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吏制(什么是三公九吏制?)
“三公卿”制度是秦汉中央官僚制度的核心。这一制度在秦朝建立后确立,后为汉朝所继承,并逐渐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所取代。到了唐代,三公成为名誉官衔,九卿则成为具体的事务性官僚。
一、三公九吏制的由来
一般认为“三公九吏”制度起源于商朝,形成于周朝。到了商朝,正式出现了“三公”的称谓,但此时的官职是为民设的,也就是专门为政治上受尊重的人设的,还没有制度化。到了周朝,三公有了明确的定位,有了两种称谓,一种是太师太保,一种是司马、司徒、司空。至于九卿,无论商朝还是周朝,虽然有相关的职位,但是三公之下并没有明确规定九卿。
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三公九职”制度并非来源于贵族以前担任的公职、官员、医生等职位,而是来源于这些职位下的政府、历史、职业、弟子。所谓政、史、业、徒,就是在公、政、医等各种职位下处理各种杂事的小官吏。他们地位低下,没有固定编制,根据工作量按日或按月领取工资。这一特点使这一阶层具有浓厚的官僚行政色彩,有利于君主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中央集权运动的发展,逐渐出现了这种由政府、历史、职业、弟子发展而来的“文法官”阶层。
从身份上看,文法官来自底层的胥吏,而不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所以他们的升迁取决于君主和上司。就行政事务而言,文法文员应根据法律法规处理各种税务、徭役、司法等文书,并将相关文书申报归档;同时还建立了对文法官的监督考核制度,对他们的升降也要根据考核来评定。在待遇上,文法官的俸禄也要按职领,而不是像贵族一样收封地税。有工作就拿工资,没工作就拿布。
由文法官担任的官职,只是名义上延续了贵族时代的称谓,实质上已经从贵族政治变成了官僚政治。秦统一六国后,正式确立了“三公九吏”的制度,因此秦汉国家的统治方式也被称为“以官治天下”。
二、三公九职制度的内容及变迁
秦之初建立了三公九关制度,其中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是常峰、郎中令、卫卫、太浦、廷尉、殿科、完颜政、苏志内史、少府。
三公的职责是:宰相,最高银行长官,领导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大事,无所不为;最高武官邱掌管全国军务,但日常生活中没有军权,实际上掌握在皇帝手中。神医协助皇帝处理国事,负责监督官员,管理国家重要典籍,起草诏令等。
因此,从理论上讲,三公机关实际上掌握着行政、军事和监督权。
九卿掌管各种具体政务:服务风俗,掌管祠堂礼仪;郎中令,掌管皇宫侍卫和皇帝的侍从;卫卫卫,掌管宫门的护卫;仆,掌管皇宫马匹和国家马匹管理;廷尉,最高司法机关,主管司法审判;典当行,主管外事和少数民族事务;完颜政,掌管皇室和宗室事务;管理小米的历史,掌管国家的税收收支;少府,掌管山、海、河、林等自然资源的税收。专供皇室和政府手工业使用。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名称、权利和责任都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比如秦汉时期废而无常的太尉之位,汉武帝时立傅为最高武官。汉成帝时,御史改称大司空,宰相改称大司徒。到东汉光武帝时,傅改为邱,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这样东汉三公就成了邱、屠、司空。此外,东汉设立太傅一职,规定太傅的职位高于三公。
九卿的称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西汉时封常为太常,西汉时郎中令为光禄勋等。
但具体的机构数量在西汉时期并不限于九个。据统计,《汉书》中记载的九卿称谓有:太常、光禄勋、太傅、廷尉、大行、大红番、完颜政、大司农、少府、魏国、直隶晋武帝、右史、左史、爵、太子太傅。直到王莽才把九卿确定为九品官职。
东汉时期的九卿是太常、光禄勋、卫、太仆、廷尉、大洪湖、完颜政、大司农、少府。魏晋以后,九卿在称谓上大多与东汉相同,只有廷尉有时被称为大理。
三、三公九吏职权的衰落及其原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三公九吏的职权逐渐被剥夺,最后完全被隋唐三省六部制所取代。秦汉时期,作为国家中央政治组织的主体,三公九卿的权力首先受到朝廷臣子的侵犯。这个过程始于“三公九吏”制度建立之初。
秦朝时,赵高担任车辆政令,官职只是九卿之仆的下属官。然而,由于他与皇帝关系密切,赵高得以指使李斯,发动沙丘政变,将秦二世胡亥推上皇帝宝座。
西汉中期,中朝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秘书,发展和篡夺了三公九吏尤其是大臣的权力。尚书是清朝九品之一少府的官员,在皇帝身边送文书。但从汉武帝末年开始,他开始参与政务。东汉建立尚书台,彻底取代三公九卿,成为国家的政务中心。
汉代三公九卿权力之所以逐渐衰落直至被完全取代,主要是由于皇帝身边臣子的不断膨胀,反映了皇权与外朝三公九卿权力的矛盾。
“三公清”制度作为正式的政务中心,可以维持日常政务的正常运转,但同时也是对皇帝权力的一种制约,使皇帝不能随意使用权力。通过不断发展身边的秘书队伍来取代正式的政府机构,将权力进一步转移到皇帝手中,使皇帝的意志能够更加顺利的执行。
这种权力转移的范式为后来的皇帝加强皇权提供了一个范式,所以这个过程在汉朝以后又重复了一遍。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机构是政务中心,但真正的决策中心被崛起的汉书弟子所取代。到了隋代,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六部制度完全确立,成为正式的政务中心,但很快真正的决策中心转向了同学说、同章。在宋朝,政府办公室和枢密院负责国家事务。明清时期成为内阁军部。
中央权力的不断转移对应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这是中国帝王时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基本规律。而这个过程的开始,是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公”制度开始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