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补有余(“天道,补有余”?大家好,这里是小波读书。今天继续分享老子的《道德经》。今天的问题是道德经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分享《道德经》最后几条箴言的这篇文章,是道家的智慧和精华。
老子道家思想的智慧就体现在这些文章中。很多著名的格言警句我们也很熟悉,比如“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之而战。”比如“天下不弱于水,强者不能胜。”老子在第80章也描述了他心目中“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赶集式,漂亮的衣服,舒适的生活,享受它的风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人到死也不来往。”短短几十个字,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的美好世界。
今天就来说说道家:天道与人道。
首先,我们先从强弱说起。老子说:“人生而弱,死而强。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凋。”关于强弱对比,我们已经讲了很多。道家是自然之道,所以老子是从自然的角度来理解力量的,而不是从人的价值观的角度。对于一切,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脆弱在这里其实就是生命力的意思。人和植物是一样的。当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是灵活的。只有死了之后才会变得不灵活,变得坚强,就像干草一样,一折就断。所以老子才说“天下不易水,强者不可胜”。
打个比喻,变通也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一种智慧。我们常说某人是“钢铁般的直男”,说这个人刚直不阿,喜怒无常,不懂得讲道理,不善于妥协,等等。这是一种韧性。相反,善于“示弱”、懂得让步、谦虚的人更受欢迎。
《中庸》第一章说:“喜怒哀乐未发者,中也;所有的头发都在中段,称为和。还有,世界伟大的基础;还有,和谐是世界上最好的方式。要中立,天道在位,万物育成。”
大概意思是情绪无法表达,称为“中”;即使表现出来,也可以适度,这就是所谓的“和谐”。和谐是一种自然状态。如果每个人都完全做到了,天地各得其所,万物自然兴旺。
其实在道教的很多地方,也体现了中庸之道。第七十七章老子说:“天道之学,可补有余;人之道,否则,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在这篇文章里也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天的作用就像在弓上绑弦。和弦高的时候,降下来;和弦低的时候,升高;如果字符串太长,就会被缩短;如果字符串太短,请补上。天堂也是如此。亏的有余,补的不足。多了就减一点,少了就加一点,达到适度均衡的局面。
但老子认为,在人类社会,我们所做的恰恰相反,就是损失不足以提供有余,这类似于掠夺,减少已经不足的,增加已经很多的。所以老子感叹人性与天道的不同。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真正顺应天道,做到:亏盈补不足,盈献给不足,这才是正确的。
老子认为只有圣人才能掌握这个度,老子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中庸》所说的“达致中和,天道之位,万物之育焉”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说,有物理之道的圣人,可以让万物生长,但他并不认为自己伟大。你也不认为你做了什么。只有当你能做到无私,顺应自然,不想表现自己,你才能意识到天道,你才能对这个世界付出有余。
而《中庸》说:“舜之大智也同!好好提问好好看看你的(r)字,藏恶扬善。两头牵,为民所用,以为顺!”
意思是古代圣君舜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欢求教,喜欢听那些看似浅薄的言论。对于他所听到的一切言论,他都是把恶的部分隐藏起来,把善的部分发扬光大,去掉正反两个极端,把适当的做法运用到普通人身上。这就是舜伟大的原因。这就是老子说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唯有道。是贤者,不是靠他,他也不想遇到贤者。是类似的思想境界。
其实道家这种“中庸”的思想,在《道德经》最后一章也有论述。
老子说:“信不美,善言不信。善于辩论的人不善于辩论。知之者不富,知之者不富。圣人不积,以为人多;和别人在一起,你拥有的越多。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之而战。”
这段话一方面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思维。无论是好话还是议论文,都是过度修饰的表达方式,不可取。比如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往往更容易在中自圆其说。此外,这篇文章还体现了道教的大爱和利他精神。老子说圣人是很无私的。他们尽力帮助别人,但他们更丰富。他们试图给予他人,但他们更富有。因为天道无私,自然万物互为成功,对万物有利无害。圣人能够理解天道,所以他总是给予而不是与人竞争。就像老子说的:善行如水,水利为万物所用而不争。这是一种大智慧。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中国哲学系列《道德经》到此结束。下一个系列,我将开始分享道家的另一位思想家庄子的哲学思想。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阅读”。下一篇文章再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