冷心境的写照。
诗人从笛声想到梅花,从听觉诉诸视觉,并交织通感,描绘出与寒冷心境相吻合的荒凉景色,从而有效地烘托了回家的忧伤和思乡之情。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白坐在黄鹤楼上,看着天上的明月,听着耳边的梅花。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疲惫和沧桑。
这首以“言近,情近,而不露言”著称的七言绝句,让读者从“吹玉帝”和“落梅”的角度,听到诗人的弦外之音。
清代沈德潜曾这样评价李白:“七言绝句重在感情贴近,不露言词,只看前景和口语,却有弦外之音,使人疏远,使人太白。”(《唐诗别裁》卷二十)
银娘总是读李白的诗,诗言简意赅。但读完之后,她总觉得有些不尽如人意,诗外有无限深情。
比如送别孟浩然时,默默望着船背影的伤感与不舍;比如黄鹤楼里听玉帝的时候,人生悲凉后的沧桑和乡愁。
千百年后依然能打动人心,这应该就是李白诗歌的魅力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