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是什么东西)

什么是安全感(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什么?

主问题确实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安全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安全感可以说是其核心功能。

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估计很多人会觉得题目中提到的一些场景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比如:

是稳定的工作,平平淡淡的婚姻,还是冷漠的眼神?

如果金钱是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那么那些悲天悯人、佛一样、神一样的人,他们的心里就从来没有害怕过吗?

但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最重要的安全感!稳定的工作,可以让我们觉得自己生活有保障,内心有安全感,但这种稳定的工作不一定是你喜欢的工作。

一个不在乎的眼神,除了给人一种特立独行或者桀骜不驯的感觉,大概也不能让你踏实。

有钱能给你安全感吗?经常见到土豪大亨,身边总会带几个保镖以防不测。......

那么,真正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答案是: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我们的亲密关系!

为什么需要安全感?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安全感?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要让大家容易理解。主要是因为每个个体的内心都充满了不安全感。

有些读者可能会说,不会吧?我是一个“佛系生命”,早已置身于世俗之外,所以内心比较平静!我不跟人争,也不抢人。一切随波逐流,我无所求。......

其实,即使是“佛家生活”,也只是表面的平静。每个人的心理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很有安全感,但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各种危险或不安全感。

这些不安全感有的来自外部客观世界。众所周知,客观世界对人来说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所以事故多。才会有“人生八苦”的说法,甚至会有“小妾天地万物皆苦”的说法?从早期对自然界打雷下雨刮风的恐惧,到现在对未来机器人的恐惧,个人隐私泄露等等...可以说,各种危险和恐惧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大自然的努力造就了惊人的人类技能。事实上,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人类心理已经具备了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对未来危险的预见的想象能力。这使人在面对危险时不仅感到紧张和害怕,而且在危险出现之前就在心里提前预料到各种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也是人类进化的重要适应者之一,人类进化是为了生存。这种能力体现在人类的一些本能的情感体验上,比如对蛇的恐惧,使得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能够避免被毒蛇入侵。

我们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来减少内心的不安全感!

当然,其他的例子大家更容易理解。例如:

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在我们健康和生病之前,我们可能会得癌症。

所以,我们每天都会花时间锻炼身体。

从饮食关注,不吃致癌物,多吃抗癌食物;

同样,在被盗之前,就预料到可能被盗,提前安装了防盗门。

虽然在安装防盗门之前很多年,从来没有发生过真正的盗窃事件。

但是我还是装了防盗门,这样我就可以忍受每次装上防盗门后开关防盗门的繁琐和不便。

也就是说,为了减少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从心理上获得安全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导致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呢?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不安全感主要是由环境的不确定性或不可控感引起的。

我们说“天有不测风云”,关键是这种危险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这种不可预测性会让人感到特别不安。其次,是不完美感造成的,因为当一个事物,即使相对安全,也不是完美的、不可控的,只要有“万一”,人就不会安心,就会没有安全感。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不安全感的来源是什么?不安全感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人以外的事物或事件,主要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交通事故、重疾等.....;第一,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也就是说,不是由于自然因素,而是来自人类成员本身,比如打架、杀人、抢劫、被欺负等...

重要的是,随着我们时代的发展,来自自然因素的不安全感似乎越来越少。我们有灾害天气预报,有预测交通的大数据,还有不断完善的科学技术来预防疾病...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人际关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毕竟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给人带来了很多好处,也带来了很多危险。比起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危险,身边其他人的存在会让大家更加担心,因为人都有心理,心理变量是最多的,也就是所谓的“人心叵测”,所以“人心不可防”!

人际关系中的不安全感

所以,不安全感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例如,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人们最关心的是

他看重我吗?

他喜欢我吗?

他能接受我吗?

他信任我吗?

他尊重我吗?

我有足够的天赋吗?

我的行为和言语是否恰当?

我的话有见地吗?

我的表达是否精辟?

我是不是机智又煽情?

他误解我了吗?

我能让他喜欢吗?

我让他不高兴了吗?

....诸如此类。

安全感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

所以心理学上所说的安全感,是指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心理上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时的力量感/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感是心理需求(饮食、睡眠、性需求等)中的第一需求。都属于生理需要),是人格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尤其是一岁以内,当安全感的建立是从父母,尤其是母亲那里获得,并在与父母互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套对自己和他人看法的心理表征系统——根据依恋理论的概念,形成“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内在的活动模式决定了个体未来的人际交往策略,在人际交往中将内在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或事物上,表现为人际信任,延伸出自信、自尊等人格特征。人们试图缓解内心的不安全感,获得安全感,甚至通过过度控制的手段来实现。

因此,安全感的构建实际上是个体成长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之一。现有文献表明,在儿童安全感的影响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大。所以,拥有良好的育儿方式,积极给予孩子关心和陪伴,是每个父母最重要的职责。

那么,你认为你是一个安全的人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