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生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在教师考试的笔试中,经常会出现对人物的考察,而陶行知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相关理论也是教师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生活教育理论。
这部分知识往往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察。考虑到当时的背景,我们不难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需要掌握什么?
1.“生活就是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所谓生活即教育,就是把生活本身当作一种教育。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教给我们知识。陶行知先生曾说:“你所过的,就是你所受的;过得好就是受了好的教育,过得不好就是受了不好的教育。”“生命教育与生俱来,与生俱来。生而为破,入棺为毕业”。由此,“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是: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原初存在,生活教育来源于人类生命的诞生,随着人类生命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生活。生活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教育是在各种生活中进行的。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生活同在。
2.“社会就是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命题。
结合当时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的社会背景,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推动普及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核心是扩大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提倡‘社会就是学校’。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和和教育环境,增加学生和教师。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是一样的命题,同样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和隔绝。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命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用陶行知的话说,“教学做合一”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解释,也就是对教育现象的解释。教和做是一回事,不是三件事。我们必须边做边教,边做边上学。“他以种田为例,指出要想在田里干,就要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规律,也是一种教育规律。意思是教的方法是以学的方法为基础的,学的方法是以做的方法为基础的。所以他特别强调要在“做”的活动中亲自获取知识。
从这个角度看,陶行知非常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认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认为生命教育是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唯一途径。它揭露和批判了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关注教学之外的生活,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好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对当时的教学方法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也有启发,所以我们在回答主观题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些观点作为我们的加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