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凌渡2号房顶)
凌渡二号方鼎,商代早期青铜礼器,高87厘米,沿口长61厘米,腹壁厚0.4厘米,重64.25公斤。1974年9月,河南省郑州市张寨南街出土的青铜器窖藏坑,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杜二号房顶
郑州市张寨南街青铜窖池出土的凌渡二号方鼎口向外折,唇方,立耳外侧有槽形。嘴和腹部的横截面基本上是方形的。四条腿的根部粗大,呈圆柱形,上粗下细。丁的纹饰以兽面纹、乳甲纹为主,以串纹为辅。鼎壁两侧和鼎腹下部底部附近装饰有钉条。鼎腹上部饰有贯穿四周的兽面条纹,每面墙中间一组,墙角一组,共八组兽面条纹,鼎足中部也饰有兽面条纹。动物面部图案均由突出的阳线构成,具有半浮雕效果,动物面部形象极为抽象。
郑州市张寨南街坑方鼎(凌渡二号)装饰拓片
此鼎出土于1974年9月在郑州市张寨南街发掘反空洞时发现的青铜窖坑。这个鼎在方鼎里有两件。因张寨南街位于“凌渡”涂刚南段,郑州商城西墙外约300米处,窖池出土的这两件方鼎,称为凌渡方鼎。这种尺寸较小,通常被称为凌渡二号方鼎。
凌渡二号的方鼎造型厚重,腹部饰有庄重的动物面部图案。胸钉纹带给物件增加了一种立体感,给人以祠堂的形象。
比较研究
除凌渡二号方鼎外,还有几件商代早期的铜质方鼎如下:
郑州张寨南街青铜窖池出土的凌渡一号方鼎,总高100厘米,口长62.5厘米,口长61厘米,腹壁厚0.4厘米,重86.4厘米。它的形状和装饰布局与凌渡二号房鼎基本相同。
凌渡第一房丁
郑州市襄阳惠食品厂青铜窖池出土的兽面方鼎,总高81厘米,口长55厘米,口宽53厘米,底长46厘米,底宽44厘米,壁厚0.7厘米,重约75公斤。耳朵微小,唇方,边折,斗形方腹,足呈圆柱形,上粗下细。鼎的上腹部饰有宽线条组成的兽面条纹,每面墙中间一组,以角为中心每个角各一组,共八组。三脚架每面墙的两侧和靠近底端的下部装饰有奶钉条纹,垂直方向有三排奶钉,水平方向有四排。
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的兽面方鼎之一
郑州市襄阳惠食品厂青铜窖池出土的兽面方鼎,高81厘米,口长宽53厘米,底长宽42厘米,壁厚0.6-0.8厘米,重52公斤。形制和纹饰与同坑另一兽面纹的方鼎基本一致,但断面更接近方形。
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的兽面方鼎(二)
郑州市南顺城街青铜窖池出土的兽面方鼎,总高83厘米,口长51.5厘米,口宽51.2厘米,厚0.5-1厘米,重52.9公斤。形制和纹饰布局与襄阳回族食品厂青铜窖坑出土的大致相同。
郑州市南顺城街出土的兽面铜方鼎之一
郑州顺城南街青铜窖池出土的兽面方鼎,总高72.5厘米,口长44.5厘米,口宽43.5厘米,重26.7公斤。鼎的两侧和靠近各壁底部的下部,饰有奶钉条纹,交错而随意。上腹部各壁饰有兽面条纹,左右两端用奶钉条纹遮挡。
郑州市南顺城街出土的兽面铜和方鼎(下)
郑州市南顺城街青铜窖池出土的乳钉纹方鼎,高64厘米,口长42.5厘米,口宽42厘米,重21.4公斤。口近方,平折边,方唇,立耳,三角耳。口外呈槽形,柱空上粗下细。墙比薄,墙的很多部分都是补的。在鼎腹,靠近鼎身底部和各侧边处,乳头的花纹以不规则排列装饰。整机非常简陋。
郑州市南顺城街出土的乳钉纹方鼎之一
郑州市南顺城街青铜窖池出土的乳钉纹方鼎,总高59厘米,口长38厘米,口宽36厘米,重20.3公斤。形制和纹饰与铜坑出土的另一件胸钉纹方鼎大致相同。
郑州市南顺城街出土的钉纹铜器和方鼎(下)
山西平陆钱庄出土的兽面方鼎,总高82厘米,口长、口宽50厘米。耳,平棱,方唇,鼎腹横切面为方形,口底相等,鼎足顶厚底薄,中间凸出一周,特别厚。装饰图案与方鼎基本相同,奶钉图案为竖三排,横五排。
山西平陆钱庄出土的兽面方鼎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卧虎兽面纹方鼎,高97厘米,口长58厘米,口宽49.3厘米。斜边,方唇,立耳,耳外侧有凹槽,每耳卧一虎。鼎腹呈长方形斗状,每壁中央饰以细线雕成的兽面纹,环柱角,长方形眼,鼎身角也饰以以棱为中心线的兽面纹。每面墙的两侧和每只三脚架的下腹部为胸钉条纹,胸钉纵向三排,横向四排。柱形鼎,上部饰以高度浮雕的兽角,以高钩戟为鼻。
卧虎兽面纹方鼎
商代早期,方的城墙普遍较薄,不像商代晚期那样浑厚。但墓葬中很少见到方鼎的使用,多为祭祀遗物出土。引用了上述九方鼎件。除了新干大洋州的青铜鼎是在一座墓葬中出土的(虽然埋葬日期在商代晚期之后,甚至有学者认为部分器物属于春秋时期),其余均来自具有祭祀性质的墓葬坑。这可能表明,在商代早期,方鼎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在这一时期,鼎身兽面纹的出现是青铜鼎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动物纹的具体含义,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学者们也根据动物面部图案的具体图像划分了不同的类型,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以商代晚期以来的动物面部图像为依据。如果考察商代早期的动物脸型,一般都是大同小异,极其抽象,无法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动物形象相比较。不像商代晚期,我们可以把动物的面部图案做得具体到牛、羊、虎、鹿,甚至猫头鹰等。所以这个商代早期的动物形象完全是抽象的,超现实的。这种兽面的形象可以追溯到商代,如红山文化的玉佩、良渚文化的玉佩、龙山文化的玉佩、夏朝的绿松石镶嵌的玉佩等。古人之所以把兽面形象做得这么抽象,并不是因为抓不住具体的形象。我们只要看看新石器时代的玉雕、泥塑动物甚至人物有多逼真就行了。
文化红山玉手面醒狮
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兽纹
龙山时代晚期日照两镇的神面纹玉簪
二里头遗址镶嵌绿松石兽面图案的青铜纹饰
作者简介
梁韬,男,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古代史研究专业),文化馆员,现就职于河南省博物馆展览部,从事古代史展览等工作。
鲁治平,女,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学士,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硕士,文化馆员。她目前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从事博物馆展览设计和文物研究。信息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