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端午节”怎么来的(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五月,石榴花妖娆枯,青杨挂大雨。五色新丝包粽子,金盘送,生丝画扇盘双凤。是兰浴时节动,菖蒲酒美而敬。叶黄历出关,仍是尴尬,等着纱窗梦碎。”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就有文字和绘画,通过历史的习俗积淀而流传下来。端午节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这是一个喜庆的季节,我们不妨追根溯源,享受端午节。

一、端午节的起源

根据民间传说,端午节的起源是美丽的:祖先驾着龙舟去救落水的贤臣屈原。失败后,他们把粽子扔到河里引诱鱼虾吃,以保护屈原的身体。但端午节作为一个民间节日,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了,它的形象是一个“倒霉的日子”而不是一个美好的节日。

中国先民强调阴阳平衡,认为只有阴阳和谐才能万物生长。五月正值盛夏,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是阳极繁盛,阴极衰退的时候。本月中旬阴阳斗争激烈,万物半死,疾病频发,大大不吉利。端午是第一恶。在最早记载端午节的西晋名将周初所著的《风俗志》一书中,端午节所涉及的习俗往往有祛邪强身之意。

五月有很多禁忌:不宜晾晒被褥或给房子盖屋顶。即使是5月出生的孩子,也会有“被打掉”的噩梦。据传说,在这个“邪恶”的月份出生的孩子的父母在中午出生得特别糟糕。五月出生的孩子经常被父母送人、遗弃甚至杀害。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西汉末年的将军王峰,南朝刘宋名将王镇恶,都曾被家族近乎“对付”,都是在家族中有识之士的保护下才得以幸存。可惜的是,总有大多数,全国各地,五月生的孩子多是被父母迷信害死的:东汉时期,西北的无为县“二月、五月生的孩子和与父母同月生的孩子,一律杀死”;在湖南长沙,五月出生的孩子经常“奶不撒手”。

面对5月份“生孩子不撒手”的陋习,政府和有识之士展开了漫长的斗争。东汉名将张桓做了武威知府后,“显义,赏罚严明,移风易俗”。长沙太守宗庆上任后,下令“禁止百姓杀害儿童”。否则,几年后就要为“收养的几千个孩子”付出代价。东汉著名学者王充也在著作中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批判。他以为每个人都是10月生的宝宝,不会因为出生的月份而有区别,更不会有吉凶之分。经过先贤们的不懈努力,五月生孩子的局面终于在南北朝得到改变,五月生孩子的厄运终于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

二、明清端午节

到了明清时期,端午节已经成熟,非常具有民族性。

吃粽子

端午节最有特色的食物是粽子。粽子早在西晋时期就成为端午节的指定食品,到明清时期,已经演变成现代流行的角饺,口味南甜北咸。

人们喜欢吃粽子,皇宫也不例外。在清朝的端午节,除了粽子几乎什么都没有,被称为“粽子”。桌上的粽子数量是按照皇帝、皇后、妃子的等级递减的。开桌前要玩“射粽子”的游戏:粽子放在盘子里,丫鬟用无锋的小角度弓箭射粽子。射手可以先享受,再获得奖励。甘龙非常喜欢“射粽子”,在他洋洋洒洒的诗作中,还留下了“我教宫娥一团有角的粽子,金盘还没尝就被射了”的吟诵。

喝雄黄

喝药酒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在明清时期,我们主要饮用菖蒲酒和雄黄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雄黄酒则更为特殊:雄黄酒本身有毒,在特定情况下加热后会形成砒霜,但却极具药用价值。明清时期,中国人常把雄黄磨成酒喝,也常洒在小孩脸上,用其刺鼻的气味驱除毒虫,辟邪求平安。宫中饮雄黄酒的器皿相当精美,往往采用沉香、犀角之类的名贵材料,杯身雕刻着各种典故和轶事,典雅脱俗。

3.浴兰

祖先们在端午节时采集了更多的草药,并选择其中的兰草来洗热水澡。这种风俗在宋代非常盛行,苏轼的作品中有一句名言:“轻汗微渗碧湾,明端午沐浴兰芳”。明清时期,加入的药材更加丰富,常用兰草、艾叶、桃叶、菖蒲等“混浴”驱邪保健。

4.菖蒲

端午节时,先民们常用菖蒲制作饰品和物品,最常见的有蒲剑、蒲仁、蒲鞋。蒲剑是最早的挂剑,蒲叶形状尖而直,形似剑,故称蒲剑。宋元时期将菖蒲制成人形辟邪,称为蒲人。Pu鞋在明清时期最受欢迎。每逢端午,北京人人都是一双蒲鞋,不分身份地位。

