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制冷(余热制冷和磁制冷)
对于空,很多人只知道压缩机制冷或者吸附式制冷,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制冷方式,比如太阳能制冷、热声制冷、余热制冷等。今天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余热制冷和磁制冷。
废热制冷
一、什么是余热制冷?
余热制冷是一种利用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或废气、废液以及某些动力机械产生的热量作为能量,驱动压缩或吸收式制冷机构制冷的技术。
二、余热制冷的原理是什么?
这是一种吸收式制冷。这种热能主要是低位热能,通过消耗热能来补偿。它采用溴化锂作为吸收式制冷的工质。溴化锂溶液只是吸收剂,其中水才是真正的制冷剂。水在高温空低沸点下汽化吸热达到制冷的目的。
余热制冷和磁制冷,让我知道你的真面目!
三。废热制冷的分类
余热制冷有很多种方式。以汽车预热制冷技术为例:有喷射式、吸收式、混合式等。
1、吸收式制冷技术:
余热驱动吸收式制冷装置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各换热器独立安装在车厢地板下,位于同一平面。采用特殊设计的连接管连接形成闭合回路,合理利用了车辆上有限的空空间,解决了现有汽车发动机余热驱动吸收式制冷装置因体积和重量过大而无法应用于车辆的问题。
2.喷射制冷:
它由蒸汽喷射器、蒸发器和冷凝器(即冷凝器)等组成。它通过蒸汽喷射器的吸力在蒸发器中保持一定的真理空,使水在其中蒸发而冷却。
四。余热制冷的发展与应用
1.韩国忠北大学提出的高低温双温差发电器余热回收系统,可提高燃油经济性10%以上。实验表明,4 cm4 cm Bi2Te3热电模块高温端子可产生6.7v/3.39 A;在100℃ ~ 200℃时室温为30℃。1.44 ~ 5.68 W电能。它在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潜力。
余热制冷和磁制冷,让我知道你的真面目!
2)福特汽车公司利用发动机余热发电技术设计HVAC系统,提高轻型车的舒适性和能效。系统的能量利用系数设定为制冷系统的cop>1.3,热泵系统的cop>2.3,并优化了热点转换材料的转换价值ZT,提高了热点转换效率。
动词 (verb的缩写)余热制冷的应用前景和方向
目前,吸收式/余热制冷正在向小型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各国吸收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联合循环、余热利用、吸收式热泵、吸收与发生过程机理研究、换热结构与表面、表面活性剂与缓蚀剂、机组优化设计与经济性分析、系统特性模拟等方面。吸收式制冷已经成为制冷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磁制冷
1.什么是磁制冷?
制冷是利用磁热效应制冷,也称磁卡效应。磁热效应是指制冷剂在等温磁化过程中向外界放热,而在绝热退磁过程中温度降低,从外界吸热。磁制冷技术中的制冷剂是固体磁性材料。
余热制冷和磁制冷,让我知道你的真面目!
二、磁制冷的基本优势
1.没有环境污染。
由于工质本身是固体材料,水可以作为传热介质,消除了使用氟利昂、氨、碳氢化合物等制冷剂带来的破坏臭氧层、有毒、易泄漏、易燃、爆炸等环境危害的缺点。
2.高效节能。
磁制冷的效率可以达到卡诺循环的30%~60%,而气体压缩制冷的效率一般只有5%~10%,节能优势显著。
3.易于小型化。
由于磁性工质是固体,其熵密度远大于气体,因此很容易实现小型化。
4.稳定可靠。
无压缩机,运动部件少,转速慢,大大降低了振动和噪音,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维护方便。
5.它的应用范围很广。
适用范围从1000K、1000K到室温以上;在低温(液氮、液氦、液氢的制备)和高温(尤其是近室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余热制冷和磁制冷,让我知道你的真面目!
三。磁制冷的研究现状
2001年,美国航空航天合作组织和艾姆斯实验室成功研制出利用永磁体提供磁场的旋转式磁制冷机,成为第一台室温磁制冷机。目前,低温区(20 K以下)磁制冷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和实用。高温磁制冷还处于实验研究开发阶段。目前,从80 K到室温的磁制冷技术是研究的热点。
开发具有巨磁卡效应的低成本材料,利用钕铁硼等永磁体产生外场(无需复杂昂贵的超导磁体),是室温磁制冷的关键。
余热制冷和磁制冷,让我知道你的真面目!
四。磁制冷面临的主要困难
1.每次磁制冷循环产生的温差不够大,只有1 ~ 3 K,磁性材料的磁熵太小;
2.换热速度不够快,延长了制冷循环,降低了整个循环的效率;
3.在室温下,如果不采用超导技术,仍然采用电磁铁或稀土永磁材料产生磁场,两磁极面之间将始终存在空气隙,进入磁场的磁制冷材料受到限制,这就需要有一个隔热效果好的隔热层。
动词 (verb的缩写)磁制冷的应用前景
磁制冷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用于家庭、商业、工业生产、汽车空调节、超市、医疗卫生事业等用途的制冷。
磁制冷技术要得到广泛应用,需要在高性能磁性材料的开发、磁体和磁场结构的设计、蓄冷换热技术的改进、磁制冷装置的设计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在极低温和液化氦等小型装置中,其高效、无污染、无噪音等诸多特点使其在未来的发展和民用需求中充满了期待。在国防领域也有很好的前景,要求重量轻,振动和噪声低,操作方便,可靠性高,工作周期长,工作温度和制冷量范围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