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是安徽的还是湖北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半个月前在刷屏的“徐小姐姐”。当时,几乎所有在杭州宋城大剧院拍摄这些表演的年轻女士,然后加上一段“新女性马旭经典选集”的配乐,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点击量。
然而,当粉丝们千里之外赶到现场时,却发现肖小姐唱的居然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别》选段,根本不是黄梅戏的新媳妇。然后在各个评论区,湖北和安徽的都在为黄梅戏到底在湖北还是在安徽而锁定一排,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说说中国的“五大剧种”,给大家最简单的介绍和科普。
黄梅戏
关于黄梅戏,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成对”和《新女马旭》中的“敢问工资在哪里(错)”。
其实根本没必要争论。黄梅戏既然叫黄梅戏,那么之所以叫黄梅戏,是因为它大约起源于唐代的湖北黄梅县。据史料记载,黄梅戏原是黄梅县的采茶歌,源于阴天山区和太白湖边的木歌采茶调。它历经元末至明清,在道光年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黄梅调。
由于黄梅本身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长江黄金水道以南,自古就有“鄂东门户”之称,这就为黄梅戏的传播形成了最天然的有利条件。我们现在说的是安庆黄梅戏,因为民国时期,其中一部黄梅戏搬到了安徽怀宁县,在那里生根发芽,然后发展壮大,就产生了现在大家熟悉的黄梅戏。
但是,这里其实有一个比较尴尬的事情。按理说,没有湖北的黄梅,就没有安庆发扬光大的黄梅戏,但没有安庆的帮扶,黄梅戏也不会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但由于发源地仍在湖北,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化称谓,无论是省级还是国家级,都被黄梅戏占据。
京剧
作为“五大剧种”之首,国剧之首,很多人不知道京剧的历史是五大剧种中最短的。它的形成只有200多年,是偶然诞生的。
你可能不相信,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如前所述,黄梅戏在安徽安庆发展壮大,道光年间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是当时中国的戏曲中心,这里不仅有800多个戏台,还有数不清的戏班,所以有:
“没有石头就没有阶级”的理论。
公元1790年,恰逢乾隆八十大寿,全国各地的达官贵人都在忙着筹划如何庆祝乾隆的生日。在扬州卖盐的安徽商人蒋鹤亭,把一个名为“三清班”的徽剧团带到了北京。不想徽剧一战成名于北京,随后四喜班、河唇班、春台班相继入京,在京剧中独占鳌头。史称:“四徽州班进京”。
除徽剧外,当时在北京流行的还有湖北汉剧(调)和西北秦腔。从道光到咸丰,这些戏曲在北京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于是一些表演者逐渐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并借鉴昆曲,形成了京剧。当时的晚清画家沈荣普,根据1860年至1890年京剧舞台上最光鲜亮丽的十三位演员所扮演的形象,以同样的光芒创造了十三位名人奇观,标志着京剧正式走向成熟。
经过民国时期的发展,京剧成为建国初期当之无愧的国剧。所以京剧被称为国剧,不是因为它发源于北京,而是因为它借鉴了别人。
越剧:
与京剧的复杂相比,越剧要简单得多。越剧起源于1852年,浙江绍兴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创作的《地唱》,是当地流行的一种“草堂说唱”。1906年3月27日,场内歌手袁、、李茂政、高、等。,用最不起眼的草台班子在地方舞台上试镜,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越剧诞生日,最初命名为“小曲班”。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宋班”去了当时繁华的上海演出。由于上海浙商众多,代表浙江地方戏曲的小曲班开始落户。
到民国中后期,上海新剧目达400多个。再加上上海、浙江庞大的群众基础,小宋班在上海一时风头正劲(其实正好京剧在北京风靡一时)。后来随着小曲班的发展,又因为它来自浙江,在古代浙江也叫越,所以很多戏班开始改名为越剧。
实际上,由于我是浙江人,与其他剧种相比,我对越剧的感情是最深的。特别是越剧婉转的唱腔,优雅的妆容,和京剧的开阖完全是不同的体验。如果说京剧是北方的明艳豪迈,那么越剧就是江南水乡吴侬软语的最佳写照。
鞠萍
了解评剧的人可能不多。其实它的前身是19世纪末河北唐山的“莲落”,也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与其他剧种稍有不同的是,当时的“莲花落”主要是一贫如洗的人们用来卖艺、四处讨钱的一种方式。所以早期多以自唱或二人转唱法进行,也深受当时南下的东北二人转的影响。
之后,评剧真正的兴起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评剧团在全国遍地开花,再加上电视节目的兴起,让原本贴近生活的评剧有了更长远的发展。
豫剧;豫剧
顾名思义,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它最早兴起的时间应该是在明朝中后期。当时,河南流行的民歌和小调,在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其他表演形式,如秦腔和周浦梆子后,逐渐形成了河南自己的梆子戏。
没错,豫剧的本来面目其实就是河南梆子戏。但在当时,梆子腔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所以当1924年王奕程首次提出豫剧的名称时,豫剧是河南各种梆子腔的总称。同时也导致了豫剧的复杂性和不一致性。
但是,豫剧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唯一一部在抗战时期达到巅峰,风靡全国的戏曲。可能这跟豫剧的乡土气息和适合表演抗战剧目有关吧。
其实五大剧种真正成型和流传并不需要太长时间,只用了两三百年,这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但这五大剧种的背后,却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再进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