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做人(把读书和做人做事结合起来)
很多人反映书看完就忘,有时候完全忘了。
有人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小时候吃了很多东西,现在都不记得吃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长到了我的骨头和肉里。”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法,但它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学来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遗忘很正常。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不会忘记任何事,也许?
但是,至少我没见过。
我认为遗忘既是不由自主的,也是必要的。
记忆力好,不能只认为记住知识和快乐的瞬间是有益的。你要知道,人生还有很多痛苦。
如果痛苦的回忆和痛苦的场景总是挥之不去,人的精神很可能会崩溃。
人们常常会因为忘记了一个好伤疤的痛而责怪自己记性不好,但忘记了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此外,人们总是认为他们已经忘记了一本书的内容,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人们多年后重读这本书时,会浮现出一些关于它的记忆。这就像忘记了你在学校学的所有英语,但如果你想捡起来,它会越快越好。
第二,围绕一个中心学习
读书多对开阔眼界有好处,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学习不系统。朱光潜说:“读书多,不求良策,就如驰骋十里。虽然充满异域风情,但只会让你觉得迷茫,空你会双手抱头回家。”
“有些人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今天,当你遇到一本有趣的书时,抛开你打算做的事,全力以赴地去读。明天遇到另一本有趣的书,我也会这么做,虽然这两本书在性质上没有关联。你可以在一年中有时研究天文学,有时研究蜜蜂,有时阅读莎士比亚。所有别人认为重要但自己不感兴趣的书都被忽略了。”
朱光潜的描述大概很多人都很熟悉。
有时,我自己学习。
如果纯粹是消遣的话,读书没有错。
但如果你想追求读书的收获,你需要改变。
朱光潜的药方是,读书要有一个中心。“阅读必须有一个中心来维持兴趣,或者题材,或者问题。以课题为中心时,要精挑细选哪一个课题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能对课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做准备。以作家为中心的文学作品阅读和以时代为中心的历史作品阅读也属于这一类。当以问题为中心时,你的头脑中首先要有一个要研究的问题,然后阅读有关这个问题的书籍,意图收集各种专家对这个问题的材料和看法,供自己权衡,得出结论。重要的书还是要看完,剩下的可以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然后拿到想要收集的资料就可以失手了。这是科研人员常用的方法,不适合初学者。但是,当初学者以学科为中心时,他们仍然可以采取稍微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
同样,鲁迅也说过,“读书如爱好,先有通识,再择入所爱之专科”。
苏轼主张每本书都要多看几遍,每次只解决一个问题。“所以,学者每次都愿意自讨苦吃。想演古今圣贤,只求有功,不要生余念;不要再要事迹和文物,等等。他模仿这个。如果成功了,就会四面受敌,根本比不上那些渴望狩猎的人。”
这就是把书读成碎片,专门研究问题,比如读一本小说,第一次理解它的语言,第二次分析它的结构,第三次研究它的思想。
另外,一部小说只看一遍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第一次看的人大多把重点放在故事情节上,除了故事情节,其他人很少能说出来。
所以,一本小说只看一遍,然后就忘了,这很正常。
朱光潜说:“零碎的知识不仅容易忘记,而且毫无用处。每次获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知识相联系,也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聚集成一个体系,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知识不要太碎片化,学习要集中。如果看的书都差不多,能串联起来,自然就好记了。而且最好经常用。长时间不用,自然就淡了。
读书人,多是涉猎杂书,其实这也是教育学习的基础,但一般都不会混到最后,大部分最终都会走向专业专攻。
第三,注重“复读”
老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博尔赫斯一直强调重读。他说,“有比阅读更好的东西,那就是重读,深入作品,丰富作品,因为你已经读过了。我会建议你少读新书,多重读。”
朱光潜说:“与其读十本不重要的书,不如花时间和精力读十本书,读一本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本书都只看一遍,不如一本书精读十遍。好书百读不厌,有思想的读者自知。这两首诗值得每一个读者的座右铭。"
很多人都急着学习,别人都快读,为什么我不行?其他人一年能读几百本书。为什么我不能?
其实人们更倾向于注重数量,在阅读数量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是被磨炼。
如果一年读一万本书呢?
《梦的影子》里有一段话:“年轻人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人读书如庭中月,老年人读书如台上月。”即使不同年龄的人读同一本书,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小时候读书只是为了好玩和新鲜感,但往往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深刻含义。
所以,有必要反复阅读。
读书的时候要有选择,选择读经典的书,反复读。按照朱光潜的计算,人其实并不需要读多少书,只是因为别无选择,读书不仔细,所以受益不大。“仔细看讲义课本没什么帮助。每一科都要用三五种书精挑细选。通识课总共只有十几种,每种都需要三五本书,要读的书也只有五十本左右。这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一般读书人读过的书大多不止这些,他们无法从中获益,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读书时只会乱涂。”
书看多了,你会发现真正好的书并不多,值得推荐的书更是少之又少。
真正开创性的书很少,大部分只是折叠屋顶和床。
好书值得慢慢来,心平气和地读。反复阅读几本经典书籍,不仅可以加深自己的吸收和记忆,还有助于形成自己的优势,非常有益。
第四,带着问题去上学
“读书是为了活着。”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这样说过。
仅仅为了看的书而读书是脱离生活的。如果学以致用,记很正常。
如果读书和生活能够结合起来,把学到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中,那么就没有必要单纯的去记忆。
苏格拉底在即将被判死刑的审判中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下去。美国著名出版商威尔·施瓦贝在他的《为生活而阅读》一书中说:“我为生活而阅读,我为生活而阅读。”“阅读是我所知道的学习如何审视自己生活方式的最佳方式。对比自己做过的和别人做过的,自己的想法、理论和感受和别人的想法、理论和感受,你会更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不仅如此,威尔·施瓦贝坚持通过阅读来解决人生的困惑。“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刻,当我有一些非常具体的需求时,我会寻找一本书来解决它。”“回顾我的一生,我出于各种原因一直在向书寻求帮助:我希望它能安慰我,让我笑,分散我的注意力,给我带来知识。”
如果读书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也就是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希望通过读书来解决,那么基本不存在你想不起来的问题。
学以致用,全神贯注,没有比这更好的记忆了。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认为不读书是不足以理解生活的。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如果不了解生活,就不能读书。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带着对生活的感悟去读书,带着读书的所得去生活。”
许多人都知道江洋的这句名言。
用阅读指导生活,用生活审视阅读。我觉得这就是读书和生活的良性循环和互动。
朱说:“道之门,就是让自己进入那个道理,渐渐地去相亲,和自己是一体的。”
我们应该带着问题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好玩。比如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有一个两难的问题。这时,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可以掌握教育理论和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有了理论知识和我们自己的亲身实践,我们可能成为专家。你怎么可能不记得这样读过书?
肚子里装满了诗和书。人们总是强调读书的学习功能和高雅追求,而往往忽视了书籍的生活功能。好像没有多少人在生活迷茫的时候选择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也没有多少人在抑郁的时候通过读书来调节问题。
李公朴提倡“实验阅读法”。他说:“实验阅读就是把阅读和做人、做事、求进步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真正阅读,获得真正的知识。”
不要把生活和读书分开太远,而是需要越来越近。
生活中的读书。读书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