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节日

天空

干净的

明亮的

04.04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奄奄一息。

问餐馆在哪里,

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杜牧的《清明节》,

它被人们讲述了几千年。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仲春和晚春之交,恰好是公历4月4日或5日。《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明,当万物清净明,当其盖,万物清净明,故名。”清明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树,永远不要太清”等农业谚语。《百岁百问》中也写道:“万物生长之时,清净清明,故名清明。”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将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并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边肖将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清明节的起源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起初,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熟悉的插柳折柳、吃青丸子等一系列习俗,与此关系不大。直到唐代,随着清明节的影响越来越大,吸收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并趋于融合,逐渐形成了现今的清明节。寒食节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是清明节的一种习俗。

特别是在古代,有两个重要的节日接近清明节,一个是寒食节,一个是上巳节,都是在农历三月初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个节日和清明节的氛围基本上互不干扰,只是偶尔有些习俗是相似的。

关于寒食节,有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国朝廷发生内乱。晋太子重耳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和继母想除掉他,夺取他的王位。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重耳和忠臣介子推等人被流放。一天,他们在山里迷路了,食物被切断了。于是介子推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汤,以解重耳之饥。重耳非常感动。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成为一个国家的国王,历史上称为晋文公。当时为了表扬大臣们的协助,奖励他们的贡献,却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突然想起了过去,感到内疚。但他亲自去请的时候,介子推已经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了。后来,晋文公想烧了这座山来迫使介子推得到奖赏,不料却意外地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晋文公非常难过。为了表示哀悼,他下令将他们两人葬在大柳树下,并将绵山改名为“之山”,并在山上设立祠堂。他还把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并告诉全国人民,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爬山祭奠。到了坟前,看到老柳树死后又活了过来,成千上万的绿枝迎风飘扬。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捏了一些柳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把复活的老柳命名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命名为清明节。

但有学者考证,寒食节其实起源于周朝的禁火。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会保存火种。早春时节,天气干燥。如果不小心,残留的火种很容易引起火灾。这时候古人会举行祭祀活动,把前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也就是“禁火”,然后再钻火,也就是换火。

在禁火到改火期间,人们只能吃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等习俗。据说这也是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命名的汉族传统节日。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是一个相当盛大的节日。人们会一起去水边洗澡,这叫做“襁褓”。诗中还记录了少男少女一边“襁褓”一边谈恋爱的故事。此后,上巳节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等内容。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友人的“兰亭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曲水留香”活动。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坟墓祖先崇拜

在中国历史上,禁寒生火,祭奠祖先,早已成为一种习俗。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衰落,所以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为一种连续的节日习俗。按照习俗,祭祀和祭扫的顺序是先清理墓地,再祭祀和悼念。二是和祖先一起感受,因为山有灵而无主,祖先有主而无灵。和先人一起感受,才能更好的获得山川灵气。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带着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给亲人的坟墓献上食物,然后烧了纸钱,为坟墓培育新土,修整坟墓,折一些绿树的新枝插在坟墓里,然后磕头拜拜,最后吃了食物和酒回家。

春游

踏青也叫去春游,探春,寻春,春游。清明节前后,是“落雨衣,落雨杏花,吹面无寒柳,迎着风”的季节。春风很温暖,景色令人大饱眼福。人们在严冬过后,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和体会生机勃勃的春景,抒发心事,放松心情。

穿柳枝

清明节又到了杨柳吐芽吐绿的时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们外出郊游时,随手折下几根柳条,可以拿在手里把玩,也可以织成帽子戴在头上,或者带回家插在门楣和屋檐上。“清明不穿柳,美人变明首”“清明不穿柳,死后变黄狗”等谚语表明,清明折柳在旧社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插柳、戴柳不仅是一种时尚的装饰,还有祈求辟邪的功效。清明植柳也可能与过去寒食节用柳枝乞食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采摘柳树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我们并不提倡。

“拉钩”是一个古老的名字,其实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期,楚国为了攻打吴国,就采取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体质。它的主要是一根麻绳,两头分成许多小绳。比赛时,一面大旗是边界。一声令下,双方用力拉绳,鼓声和音乐在歌唱。双方欢呼呐喊,好不热闹。

放风筝

"孩子们早早放学回家,乘着东风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古人认为,如果有人生病了,他可以在风筝上写下或画下自己的病情,用绳子将风筝系上,放入空,让它飞得很高空,然后剪断绳子,疾病和灾难就会随着风筝飞走。后来,风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郊游和娱乐活动。

荡秋千

秋千原名“钱球”,相传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引进的。汉代以后,它成为清明节和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起初,秋千是用绳子用手荡的。后来发展成在木架上挂两根绳子,绑一块横板。

刘赦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术的游戏。据明代的记载,把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把葫芦高挂在柳树上,弓打葫芦,鸽子飞出来,以飞鸽的飞行高度来判断输赢。

踢球

蹴鞠是现代足球的前身。球的外皮是皮质的,球的内部用毛线塞住。相传,蹴鞠在商代之前就已存在,战国时期就流入民间。到了汉代,它成为一种军事实践的武术,这是列在军事书籍。

斗鸡

在古代,斗鸡的游戏盛行于清明,斗鸡从清明开始,一直持续到夏至。中国最早的斗鸡记载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蔚然成风,不仅民间斗鸡,帝王之间也是如此。比如唐玄宗就很爱斗鸡。

残花会

“蚕花节”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吴彤、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民俗活动。其中,洲泉Aśvaghoṣa寺和青石双庙的蚕花节尤为壮观。Aśvaghoṣa寺,位于洲泉镇西部,在当地被称为“寺庙之王”。每年蚕花节人山人海,有迎蚕神、摇快船、台亭喧哗、拜香凳、打拳、打龙灯、贴高竿、唱戏等十余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大部分在船上进行,具有水乡特色。近几年石翔乌镇的蚕花节只有迎蚕神、踩白船、举竿等几项,也很热闹。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种植的树苗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起源于清明节穿柳插柳的习俗。有些人还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送花寄托哀思,传承慰藉心灵,

在这个象征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地澄明的节日里,

我们呼吁大家文明祭奠,遵守疫情防控要求。

合理安排出行,少聚会,少吃饭,戴口罩,勤洗手。

一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文:傅军戴舜

图片:来自互联网

编辑:信息中心

审计:王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