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姜夔最著名的扬州慢)
宋孝宗惜春第三年,也就是公元1176年,姜夔在这一年的冬至来到了扬州。冬至原本是唐宋时期的一个重要节日。冬至那天,几乎是全民欢庆的状态。朝廷举行了庆祝会,民间也与亲朋好友设宴庆祝。然而姜夔来到扬州,却没有发现如此热闹的景象。相反,他只看到了沮丧和悲伤。
姜夔在序言中记载了这件事。他说:惜春沈冰抵日,赠未央,有初夜雪,盼之;进城,你会四顾萧条,凉水都是绿的;暮色渐起,守备角悲鸣;我为过去和现在感到难过。因为这首歌,颜倩老人以为那里有小米别离的悲哀。
姜夔来扬州,比梁南下早了十几年。然而,战后的扬州依然是一片萧条景象。看到这些情景,姜夔非常难过,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当时姜夔才二十多岁,但这首词一出,就被人们(颜倩老人)称为“黍离之哀”——《诗经》中有一章“黍离”,主要描写周平王东移后,原宫草木丛生,于是有个诗人看到了,对故乡哀思良久,不忍离去。
所以后人表达了对失去小米的悲痛,表达了对国破不如前的哀叹,或者表达了亡国之痛。
姜夔的《扬州慢》充分体现了诗歌应该“回味在句中,意味在篇中”的思想。是姜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第一首在表达小米别离之悲时被历代人传唱的名作。剩下的韵,没有精品是欣赏不到的。
杨曼
姜夔
朱溪西最好的地方怀明渡,在最初的旅途中是比较少的。经过十英里的春风,小麦是绿色的。呼玛窥视到河水后,抛弃了池边的树木,依然讨厌和士兵说话。黄昏时分,都在空城。
杜的奖励,现在,严重到足以令人惊讶。经度豆蔻歌词,青楼梦好,难出亲情。二十四桥犹在,浪心荡,冷月无声。看了桥边的红药,知道自己每年为谁而生!
前两个时期,明代诗人“解鞍少留”的地方是“淮左杜明,竹溪之佳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地方。杜牧名句“十年眠扬州,胜青楼名”道出了扬州的繁华,“竹溪”是扬州名亭,风景秀丽。杜牧曾经有一句话。
但是这个是一个优秀的城市。被游牧民族蹂躏之后,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这里已经满目疮痍。"经过十英里的春风,全麦是绿色的."裸麦就是野麦和荠菜。春天本该是播种种子的季节,现在却被野麦和荠菜种下了。
更可悲的是“自呼玛窥河,废池树犹厌谈兵”,表现了被游牧民族蹂躏的悲惨,而朝廷掌权者却“厌谈兵”,甚至一提到为兵而战就感到厌恶。言下之意,谁都不想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白玉斋对花刺这句话的评价是:“’”
三句话的结尾“日暮,尽在空城”。画面一转,日落时分,画角声响起,打破了天地间的寂静。然而,号角声的凄鸣,折射出的是整个空城,更加悲伤和压抑。在这句话中,“冷”字妙不可言。它把萧瑟的气氛和寒冷的天气联系在一起,给人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寒意,就像扬州空城一样。
接下来的影片,回忆过去的繁华,对比今天的萧条,比如《杜朗君赏》、《豆蔻慈宫》、《青楼梦好》,已经是过去的浪漫繁华了。现在,如果杜牧再来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定会大吃一惊!“二十四桥”虽仍有,但只是“心潮摇曳,冷月无声”的萧瑟,并无“二十四桥明月夜何处玉人教笛”的风流之势。人们反复提到杜牧,并不是为了怀念他,而是通过写杜牧,来对比过去的扬州和现在的扬州,繁荣与萧条之间,他们所经历的,我想大家都明白。
词尾,诗人感同身受风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的牡丹花虽然每年如期绽放,但现在谁来欣赏呢?曾经有才子佳人慕。现在吗?一句话以这样的问题结尾,真的是回味无穷,让人痛哭流涕。
姜夔第一首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地方的今昔对比。比如用大名来对比现在空的城市,用杜牧的浪漫风格来对比现在的贫瘠,现实与现实的结合,给人强烈的震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韵味无穷,余音绕梁。几乎每一句都让人唏嘘。这的确是一首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