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导游词
各位朋友,首先祝贺你们成为真正的“英雄”,因为今天我们将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真正实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境。
在京藏高速公路上
现在我们的车行驶在八达岭高速上,很快就要进入要游览的八达岭景区了。前面的山是杜军,八达岭长城盘踞在那里。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开始修建长城了。当时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他们在各自的边境上修建了长城,这就是所谓的共同防御长城。在中国,有三个修建长城的高峰,即秦朝、汉朝和明朝。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八达岭长城是明朝建造的。它建筑宏伟,防御设施完备,是长城的精华,是明长城最杰出的代表。
至此,有人不禁要问,明朝为什么要在八达岭地区修建如此坚固的长城?这主要是由八达岭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它不仅起着保卫明皇陵的作用,还是北京的西北门户。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八达岭关城门洞额头上写着“北门锁钥”四个大字。北门是指首都的北门。锁钥指的是长城的坚固和险要,说它在这里就像一把牢不可破的锁。只要守住这一关,京城就能万无一失。然而,腐败的明朝最终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但据说李自成进京时并未攻破八达岭关,而是绕过延庆的柳沟。为了加强统治,明朝不遗余力。在赶走元朝残余势力后,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明朝在建立之初就提出了“筑高墙”的口号。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派徐达、盛丰等将领带兵在北方修筑封锁线,修筑长城。在明朝统治的270多年间,进行了18次大规模的建设工程,最终建成了一条长城,东起辽宁省的鸭绿江,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现在还能看到的长城。明长城全长6300公里,穿过中国北方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无论从工程技术水平,还是从设防的严格程度,都是昔日长城无法比拟的。同时,明长城不再是单一的高墙,而是“层层防御”的防御体系。在关键地区修建了许多城墙和关口。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建了复线长城,山西的复线长城多达四条。在重要的交通和军事场所,修建许多城门和短墙,如雁门关的十里峪,就有28道石墙。可以说是“寸土寸金,步步为营。”
为了防御,明朝在长城沿线驻扎了90多万士兵。长城从东到西分为九个防区(叫九边,相当于现在的军区),每个防区都有将军把守。这些防区被称为“城镇”。它们是辽东镇、甄姬镇、傅玄镇、大同镇、珊溪镇、岩穗镇、宁夏镇、固原镇和甘肃镇。
八达岭长城是吉镇居庸关的下属关口。居庸关为“路”级防区,其管辖范围东起于希水黄花镇边界45公里,西至李子古口镇紫荆关边界60公里,南至宛平县边界,北至土木易傅玄边界。居庸关关城是北京北部的咽喉要道,八达岭位于主干道北口。八达岭以南,建有三岛关,即南口、居庸关、上官。加上八达岭,一共四关。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八达岭建成关城。同期,在关城以北延庆区的山川交汇处,修建了100多个桥墩和烽火台。这一时期,北方沙漠在安达崛起,不断南下掠夺。郑德十年(1515年),安达骑兵入侵八达岭,大肆杀戮掠夺。一支骑兵,来去迅速,飘忽不定,次年又扰乱延庆一带,威胁京城,人心不宁。为加强防御,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八达岭关城东门。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八达岭关城西北3里处建有军营,名为岔道城。驻军,戚继光被调往北方。丞相纪、常、鲍守三镇。他重建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600公里长城。由于其战略重要性,八达岭是一个关键的建设地点,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密集的了望塔和精美的材料。万历十年(1582年),关城西门重修。历经80余年,使八达岭长城成为连接城与城、面对墩与堡、守城、失火报警的防御体系。
八达岭也是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见证。在东临碣石之后,始皇帝秦始皇从八达岭取了大同,开回咸阳,而萧太后和元太祖去了山海关。元朝皇帝每年往返北京和上都两次,明朝皇帝北伐。清朝皇帝亲自亲征,慈禧太后逃往西方。八达岭是唯一可以去的地方。至今在八达岭关城东门外,还有慈禧西逃留下的“望京石”一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向西逃到八达岭。慈禧太后站在一块石头上,回望京城。她站了很久都不想离开,所以能回京就忍不住哭了,故名望京石。有兴趣的话可以下车后看看。
