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310),秦越人渤海(今河北内丘县)人,战国时名医。他也住在鲁国(今山东长清),被称为艺鹭。《史记》和其他故事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学科,应用针灸、针刺、推拿、汤药、热烫等方法治疗疾病,被誉为医学鼻祖。相传曾经救过太子郭。扁鹊死后,太子郭感激他的重建,把他的尸骨收集起来埋葬了。该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年轻时,扁鹊心胸开阔,勤奋好学,刻苦学医。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老百姓,周游世界,到处行医,解除人们的痛苦。由于的医术高明,他为人民治好了许多疾病,赵的劳动人民把他称为。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被誉为医圣。南阳聂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又名河南省南阳市)人。生于东汉(约公元150-154年)桓帝元嘉、永兴,卒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约70年。相传曾取孝廉,任长沙知府,故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自幼酷爱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学。”当他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读了很多书,尤其是关于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清很欣赏他的聪明和专长,曾经对他说:“你用了你的思维技巧但你的韵脚不高之后,你会是一个好医生”(《何清传》)。
后来,张仲景真的成了一个好医生,被称为“医圣、方子之祖。”这虽然与他的“思虑缜密”有关,但主要还是他对医学的热爱和善于“刻苦求古教,博采众长”的结果。年轻的时候和张伯祖在同一个县城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这位医生的名字已经深入人心,他已经成为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
华佗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年汉族医学家。人物,裴国桥(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后汉?《华佗传》说他“知几经,修自然”,尤其是“擅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将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书《清囊经》,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华佗医术高超,首创使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被后人尊为“外科鼻祖”。他不仅精通方剂学,而且在针灸方面也令人钦佩。他每次用艾灸,只要取一两个穴位,灸七八个壮穴,就治好了。
皇甫谧
皇甫谧,幼名靖,字,自号玄焉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他一生致力于写作,在医学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针灸甲乙经》、《列王传》、《高适传》、《史燚传》、《列女传》、《颜渊先生集》等。这在医学和文学史上是众所周知的。
葛洪
葛洪(284 ~ 364)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著名的方士和医学家。智川,名抱朴子,金丹阳县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的侄孙,人称小仙女翁。曾被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西京杂记》等。其中,《抱朴子·丹之书》内篇专门讲述了炼金、炼银、炼丹中有关化学的知识,还介绍了许多材料性质和材料变化。葛学医、药,主张道士兼学医。
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 ~ 682)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和医学家。人们称其为“药王”。京兆华
原为(今陕西省耀县)人。聪明好学。说的是“少年患寒风,屡建医门,汤药钱用光,家产用光”。而龙、童老、庄等百家,又善佛经。十八年,我决定学医。“我觉得挺开明的,因为国内国外生病的人会受益更多。”
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因皇族众多,隐居太白山(今陕西佳县)学道炼气修形,研究养生长寿之术。而周景帝即位,隋文帝辅政,征为郭子大夫,说疾病不够。
隋朝时(605 ~ 618),我在蜀中游览峨眉。隋死后,隐居在,与高僧道玄友好相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不服其言,后赴峨眉炼制“太乙神精丹”。清三年(658),唐高宗被招入京,住在鄱阳公主废房。第二年,皇帝召见他,拜了大夫,他还是不肯接受辞呈。
献帝四年(673年),皇帝患了一场病,使他不得不遵从朝廷的统治。末代元初元年(674年),辞别病魔,归山。皇帝给他好马,鄱阳公主是假的。淳元年,命我薄葬,不是藏明器,而是祭祀祭狱。在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他被任命为苗英贞人。
钱乙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祖父北迁,生于东平云州(今山东郓城县)。生于宋代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卒于郑和三年(公元1113年)。钱乙的一生,在学术研究上最突出的地方,是“献身实业,垂垂老矣”。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钱乙撰写了《儿科医学证方》,是中国第一部儿科专著。首次系统总结了小儿辨证论治,使儿科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人视其为儿科学的经典之作,尊称钱乙为“儿科学的圣人”、“儿科学的鼻祖”。
朱震恒
朱震亨,字颜秀,生活在公元1231~1351年。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元代人,住丹溪,后人尊称他为丹溪翁,又名朱丹溪。自幼拜朱弟子徐谦为师,研习理学,精通雪莉。他直到四十岁才开始学医。他先自学,后师从刘的弟子。罗志缇虽是河间弟子,却绕过了张从正、李东垣之学,于是将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苍的书颁给丹溪,使朱丹溪绕过了当时名家的理论,扩大了知识面。
朱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自我革新理论,独辟蹊径,创立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互火论”,提出了杂病气血痰郁辨证治疗法,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杂病的治疗做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有《格致语论》、《方菊大集》、《金匮要略》、《宜颜本草补》等。此外,有关丹溪的书籍也很多,其中以俞的《丹溪心法》和《丹溪心法》最具代表性,但并非丹溪本人所撰,而是后人根据朱的临床经验编撰而成。
李时珍
李时珍(1518 -1593),名东壁,临湖,高约1.63米。他出生于湖北周琦(今湖北蕲春县周琦镇),汉族。他生于郑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吴万里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父亲李颜稳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特别重视本草,富有实学精神,乐于向劳动人民学习。
三十八岁时,李时珍在武昌被楚王召来,在宫中担任“殿官”,同时掌管好大夫府的事务。三年后,他被推荐到北京,在泰医院担任法官。泰医院是专门为朝廷服务的医疗机构。那时,它被一些庸医污染了。李时珍只在这里服务了一年,就辞职回了老家。
李时珍曾经参考了历代800多种医学和学术书籍,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考察,历时27年编写了《本草纲目》,是中国民族文明之前的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在国内外都很受好评,有几个版本的汉字或删节版。此外,著有《湖滨脉》、《奇经八脉考证》等书。
李家世代从医,祖父是“贝尔大夫”。父亲李颜稳,号岳池,是当地的名医。当时民间医生的地位很低。李甲经常被官员和士绅欺负。于是,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试,让他一次成功,出人头地。李时珍从小体弱多病,但性格刚正清纯,对空洞枯燥的八股文也不屑一学。
自十四岁进士起的九年间,三次赴武昌应试,人均封为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教,表明决心:“逆水行舟,强如铁石。希望父亲志存高远,至死不畏艰难。”李月池终于在冰冷的事实面前醒悟过来,答应了儿子的请求,并悉心教导。没几年,李时珍真的成了名医。
叶石天
叶,名叫桂,名叫,也名叫老陆。江苏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叶所受的家庭教育更少。他的爷爷叫子凡。当他出名的时候,他的父亲叫杨胜,他以他的医术而闻名。白天,他向老师学习经文;晚上,父亲教他“黄奇学”。因此,他从小就开始阅读苏文、南京以及汉、唐、宋著名艺术家写的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