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学期制(高校由“两学期制”改为“三学期制”)
前段时间,西北A&F大学发布关于三学期制改革的通知,宣布将于2019年秋季学期实施三学期制。
目前,超过70% (73.68%)的“985”高校实行了三学期制。过去,中国大多数高校采用两学期制,即学年分为9月开始的秋季学期和3月开始的春季学期。但“985”高校的改革似乎表明,三学期制改革已成为高水平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选择。
那么,三学期制改革从何而来,有何利弊?
调整为三个学期后,学期分布在西北A&F大学。(来源:西北A&F大学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01
国内外三学期制的历史渊源
据调查,三学期制的形成最初与战争的历史环境有关。
三学期制的提议源于1918年康奈尔大学举行的一次非正式教师会议。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康奈尔大学希望提供灵活的招生时间,为当时正在服兵役的大学生和学生军团服务。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大量学生辍学参军,也带来了大量退伍军人安置问题。因此,哈佛大学也进行了三学期制改革,为这些人提供灵活的入学机会。
当时哈佛校长指出,三学期制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他们希望缩短教育过程的总时间,更快地毕业。
战后,三学期制逐渐在更大范围内流行起来,因为它被认为具有许多优点,包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鼓励教师之间的协调,扩大课程范围,减少对资源的需求,提高排班和变化的灵活性等。
在中国,三学期制是由钱伟长于1985年首先提出并实施的。
考虑到当时两学期制的弊端,即一方面高校教学内容繁多,另一方面长学期导致学生对待学业不严。时任上海大学校长的钱伟长希望通过学期制改革精简教学内容,锻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
具体来说,钱伟长实行三个理论学习学期加一个实践教学学期的教学制度。两学期制原本教学36周,调整为三学期制后,教学周数降至30周,既解放了教师,为他们提供了科研便利,又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02
三学期制在国内大学的实践和执行是不一样的。
大学转回来有两个学期的制度。
虽然统称为“三学期制”,但是每个大学的实施方式都不一样。
一般来说,三学期制是在保持原有的总教学周和总休假周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一个学年分为三个学期。
一些学校在上采取了“两长一短”的做法,其中长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短期以实践教学、科研创新活动和平时不方便安排的公共选修课为主。一些大学还会邀请一些海外学者提供更短的夏季课程。
案例:
比如厦大,暑期由不同学院自主决定学期内容,可以是社会实践,也可以是一些专家讲座。
中国政法大学开设的夏季学期,鼓励各教学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和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安排形式将灵活多样,可以连续安排几天,多课时安排,线上线下安排混合教学等。
南京大学开设“暑期学校”,邀请国内外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开放实验室安排研究型实验,举办竞赛培训,开展实习和社会实践等。
浙江大学在中国首创了“四学期制”。2004年开始实行春夏秋冬四学期教学模式。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科研自由度。
一般来说,为了减少传统两学期制的弊端,大多数高校实行“三学期制”(或“四学期制”)。
两学期制下,一是每学期时间长,学生学习效率低,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课程总量不足,使得学分制选修课数量较少;三是教学设备资源利用率低,不利于国际学校交流合作。
学期制改革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和灵活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在实行“三学期制”后,于2016学年重新调整为“两学期制”。
学校认为在设置教学安排时,要考虑到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和假期往返的难度。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和总结“三学期制”实践的基础上,实行两学期制更为合理。
2015年,中山大学决定将学期制由“三学期制”调整为“两学期制”。(来源:中青在线)
03
实施三学期制的实践问题
实行三校制后,学生的学业成绩能提高吗?
犹他大学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与三学期制下的学生相比,两学期制下的学生平均绩点更高。
研究提出的可能解释是,考虑到上述两个学期具有相同的最低毕业分数,三学期制下的学生每年都有机会选修更多的课程并获得更多的学分,即使某些课程不及格,他们也可以选择其他课程来满足最低毕业学分,这意味着为了按时毕业,两学期制下的学生每年都需要有更高的课程通过率,从而表现出更高的平均绩点。
笔者发现,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三学期制实施后学生成绩是否会提高的具体实证研究,但一些网上调查显示,学生仍以“挣学分”为主要目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提高效果并不理想。
三学期制实施后,师生满意度不一定高。
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对三学期制也有一些争议。
例如,上海大学的一些师生表示,实行三学期制后,一些难的课一学期上不完,学生觉得没上几节课就要准备期末考试,师生都难以应对。
一方面,三学期制对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师“授人以鱼”能力的高要求,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流行的通过应试教育选拔大学生的教育体制。因此,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快节奏的自学模式,无法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一些教师无法简洁地传达知识,而是将原本适合长学期的教学大纲压缩到短学期,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短学期多安排在夏季,教职员工和学生需要在热天上班、上学,教学效率相对较低。炎热的天气也给高校后勤服务带来困难。
三学期制的资源配置效果并不理想。
三学期制的初衷是提高教学资源的整体利用率。然而,有调查显示,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
比如,在课程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由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力度不够,课程内容质量难以保证。在三学期制下,很多老师只是按照两学期的教学大纲,压缩教学内容、课堂互动等环节,导致教学效果更差。
在南京某高校的采访调查中,师生一致认为,三学期制与部分基础课补课率的提高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课程多样化,本质上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04
高校学期制改革的对策
设定改革的过渡期
缩短教学时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
如果教师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三学期制的意义,只是机械地压缩课时,不根据需要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只会造成教师疲于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而学生跟不上进度。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赶鸭子上架”,进行强制性要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上存在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快适应三学期制带来的变化。
因此,在学期制改革过程中,高校要提供充足的过渡适应期,加强教师的理论认知培训:重点不在于教学时间的变化,而在于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决策者和管理者需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首先得到他们对学期制改革目标的认同,然后加强对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方法的培养。
实施系统工程
学期制改革不是改变学期时长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有完善的学分课程体系,并相应改变课程设置、师生互动模式、教学计划等内容。
除了管理的推动,自下而上的参与也很重要:由师生自发组织起来,反映当前学期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诉求,往往比决策者直截了当的决策更真实地贴近师生的学习和研究需求,也会减少政策执行的内部阻力。
此外,后勤保障、实验室资源、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接等。,是短期建设所必需的,也应纳入系统的总体规划。
因地制宜调整课程设置
学期制改革的关键不是砍掉学年的形式,而是真正回应师生需求,开设有价值的课程。
一些基础课可能需要大量的知识迁移,研究性课程和实验性课程也有各自的教学重点。对于不同的学科和课程,对短期的适应程度也是不同的。
因此,高校需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在逻辑来把握教学周期,改进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科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利益最大化。
这是改革最根本的目的,简单的一刀切不是实现改革根本目的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
●乔,新。2015.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中国大学教学
●王。2010.钱伟长与上海大学的短期制。现代大学教育。
●张廷枢。2012.中国大学实施三学期制的困境与出路。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