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官修丛书目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四库全书书目系列(官方修订系列目录)

官方书籍目录。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两百卷。《总目录》由甘龙的第六子永宣负责。其实主编纪昀才是主编。纪昀(1724-1804),字小兰,字春帆,号。蠡县(今河北)人。1754年,乾隆十九年进士。他当上了礼部的官臣,共同赞助了一个大学士,死在文达。著有《岳薇草堂笔记》和纪文达的《代代相传的公共遗产集》。总目录是为了配合《四库全书》而编制的。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清政府用了大约十年时间,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编纂了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从各省引进的书籍都经过专门的“四库全书”图书馆的编辑编辑,每本书都写有摘要并附在后面。然后,这些摘要由主编进行整合、修订、补充、分类和排列,形成“总目录”。《总目录》初稿完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随着《四库全书》的不断补充和更换,其内容几经修改。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才终于写成,在福英殿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了清、干、龙以前的历代书籍10254种,172860卷。其中,《四库全书》有3461种书、79309卷,还有《存目》记载的10254种“普通著述”和172860卷未收入《四库全书》。这些书都按照清政府的政治标准进行了严格的、反复的审查,凡是被发现违反内容的,一律拒绝和排除。总目录按经、史、书、集分为四部,下设44个大类,大类下应细分的属于。经典有十大类:易、蜀、诗、李(、、、、三礼总义、、杂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训诂、子书、)。历史的十五大类:正史、编年史、编年史、其他史、杂史、诏书奏折(圣旨、奏折)、传记(圣贤、名人、通志、杂记、专志)、史书抄写、记录、时令、地理(通志、市县、运河、边防、山川)还有十四个子类:儒家、军事家、法家、医师、天文算法(推步、计书)、术数(数学、占星、房相、占卜、书相、阴阳五行、杂术)、艺术(书画文集分五类:楚辞、别集、总集、诗评与词(词集、词选、花刺、词谱、词韵、南北歌)。每个部都有一个总的叙述,描述每个部的学术变化。每次课前都有一个小顺序,记录班级的演变,学校路过。每个属的末尾都附有一个词表,说明分类的原因和标准。在每个类别中,《四库全书》被列为第一本书,其次是《存目》。根据每本书的版本赌书名和卷号,记录的是官书,或者是官书,永乐大典的书,杂志书,通俗书等。然后是这本书的总结。

一般内容的总结内容的一个特点是“主要是考据和校勘异同,重要的是不可得与失,所以论据很多”。“列作者排名第一”,“本书第二次审读之得失,权利观点之异同”。在“词语的增删,文章的分离和组合,都被评为定义和辨析”。对于沉淀已久的书,“但其刊刻、传记、著述之异同,编辑之始末、增删,乃书之善也”。一些古籍的考证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时的研究成果,纠正了前人的不足。第二个特点是对书籍的评价侧重于“阐发圣学,体悟王道”,突出宣传封建正统思想的政治观点,对“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进行猛烈抨击。对于“学习人才的道德缺陷,国家的法规纪”和“每一条都表现出明显的缺陷,并且是用来说服和惩罚的”。

四库全书总目录是空之前的超大型综合解题目录。虽然有一批有价值的书籍因政治原因而被废弃,但基本上仍囊括了清、甘、龙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书籍(尤其是元代以前收集的书籍更为完整),从《永乐大典》中收集到的失传古籍有385种,是独具特色的书目巨著。而且有充实的内容总结,有系统分类整理的大致顺序,有完整的体系。它是18世纪以前中国学术研究的经典总结,对后世的读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许多学者走上了以《总目录》为“读书路径”的学术研究之路。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方法和形式,在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影响。首先,《总目录》在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各种书目的分类优势,并根据图书和学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类目和建立类目的原则,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分类体系。在目录出版之前,各种目录尤其是私人藏书的分类和排列极其混乱。目录出版后,很快就全部按照它的分类系统做了。虽然后来有一些修改和补充,但没有大的突破。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古籍编目分类的基本规则。其次,《总目录》总结了自刘向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的文摘编撰方式和方法,还借鉴了清代碑刻、后记的阅读方法和形式,从而形成了结合当时政治需要,反映图书版本、文字、内容,宣传封建思想的新的文摘形式。它对晚清书目提要的编纂,尤其是图书馆志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由于《总目录》的广泛性及其在藏书、著录、考证等方面的不足和错误,引起了编目人员的研究兴趣,并产生了一系列纠正《总目录》错误的目录著作,如阮元《四库未收书提要》、姚金元《清代禁书目录》、邵《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

《总目录》在目录学上的成就和意义,“总的来说,可以说这本书是从刘向的《别录》开始出版的”。其典型作用促进了各种目录的迅速发展,不仅助推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目录事业,而且对现代目录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初印《武英堂》,简称堂书。乾隆六十年(1795年),在浙江地方官(谢其坤、阮元)和士绅(沈青、包世功)的配合下,根据《温岚亭寺版》的刻本,纠正了寺版中的许多错误,简称浙版。所有后来的版本都是从这两种版画复制的。同治七年(1868年),广东书局以浙江版为底本再版,部分文字按庙会校改,简称粤版。1964年,中华书局以浙江版为底本,用典本和粤语版进行校对。附校注后,王先生将造句并排版出版。附《四库拆毁图书汇总表》、《四库未收图书汇总表》及书名、作者姓名索引。2019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根据天津图书馆馆藏清代武英寺,出版了国学基础丛书《武英寺四库总目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