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肠道菌群不仅管胖瘦,还与痛风有关(肠道微生物菌群)

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不仅与肥胖有关,还与痛风有关)

肠道菌群有好有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科学发现,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肠道内有10万亿个微生物,大约是人类所有细胞总和的10倍,其中90%是细菌。这些肠道菌群根据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三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有益菌又称益生菌,在肠道菌群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虽然它们背负着“细菌”的名号,但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们对你的健康都大有裨益。比如酸奶广告中经常出现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可以合成多种重要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K)和必需氨基酸(如天冬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还可以参与食物消化,促进肠道蠕动。

有害细菌,这些不好的东西是肠杆菌中的“地下分子”,数量很少,但一旦生长失控,就会产生有害物质,甚至致癌;

中性细菌不是不好,而是有好有坏,这与数量和分布位置有关,比如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可促进肠道内维生素B/K的生成,还可产生具有杀菌作用的大肠菌素,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最常见的传染源,可诱发腹泻、炎症等。

事实上,目前科学家对肠道菌群的了解还是有限的,因为这个家族太庞大了,已经和人类或者其他动物共存了几千年。

胖人和瘦人的肠道菌群会有所不同。

幸运的是,随着基因测序和大数据分析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了解这些生活在我们肠道里的不知名的人。例如:

1)肥胖人群中,富含放线菌的基因占肠道微生物基因的75%;然而,瘦志愿者肠道微生物中富含的基因有42%来自拟杆菌(肥胖者为0%)[1];

2)Haemophilus sp,一种嗜血杆菌,最近发现这种细菌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相对缺乏,其丰度与RA自身免疫抗体滴度成反比。唾液乳杆菌在RA患者的牙菌斑、唾液和粪便中明显富集,尤其是在疾病活动性高的患者中[2]。

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大于健康人,提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3];

4)肠道菌群也参与血压的调节。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分泌丙酸盐,丙酸盐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短链脂肪酸受体调节血压[4]。

类似的学习还有很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

痛风患者缺乏两种细菌或诱发炎症。

肠道菌群和痛风有什么关系?

说实话,目前对痛风肠道菌群的研究很少,但毕竟有人做过。这是去年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篇文章。本文是中国呼和浩特专家的研究成果[5],研究对象是中国人种,因此也具有参考意义。本文的主要发现是:

1)通过测序技术,初步建立了痛风患者肠道微生物参考基因目录;

2)发现痛风患者嘌呤代谢和丁酸生物合成紊乱。具体来说,痛风患者嘌呤降解为尿酸的途径增强,但尿酸分解的途径减弱,导致体内血尿酸水平升高,进一步导致痛风。

3)痛风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痛风患者的肠道微生物中富含钙芽孢杆菌和木聚糖芽孢杆菌,而另外两种微生物(粪大肠杆菌prausnitzii和拟天然拟杆菌Bido)缺失。

这有什么意义?在过去的研究中,拟杆菌曾被认为是IBD(炎症性肠病)的唯一生物标志物,而拟杆菌产生的Omp W蛋白是IBD免疫反应的关键。痛风患者中存在的拟杆菌可能是痛风发作的生物学标志。粪大肠杆菌Prausnitzii通过产生乳酸具有抗炎和肠道清洁作用,痛风患者体内缺乏这种细菌可能是导致炎症的原因之一。

4)通过结合痛风患者肠道菌群中特异性表达的17种细菌,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诊断模型,该模型的准确率高达88.9%,高于仅通过血尿酸进行诊断的准确率。

5)此外,研究人员还比较了不同疾病的肠道细菌特征,发现痛风的肠道细菌特征更类似于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表现为缺乏粪肠杆菌prausnitzii和丁酸盐合成减少;

我们知道,三分之二的尿酸通过肾脏排泄,而另外三分之一通过肠道排泄。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知道肠道菌群参与了嘌呤转化为尿酸以及尿酸的排泄,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的稳态对于痛风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规范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

参考资料:

1.Turnbaugh,P.J .等人,《肥胖和消瘦双胞胎的核心肠道微生物组》。自然,2009.457(7228):第480-4页。

2.Zhang,x,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群受到干扰,治疗后部分恢复正常。Nat Med,2015.21(8):第895-905页。

3.Costello,M.E .等人,简要报告:强直性脊柱炎的肠道生态失调。风湿性关节炎,2015。第67(3)页:第686-691页。

4.Pluznick,J.L .等,响应肠道微生物群衍生信号的嗅觉受体在肾素分泌和血压调节中发挥作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2013.110(11):第4410-5页。

5.Guo,z .等,肠道微生物群区分痛风患者和健康人。Sci Rep,2016.6:p.2060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