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和诱导的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技能,提高智力,促进身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要强调的是,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启发式进行的。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1.教学结构特点: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以讲课和对话为主,教师从讲解教材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理解教材。重点是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程序:一般按“自学-提问-提问-解惑”或“阅读-讨论-练习-说话”的步骤进行。
2.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实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责任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灵感的好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缺点是不容易掌握,使得很多新老师在使用时往往成为一个纯粹的问答。
二、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
1.目标启发式
2、引起怀疑和吸引
3.提问启发式
4.隐喻启发式
5.交叉询问启发式
6.即时启发法
7、按需疏浚型
8.情境启发式
9.示范启发式
10.类比启发式
11.比较启发式
12,直观图形类型
13.练习和指导
14.讨论启发式方法
15.探索道路
16.假设灵感
17.自学指导型
18.语言动作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表达不准确,信息不清晰,导致学生有灵感却不发。这是老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和表达不当造成的,或者老师的语言表达不清晰,学生听起来一头雾水。或者老师的语言模棱两可,让学生有很多想法;或者老师表达单一,没有向学生传达全面完整的信息,没有辅以必要的图表等。
因此,教师不仅要努力加强自己的语言素养,而且要及时改变和调整原有的表达方式,或者借助图表、手势、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向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2.学生很难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或者老师讲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或者老师讲的新概念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经验有矛盾,导致悟而不寻象。大部分是由于师生交流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学生自然无法对老师的言论做出反应。
因此,教师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和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新旧观念的矛盾,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或者是老师说的话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是学生长时间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坏习惯,或者是学生被一些突发事件临时打扰,开始了但没有开始。例如,中断
课前与同龄人讨论的有趣话题,被感冒等疾病侵袭,家庭生活突变带来的压力。
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学生,或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或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或对个别偏离教学内容的学生进行善意提醒,或对个别学生给予特殊照顾等。总之,老师要尽力让所有的学生尽快坐上学习知识的快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同学们处于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知道如何表达“我”的状态,或者虽然脑子里有一些想法,但不能确定是对是错,又碍于面子不敢轻易表达出来。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学生缺乏一个安全自由的交流室空,师生和学生之间很难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向同学和老师敞开心扉,老师才能获得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更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总之,启发式教学过程应该是连续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即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和必要的基础训练,适合一种有一定难度和深度、规律性强的教学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