清朝以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的八达岭长城逐渐被废弃。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长城的城墙和了望塔已经是断壁残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城的所有建筑都受国家保护,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修缮。1961年,国务院将八达岭长城和城墙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游客开放。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爱中国,筑中国长城”的倡议下,古老的雄关焕然一新,修复了19座敌楼,总长3741米,使旅游面积达到19000平方米。1986年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颁发了证书。八达岭作为长城的代表接受了证书。现在证书原件保存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中国长城博物馆。1991年,八达岭以绝对多数票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40大旅游胜地。
八达岭长城是长城向游客开放最早的遗址,知名度最高。截至目前,八达岭共接待中外游客6000多万人次,尼克松、里根、撒切尔夫人、戈尔巴乔夫、伊丽莎白女王、日本天皇夫妇等300多位外国领导人和众多世界名人都曾游览八达岭长城,这在世界名胜中也是罕见的。别担心,你很快就会成为爬长城的英雄。
八达岭翁城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向远处望去,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座山峰,蜿蜒在山脊上,景色十分壮观。下面是由两个门口和U形墙组成的巴比肯。翁城城墙的内外两侧都有扶壁。在明朝,发生战争时,一旦被敌人的困住,就可以成为堡垒,赶走四面八方的敌人。如果敌人攻破城门,涌入城内,就会被守城的士兵四面包围,敌人就会陷入瓮中。翁城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建在地势险要的主干道上。八达岭的巴比肯也不例外。它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只有5000平米,东低西高,东窄西宽。翁城没有井,缺乏水源,平时驻军也不多。卫戍部队驻扎在西北三英里的岔口城市。翁城中原有“察院府”,供皇帝居住或官员居住。翁城两个大门之间的距离是63.9米,西门美题刻“北门锁钥”,其目的我之前已经说过了。门洞上,古代有巨大的双木门,门内装有木柱和门闩。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和商旅人士才有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密坚固;一旦反攻命令下达,门洞就是千军万马冲锋的出口。翁城东门门楣题“居庸外镇”,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居庸关镇关城的平台上,原来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从碑文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长城用了80多年才完成。在这段碑文中,还记载了修建长城的时间和长度,主持人、工头、烧灰头、陶工头、瓦工头的姓名,以明确责任。站在城市上往下看,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车流和从门口经过的游客。这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门户。而且也是交通要道。从这里出发,北至南通昌平、北京、延庆,西北至宣北、张家口,“路从这里开始,四通八达”。八达岭也因此得名。
向右下方望去,翁城门口的道路南侧陈列着五门大炮,是当时的先进武器之一。最大的炮管长2.85米,直径105毫米,射程超过1000米,威力巨大。枪上刻有“大国将军”字样,制作于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这把枪是1958年从八达岭以东十多英里的张苞运来的。此外,1957年修缮长城时出土了4门牛腿炮文物。同时出土了数百枚贝壳,都是明代的。据《武北志》记载:“古有机制石,其木架如虎蹲。后来用火炮时,枪身又短又粗,用来送花送弹,有名的虎踞炮上,俗称蛙炮。”这说明当时的武器情况是一斑。
从莞城站台向北游览
现在,我们向北走。北峰已经恢复了。观光长城长2565米,有12座了望塔。
让我们看一看。这里每隔一段长城就有一座城楼。塔(敌人的塔)由墙连接。长城外的高墙叫垛墙。战斗中,这里有3-4名士兵守卫垛墙,远处有1-2名守卫守卫其他垛墙。婴儿床墙高1.7-2米,可以保护自己。上方这个30厘米见方的洞,叫了望洞,用来观察敌情。下端较大的方孔,宽40厘米,高65厘米,称为穿孔。当敌人兵临城下或乘梯子进城时,就从这个洞里用石头和火球攻击敌人。里面的这面小墙叫女儿墙,高1米左右,起栏杆作用。在扶壁和女儿墙的底部,每隔一定距离有一条小水沟。下雨天,墙上的水可以通过小水沟排到女儿墙外的水落管,不至于冲刷墙基。我们走在墙头上,墙头又平又宽,宽的部分可以是“五马共骑,十人齐头并进”。八达岭长城的城墙平均高7.8米,底部宽6.5至7.5米,顶部宽4.5米。在城墙下望去,可以看到城墙两侧覆盖着高硬度的抗风化花岗岩石条,每层石条的竖缝里都填有砂浆。墙的内部用泥土和石头填充,并夯实。墙顶用3~4层方砖,每层粘石灰膏,顶层嵌缝。这样,城墙表面就不透风雨,无杂草,经久耐用。这就是八达岭长城坚固的原因。
