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问题(中国家庭教育的12个问题)
过度保护
有时候,因为父母过于关注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无形的心理需求,即使孩子先天条件很优秀,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当孩子想跑或玩的时候,有些父母因为害怕受伤而禁止他。这样,孩子就会养成不动的习惯,身体会变得晚熟、虚弱、多病,智力发展必然受到阻碍,性格也会变得胆小、缺乏自信、无法面对困难。家长一定要明白,关爱是精神上的交流,而不是行为上的干预。过多的干预会阻碍孩子潜能的开发。
任性
过度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有什么要求,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如果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容易形成孤僻、自大、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陷。著名心理学家郝斌老师分析,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根据孩子性格的特点,寻求合适的教育方法,既要防止“简单粗暴”,又要防止“过度溺爱”。要及早发现问题寻求专业帮助,及时解决。不要让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最终影响孩子的终身幸福。父母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为孩子做一切。孩子什么都不用做,所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晚熟,不宽容,不懂得照顾自己。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温柔敦厚,但当孩子长大需要面对棘手的问题时,也可能会出现性格突变。父母包办代替是孩子软弱无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相当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扼杀了孩子能力发展。
试图通过向上拔来帮助嫩芽生长——操之过急会把事情弄糟
一些父母不顾孩子的发展,强迫他们早早学会站立、走路和写字...造成子女身心严重失衡,导致脾气暴躁、焦虑、冷漠、退缩等问题。他们也可能拒绝学习,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过度专制
定期规范孩子的行动,限制孩子的自由,大声否定孩子的想法,会让孩子长期处于恐慌之中,无法表达自己,只知道唯诺诺,让孩子失去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另外,孩子为了发泄不满,会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对父母怀恨在心,把之前积累的不满发泄回父母身上。
强硬的脸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认真的爱,摆出一副严厉的面孔只会让孩子对父母望而却步。父母应该避免用刺耳的话责备他们的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也要给他温和的建议,让孩子容易接受。
很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却吝啬对孩子的夸奖。他们常常摆出一副长辈的面孔来责备孩子,以为这就是教育,实际上却忽略了表扬带来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忽略优点
认为孩子没有优点,即使有,父母也觉得理所当然。中国人比较谦虚,所以有些家长不习惯在别人面前表扬孩子,有时候也会不经意的批评孩子。其实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基础。如果经常提到自己的缺点,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仅会影响自信心,甚至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会有进步。
父母应该及时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否则,孩子想不通为什么被表扬,所以对这种表扬不会有任何印象,也达不到强化良好行为的目的。赞美要具体。表扬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什么是好的行为,也越容易找到努力的正确方向。
限制言论
孩子喜欢问问题,有的家长会觉得烦而打断孩子,或者要求孩子安静。当别人问孩子问题时,有些家长往往会替孩子说话。这样做会剥夺孩子练习说话的机会,导致孩子自我表达能力差,会逐渐停止和家长说话,严重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利于以后的社会交往。
有些家长误以为多告诉孩子几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甚至在安慰孩子的时候,还没完没了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无视他们的困难。父母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到麻木,没有生气,没有安全感。另外,唠叨会让父母自己的脾气变得暴躁,情绪变得无法控制。
如果一定要反复说,那就改变说话的方式和语气,把唠叨的语气改成提醒。唠叨很无聊,容易让人生气。提醒的语气听起来很有帮助,孩子会觉得父母在身边。
嘲笑吹毛求疵
父母对孩子的缺点吹毛求疵,经常说孩子的缺点,说话刻薄,用辱骂的话嘲笑孩子的“笨拙”和“没用”,甚至当着别人的面训斥、责骂孩子,这会让孩子感到屈辱,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变得胆小、胆怯、缺乏自信。要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永远无法重新建立。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会怨恨父母,不仅不尊重父母,长大后还会找机会报复。
大发脾气
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和发脾气会扭曲孩子的性格,使他们的行为变得极端。孩子可能会变得叛逆,是非不分,缺乏责任感;或者变得自闭,没有安全感;可能同样喜欢发脾气。
低估儿童
父母质疑孩子的潜力,要求孩子处处遵从自己的意愿。孩子不能从失败中学习,习惯了依赖,习惯了被命令,变得缺乏思考。
有的人智力超常,但意志薄弱,兴趣不高;有些人智力一般,却坚韧不拔,雄心勃勃,不屈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优势或潜在优势。所以,家长要客观冷静地分析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偏袒整体
父母带着主观的情绪和期望对待孩子,自以为是地认定孩子的发展,用孩子的一个特点来概括孩子的所有性格,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方向。比如,有些家长经常指责孩子“你又给我惹麻烦了”、“老是这样”、“没出息”,暗示孩子改不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于是放弃改正。慢慢的,孩子就会朝着认可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认同也容易变成偏见,往往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误判,疏远亲子关系,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中立的
对孩子表现出冷漠,孩子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会做出各种叛逆行为,而这些行为可能会让孩子不幸误入歧途。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他,对生活失望,所以很绝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