5.艾蒿

艾叶和蒲草一样,都是很好的中药材。五月是艾蒿成熟的季节。端午节时,祖先用艾蒿泡面,以求消灾。西晋时,中国人常把艾叶挂在门上辟邪。南北朝时将艾叶制成人形挂,称为“艾仁”。在宋代,根据古籍记载,中国人可以辟邪吞鬼,把艾叶做成小老虎头的形状。明清时期,端午穿的习俗更为盛行,家中长辈常把孩子打扮成老虎:穿虎纹袄、虎纹鞋、虎头帽,再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王”字,十分可爱。宫也不例外。同治皇帝小时候为了茁壮成长,扮成老虎。

匹配五毒

明清时期,端午节时流行佩戴“五毒”香囊。“五毒”是指蝎子、蟾蜍、蛇、蜘蛛、蜥蜴。古人认为这五种生物剧毒。恶月五月,香囊上绣五毒图案,内装艾叶、雄黄等物辟邪,以邪抗邪,平安度过端午节。女孩们经常在端午节的前一天采集艾叶,缝上香囊留在胸前或辫子上,在端午节的下午扔掉,以驱除邪灵。

除了香囊,清宫里还经常制作“含片药”。这种药大多是用防暑草药制成的。它在端午节前大量生产,送给皇家仆人佩戴,也经常送给臣下。平日里,内外装饰都包着五渡、钟馗佩戴,必要时也可入药。

宫廷习俗类似于民间习俗,但也是独特的。

1.给东西

皇帝往往选择在端午节提升君臣关系,通常以纱、茶、扇等赏赐朝臣,并为其设宴。

炎热的夏天,丝绸制成的衣服又重又难穿,贵族们常常换上纱、丝、葛等清凉的夏装。端午节的时候,皇室经常会送衣服,唐朝就是这样。杜甫在《端午赠衣》诗中写道“宫衣亦名,端午荣”。香丝纺成细葛藤,柔风吹来,白如新雪。从天而降,雨露交加,只是在炎热中,穿上它清凉无比。意为长短,意为对生命的圣洁之爱。“我对皇帝的举动颇为感动。明清时期,每逢端午节,皇宫里经常举行射柳、赛船等活动。根据排名给予不同等级的服装,沟通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也起到了奖励武艺的作用。

端午节又苦又热。喝茶可以解暑祛暑。皇帝经常给茶。偶尔还会有葫芦器皿和茶具,指的是用模具把正在生长的葫芦罩住,使其长成模具状的器具,往往做成风味独特的茶具。

一把扇子是夏天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有清正廉明的寓意。这是一个很好的奖励。清代的扇子有折扇和团扇两种。最贵的是象牙团扇。这把扇子制作得非常好。要先把象牙浸泡在药水里,然后剁成细小的牙齿,编成扇子。大部分是广东制造的。端午节时,大多数官员从皇帝那里得到扇子,有时他们会将扇子送给诸侯国,以示亲近。

逢年过节必有酒席,端午的酒席是明清国家定制的。与宴会大臣按等级享受三等酒席,吃饺子、水果、菖蒲酒等菜肴。桌上常有君臣之间的诗词歌赋,崇尚文教,自得其乐。

2.看歌剧

清朝的皇帝很擅长戏剧,逢年过节都会看戏。端午节的剧目相当喜庆,像《五毒传》、《五花洞》等剧目。张天师和钟馗与五大毒怪搏斗的故事,几乎每年都在上演。端午节最著名的是嘉庆皇帝脚本和圣旨排演的话剧《混元盒》。它主要讲述了明朝嘉庆年间张天师斩妖除魔的故事,最后以庆祝国家繁荣昌盛而告终。然而各方都有所准备,只是负责敲锣打鼓的小张在第一场演出中出现了失误。嘉庆帝大怒,严惩不贷。

除了看戏,杂耍也必不可少。嘉庆年间,皇室在圆明园观看“太阁”演出,这是一部微缩剧。表演者在龙船上搭起戏台,乘舟在水上航行,皇室在水榭的亭子上观看,君臣衣冠在盛况面前飘动空。木偶戏由宫中的家庭成员独自观看,类似于今天的木偶戏。

龙舟竞渡、木偶戏、台阁表演在干嘉时期盛极一时。道光上台后,提倡节俭,逐一淘汰杂耍表演。

节日已经到来。回首今昔,端午节的不吉利日子已经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只有今天笑声穿过空回响的时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