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是什么意思?(中国经济的韧性从何而来?)
要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的韧性,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补齐短板,克服瓶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什么是“韧性”?韧性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脆断的可能性越小。把这个概念应用到经济活动中,通常是指经济抵御波动、风险和危机的能力。在波动、风险和危机的冲击下,如果经济仍能逆势增长和发展,则被认为是有弹性的或有韧性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几次外部冲击和自我调整中表现良好。人们开始用韧性来形容中国经济。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的疫情从天而降,骤然而至。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我们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
从目前的经济数据和活动的恢复来看,中国经济正在恢复活力,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这再次表明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中国经济的韧性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从制度和政策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韧性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独特的制度优势、坚持市场化改革、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内生发展、持续优化宏观调控。这里我们着重分析独特的制度优势和不断优化的宏观调控。
在经济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下,经济运行会出现较大波动,甚至遭遇系统性风险,或可能造成经济衰退甚至萧条。这个时候对一个政府的应对能力是很大的考验,这是建立在现有的体制上的。
以这次疫情的影响为例,从疫情防控大局来看,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党政集中统一领导,有效动员和组织资源;畅通政令,集中优势“兵力”围剿疫情;部门联动,对口支援,高效实施,等等。不用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尤其是强行的大规模干预,会有后遗症。
然而,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正如凯恩斯当时所说,社会无法承受严重而持久的失业。从长期来看,我们可能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但在短期内,如果任由失业增长,社会危机可能会爆发。
当经济社会受到严重冲击时,党和政府能够“力挽狂澜”,这是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此外,一旦波动稳定,风险消退,危机解决,经济和社会将恢复正常状态,并获得动力。
由于外部冲击造成的严重经济波动,必须进行必要的反周期调整,以防止风险和危机。在这里,反周期调节是由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组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经历了多次经济波动,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价格改革、经济过热等重大冲击。在实践、总结和再实践的过程中,中国的宏观调控已经相对成熟,表现出足够的决心。
像这次疫情,它的影响和冲击是空前的,空空前的,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是各方面专家的一致共识。而且,以往应对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的经验,在这次疫情面前要么失效,要么难以对症。
但我们仍然正确把握了宏观调控的大方向,动态灵活调整了一系列具体操作,不仅使经济在短时间内回暖,也有效加快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当然,在肯定中国经济韧性,以及制度优势、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和内生发展、宏观调控在韧性形成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在治理、体制和政策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瓶颈。
要充分利用中国经济的韧性,在遇到外部冲击时,能够迅速扭转局面,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在平时市场力量的引导下,我们将继续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以进一步补短板,克服瓶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