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教案(自然语言优秀教学设计)
冷雨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解释对象,明确解释顺序,分析解释方法。
3.品味这篇文章准确、严谨、生动的解说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重示范的科学态度。
1类
首先,导入新课
(提示:老师展示关于物候学的图片或视频)
春夏秋冬,时代变迁,草木凋零,候鸟来来去去,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物候与人类息息相关。仿佛大自然会说话,会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气候的信息,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如何看待物候学呢?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自然的语言,一起探讨自然的奥秘。
第二,教新课
目标1:帮助阅读材料,了解文学和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从1936年1月1日到去世,他每天记录天气和物候,共计300多万字。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他是中国物候学的奠基人。
2.对事物的解释。
定义:着重分析事物因果关系、介绍科学原理的说明性文字。也就是说,对原因的解释主要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物的说明与物的解释的区别:物的说明的说明对象是具体的事物——通过对事物的形状、结构、性质、特征、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的客观准确的说明,对具体的事物,读者可以理解和认识这样或那样的事物。《理性的解释篇》的解释对象是抽象理性——把抽象理性的概念、原因、关系、原理等等讲清楚,让读者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这是它的主要目的。
目标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解释的对象是“物候”和“物候”。
2.本文1-3段是如何一步步引出物候学的科学概念的?
清晰:第一段,用生动的笔调写出了不同季节的不同自然现象。文章没有提到“物候”这个词,而是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出发,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虽然尚未触及“物候”这个概念,但读者对物候的各种现象是有所了解的。它为进一步解释物候学铺平了道路。
3.为什么文章用自然的语言作为标题?你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可以改成“物候与物候”吗?(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
明确:使用拟人。《自然的语言》实际上是对“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表达,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会,因为“物候与物候”是一个专业术语,不容易理解,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期;安排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种日期;将植物引入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或避免或减少害虫的危害;促进山区农业发展。
目标三:理清思路,把握讲解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澄清:第一部分(第1-3段):什么是物候和物候?
第二部分(4-5节):解释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解释决定物候到来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学习物候学的意义。
2.这四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清晰:第一部分描述现象,引出什么是物候,物候是什么。第二部分说明话题转向农业,与文末形成参考。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阐述了决定物候到来的原因。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相协调。全文条理清晰,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主要介绍了物候学,通俗易懂,印象深刻。
3.小组讨论:决定物候到来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解释顺序?
明确:不会。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不同。从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按顺序,有序。经纬度和高度的差异都是空之间的因素,古今的差异是时间的因素,从空到时间是一种组织。对四个因素的解释由一个反问句引出,后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除此之外”等连词,使这部分说清楚。
4.研究物候五义时可以颠倒解释顺序吗?
明确:没有。“首先”为安排...,确保……”“也可以用”“或者”“为了方便”,有五层意思,重要和轻,主要和次要。
老师总结:无论是整篇文章,还是某个部分之间,或者某个段落之内,这篇文章都很讲究讲解顺序的安排,讲解很有条理。
第三,板书设计
第二类
首先,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阐明了这篇文章的层次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的重点——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揣摩这篇文章的精彩句子。
第二,教新课
目标1:精读片段,分析解释方法。
本文使用的解释方法主要是举例、比较、类比。能不能找出来说说表情效果?
清:生甲:举个例子。比如在解释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了一个1962年根据物候观测不注意播种花生造成危害的例子。再比如经度差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沿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要暖和。其实沿海地区的春天和内陆地区的寒冷是成反比的。比如读者可能会觉得是偶然,那么哪怕举两个例子也足够有说服力了。
乙:为了比较。例如,在谈到纬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指出:“早春的三四月份,南京桃花比北京早开20天,但到晚春的五月上旬,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开10天。”
c:这篇文章很多地方也用了类比的方法。在本文中,一些巧妙的比喻常常与拟人结合起来,使事情更加突出。例如,“杏花,就像大自然”这两个从句...快种小米”很有表现力。
……
目标二:揣摩语言信息资源的网络语言,分析表达效果。
1.分析课文内容,谈谈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清晰:生甲:“大地从沉睡中逐渐苏醒”是一种拟人化的技术。然后用“冰雪消融,草木发芽,百花第二次绽放”来形容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意扑面而来。
b:燕子在“飞回来”,迅捷、洒脱、活泼、灵动的小燕子形象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用“很快”和“然后”自然地从春天变成夏天。秋天的标志是“果实成熟”和“叶子逐渐变黄”。
c:作者在描写树叶发黄的状态时,用“沙沙”来形容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写下树叶纷纷落下的动态,让人感觉秋天的寒冷。此外,还有“从北方飞到南方”、“草田里的昆虫”、“消失”、“枯萎的草”等词语形容冬天的萧瑟和寒意。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冰雪寒冬”,也是一种拟人手法。这里的“载”字,意为充满意义,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降雪的程度,描述了风雪和旅途的艰辛,可谓是整个冬天的景象。
d:作者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四个字概括了这一段的四季变化情况,指出四季循环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不仅用彩色的画面引起了阅读的兴趣,而且用绚丽的花朵设置了悬念,为下文解释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老师总结:作者在写作四季时,既把握了每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又力求文笔有变化,用词丰富,句式多样,恰当运用拟人修辞,使文章显得生动。
2.下列句子中增加的词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1)许多传世的农业谚语包含着丰富的物候学知识。
清除:不能删除。“多”的范围有限。如果去掉这个意思,就意味着所有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业谚语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是不实用的。“多”体现了解释性语言的准确性。
(2)根据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野桃、杏花、苹果、榆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晚了十天左右,比1960年晚了五六天。
清除:不能删除。“左右”的大概数字表示比“十天”略多或略少。如果删掉,就变成刚好“十天”,不符合实际情况。“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因此,沿海地区春天的到来要比内陆地区晚几天。比如大连的纬度在北京以南1°左右。
清除:不能删除。“关于”表估,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目标3:拓展延伸,表现自己的个性。
这篇文章是对事物的说明性文章,也是一篇有价值的科普文章。文章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亲近科学,热爱科学。
1.收集一些农业谚语,说说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明确:“清明节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信息网络
“柳发花,豆长瓜”是根据物候来安排“豆长瓜”的时间。
“闻蝉在雨中鸣叫,预测晴天”就是根据物候现象“蝉在雨中鸣叫”来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粮落雪”“猪捧草,寒潮达”“蚂蚁窝落雨”“鱼潜,有雨”“燕子低飞落雨”“蛤蟆出洞,雨靠得住”“龟背潮,雨兆”“蚯蚓爬路,雨乱”“鸡留晚,鸭欢唱,雨快来。
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和我们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那么,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然和环境呢?(实用一点,畅所欲言。)
第三,板书设计
方法——举例、比较、类比等。
语言特点——生动、准确、严谨
优点:1。提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词典、字典自学单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本课的教学将学生从课堂带入多彩的自然,使他们从动物、植物、天气等自然现象中学习自然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索和研究自然的兴趣。
3.紧扣课文特点,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征,知识点的教学才能落实。
缺点:1。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做到多样化,比如点名朗读、全班朗读、男女生朗读等。
2.面对教学过程中随时产生的问题,仍然缺乏因势利导的教学智慧,处理过于草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