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是湖北省的自治州和地级行政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湖北、湖南、重庆三省(市)交界处,东经10823' 12 "-11038' 08 ",北纬2907' 10 "-3124' 13 "。西与重庆市黔江区接壤,北与重庆市万州区接壤,南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东邻本省神农架林区和宜昌市。恩施州成立于1983年8月19日。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等29个民族。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中国中药图书馆”、“烟草王国”、“世界硒都”等称号。泉州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水能资源理论储量600万千瓦,可开发量500万千瓦,风电资源储量300万千瓦。恩施州鄂西铁矿是中国四大铁矿之一,探明储量13亿吨,预测储量40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1500亿立方米,预测资源量1.5万亿立方米。恩施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硒矿床。2018年上半年,恩施共完成GDP 332.11亿元,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13位;较2017年同期增长8.28%。
春秋是坝子之地;战国是楚国之地;属于秦前中心郡;属汉南县、武陵县;三国先属蜀,后属郡、武陵郡;晋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县、天门县、武陵县、信陵县、秭归县、军屯县、清江县;隋隶属巴东县巴东县、清江县、县、清江县建始县;唐属贵州巴东县、石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被前蜀和后蜀占领;隶属于贵州省巴东县、清江县、建始县、郴州、抚州、高州、定州等多个小吉密州。属巴东县、原州县、建始县、石州县。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设置三毛、唐雅、靳东、龙潭、钟健、茂陵、石南等土司。元末,明归蜀时,这一带为其所控制;隶属贵州省建始县、巴东县、石州委军民指挥部。南方仍实行土司制度,荣美宣威部、市南、三茅、钟健三个傅玄部,九个绥靖部,十三个长讼,五个蛮夷长讼。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置石舟卫,设恩施县,辖地不变。雍正十三年改地为流,设石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黎川县。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石州、巴东县、和合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路存县,民国四年设京南路,由恩施县管辖,下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民国15年,经南路改为浉河路,鹤峰府改为浉河路,民国17年改为鄂西行政区,民国21年改为第10行政2005年改为第7行政督察区,辖区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解放,设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设有专员公署,仍辖原八县。1955年5月12日,更名为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文革期间,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权,特务机关瘫痪。3月2日,经湖北省军区党委批准,恩施军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5月13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湖北省恩施市革命委员会成立。1978年,革委会撤销,成立恩施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
1993年4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1993]36号文批准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从2005年开始,国庆日被定为8月19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