北峰敌楼
这是瞭望塔,也叫瞭望塔。它也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敌楼建在墙上,外部突出于墙外。它由三部分组成,即底部、中部和顶部。中间可用于人员、食物和弹药储存,顶部可用于观察和射击。这种空心理敌台是戚继光发明的。为解决守城兵力分散、天气困难、军用物资储存不便等问题,修建这种敌台,使长城防御体系更加坚固严密,是军事防御工程的重要创造。我们上去看看吧。现在有点像碉堡了。另外,北面二楼以下还有一个进城的入口,我们称之为券门。券门内有石阶可通过墙顶,是古代守城士兵上下城的通道。在八达岭长城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检票口。
因为长城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它不仅有防御工程,即关城(翁城)、城墙和瞭望塔,还有报告军情的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火台,是一种古老的通信设施,用于传递军事信息。遇敌情况,白天烧烟叫烽火台,晚上点火叫烽火台。明代增加了信炮,各个朝代的烽火系统也不完全一样。明朝的具体规定是:100时至200时敌人来时,放一盏烽火台,放一门大炮;敌人一万多人的时候,烧5个信标,放5炮。千里军情,一小时之内就能传到北京。烽火台比长城还要古老。“周幽王篝火演王子,夸你笑丢天下”的故事,就是一个用篝火杀自己的大笑话。从这里看长城外南北三楼对面的地方,可以看到两座砖石建造的烽火台。
北四楼
现在我们在北面的第四层。你有没有注意到这里有这么多人,看起来很拥挤?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北4楼是长城轨道滑轮的上一站,游客可以从这里乘坐滑轮上下,减少了城市平台到北4楼的距离。很多人沿着墙走到一个只能容纳两个人侧身通过的小门口。这么热闹,挤在一个小小的通道里,真的很失望!回想过去,可能是一个没人愿意来的地方,我来服务是因为没办法。北四楼是一个人流量很大的地方,无数游客要在这里上上下下,来回穿梭!当时修建长城的工程师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这里参观,只好把大门设计得又短又窄。而且只有一个进出的门,他们不得不感叹北京的交通真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城里堵车,城外有人!
北6号楼
这是北面的第6层,以无梁的厅堂形式建造。这是长城最美的一段。但有7排砖垛长立,4排砖垛宽立,垛顶用空网格自封闭成圆形,中间成长方形天窗,称为天井或瞭望塔。可以用木梯从天井巡视顶楼,结实实用。
北8号楼
恭喜你们成为英雄。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到了长城,你不一定要当英雄,因为如果你是英雄,你必须登上八达岭之巅——海拔838米的英雄坡。好汉坡是八达岭长城的一座塔。塔的两侧墙壁以一个非常小的角度呈人字形攀爬,并在此交汇。好汉坡段的城墙并不是最陡的,但是前面几段的台阶不仅高,而且地上的砖块几百年来都光滑如冰,尤其是400米以下。否则,像毛泽东主席这样训练有素的坚强领导怎么会在登山英雄坡上如此慷慨地写下这七个大字呢?
现在我们不仅爬了好汉坡,还爬了北八楼。北八楼是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建筑,海上高达888.9米。建筑也很有特色。本来还可以爬敌楼看风景,但是目前为了保护文物,楼门是关着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拍照。
北峰的敌楼已经恢复到北面的12层。今天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只爬到了北面的第8层。南风就不爬了。这里我就介绍一下南丰的情况。
南丰现在有超过1176米的修复城市段可供观光,还有7座了望塔。
从关城楼到南峰最高点南4楼,城墙长685.8米,高度上升142.4米,尤其是南3楼与南4楼之间。山脊狭窄,山势陡峭,长城绵延400多米。在城市最危险的地方,坡度约70度,几乎是直上直下。南边的一楼和二楼还没修。从南三楼的柱子遗迹来看,也有铺好的房子。
南风长城以南4楼地势最高,海拔803.6米。从建筑上望去,长城沿着山脊从西南向东北蜿蜒,宛如黑龙,气势磅礴。人们不禁想起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先生登上八达岭长城时所唱的诗句:千峰苍翠,山北处处有峰。锁上北门的钥匙。很危险,但是山里排了很长的队。从南4楼到南7楼,高度逐渐降低。在南面5、6层之间的长城内侧离城墙30米远的山脊上,矗立着一座白色小亭,1987年6月落成,名为“贵州省修复长城纪念碑亭”。南楼六楼是店铺,建在上层楼顶,三间房宽,坚硬的山顶,红柱灰瓦,小巧精致。这大概就是当年“千宗”的指挥所。
PS:有群参考,考试时间太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