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恶斗,最终都成了输家(翁同龢李鸿章)

翁同龢,李鸿章(翁同龢和李鸿章激烈争斗,最终都成了输家)

翁同龢和李鸿章是影响晚清历史的两位重要人物,也是一对众所周知的政敌。从履历上看,翁同龢确实有亮点。27岁高中状元,历任同治、光绪御史。但晚清儒生政治幼稚,个人对李鸿章公报的仇恨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信息网络

李鸿章和翁同龢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就结下了恩怨。当时翁同龢的哥哥翁舒同在安徽失守,曾国藩不忍。他写了一封弹劾信。按说翁同龢的账不该写在李鸿章头上。但曾国藩写的奏章,恰好是李鸿章写的。这封措词激烈而又隐晦的奏章,使翁被流放到新疆。

当时曾国藩的名气越来越大,翁同龢自然不敢把这个委屈发泄在曾国藩身上,于是将矛头对准了李鸿章,和他共度余生。

作为朝廷官员和地方政府,有一些矛盾或者个人恩怨是常有的空。但是,在其位谋政务是必须的,在国家大事面前决不能马虎,这是朝廷官员的职责。而翁同龢这个脾气不好的人,总是挑李鸿章的毛病。不幸的是,在甲午战争期间,翁同龢找到了一个发泄个人愤怒的最好理由。

事实上,翁同龢从担任户部尚书开始,几年来一直在给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水师穿小鞋。北洋水师之败,与翁同龢的困境有多方面的直接关系。从1883年到1895年的十几年间,北洋水师没有增加一艘军舰,炮弹也很匮乏。定远舰上只有一枚巨炮炮弹,镇远舰上只有两枚炮弹,其他小口径炮弹很少。然而,户部每年拨给北洋水师的经费只够维持军饷。至于加强军需,全是空两个字。

李鸿章几次找到翁同龢,力劝陈加船换炮。但翁同龢死活不肯给钱,说这是没用的浪费。因此,当战争迫在眉睫时,深知中日海军实力相差悬殊的李鸿章极力主张外交斡旋,避免两国发生战争。这些困难别人不知道,李鸿章和翁同龢都心知肚明。

可恨的是,作为主战派的代表,翁同龢在光绪皇帝面前信誓旦旦,表达了与日本一决雌雄的决心。光绪皇帝当然希望通过打赢战争,挺直腰杆,成为皇帝的;作为慈禧太后,她也倾向于以身作则,警示列强。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心态可以理解。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清朝。但翁同龢因为和李鸿章过不去,所以尽力打主战,至于国家利益,他毫不理会。

据史料记载,翁同龢曾不以为然地说,“就趁机让他(李鸿章)上战场试试,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还有整顿他的余地。”当时他只是想试试李鸿章的实力,却完全没有想到,他测试的其实是大清帝国的未来,一个他输不起的未来。

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翁同龢面对割地赔款的局面,站出来坚决反对。他似乎忘记了自己也对这种局面负有责任。当李鸿章代表清廷签订《马关条约》,获得卖国贼的名声时,翁同龢更是雪上加霜。一个读诗书的大学者竟然是这样一个鸡肚子,真是可恨。

客观地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清朝的制度腐败。我们不能把责任全部放在李鸿章或翁同龢身上,但在那个极端困难的时刻,如果政府上下一心,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也不会被彻底打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