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寒山远,石径斜(谁离寒山远)
序
问题:如何欣赏唐诗名篇杜牧的《山行》?
远离冷山,石径斜,白云生有户人家。停车爱枫林夜,霜叶开二月。
这首诗估计小学生都能口若悬河,对诗的解读大家都很清楚。但老街不是这么说的。需要注意的是几个可能被忽略的地方。我依次说说我的理解。不一定准确,请指正。
1.第一句“远起来”是谁
离寒山远,石径斜。这首诗的第一个问题是,第一句的主语是谁?“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是谁?
似乎省略了“我”这个主语,有些注释说明诗人本人远至寒山,见石径斜。但是第三句话里有“停下来,坐在林峰的夜晚”,那么诗人没有上山,为什么又停下车呢?是车里的山吗?还是山上有车可以骑?好像又说不通了。
这句话的主语不是人。“远至寒山,石径斜”其实是主语的后置,主语是石径,石径远至寒山,看起来歪歪扭扭,是诗人复杂的句式。
这种句法可见于杜甫的《八秋歌》:
就像听说长安就下棋,天下要惨百年。王迪的房子都是新主人,他们的衣服与过去的不同。
北关山金鼓振,西车马羽。孤鱼龙寒在秋江,故国安生思。
其中,第三章:知北关顾镇,郑车马池。这两句的句式结构和《远至寒山石径》相似。如果与唐代另一位诗人陆的《望九华山》第二联相比,就更清楚了:
九华幽深苍翠,远眺澄江,天气明媚。不相逢阴霾,寂寞隐,恰遇寒天满峰。
坐看风雪愁,告别阴霾。到了山上,早点走。晚上来山,就真诚了。
第三章“不遇阴霾与孤寂,正如寒天满峰。””,这两句的句法和《远至寒山石径》一模一样。句子的节奏是2-2-2-1,主语都是第五、第六个字组成的“寂寞”、“无数峰”、“石板路”等词。
还有白居易的《浔阳春三首》,主语用法和位置完全一样,主语都是向琪和岳车。
金谷繁花似锦,曲江是车行。
花骑香,草滚车,石径远寒山,孤山暗,群峰寒日。
第二,第二句话深刻或者生涩。
第二句是诗人远远望去,看到弯弯曲曲的石径的尽头是白云生,那里有隐隐约约的家庭。
流传至今的古诗词往往有不同版本,“深”字或“命”字是否存在令人怀疑。
青龙《四Ku全书》有两个版本,其中《白云深处有一家》是明高淳主编的《唐诗品汇·皇家唐诗》所写,《白云生有一家》是宋代洪迈所写。
在一些教材中,这首诗已由原来的“深云中有一家”改为现在的“白云生有一家”,并在注释中注明“出生地在“深”。比如1994年,教育部将普通话词典改写为“白云深处有人”。至于作者的原版是raw还是deep,就不清楚了。
李白的《静夜思》只有二十几个字,甚至还有很多版本。《宋书·李太白集》(卷六)云:“床前月下霜否?。抬头望着山和月亮,再次下沉,我突然想到了家。”我们常见的版本来自唐推石编的《唐诗三百首》。
老街平时也喜欢写几首短诗。写完之后,他把它们贴在了博客上。后来引用这首诗的时候发现有些句子不太好,就直接修改了。所以我自己的一首诗,在不同的文章或者不同的媒体上会有不同的版本。王安石练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个春风和一个绿色江南岸的“绿色”词汇在被确定下来之前已经被仔细选择了很长时间。古人甚至把折扇上的诗检索了几年来修改故事,我记不清是哪一首了。
或者说深,也许是作者不同时期有不同版本,也许是后人印抄时出错。但是,深度和生吃两种口味,深度和生吃你更喜欢哪个?
第三句坐爱是什么?
晚上在爱枫林公园。这首诗要说的是“坐”,无法翻译成文字。“坐”不是坐下的意思,更不是坐在车里(虽然他可能是坐在车里)。这里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
宋代梅的《夏夜记·崔子登故城周巷》也在对联中使用了坐爱,意思是:
雨不停,斜阳半座古城。一个人散步,阅读关于古老农业的书籍。
无人生气,阴虫夜鸣。如果你不想避开噪音,你可以坐下来爱风。
爱枫林夜停车,是指我因为喜欢黄昏的枫林而停车,也可以倒过来解释为“爱枫林夜停车”。梅的“于飞避噪音,爱远方的风”,意思是我不是一个刻意回避噪音(世间纷争)的人,只是因为我喜欢这里远方微风的意境。.........
4.如何读懂石径的倾斜度?
很多古字发音和今天的普通话不一样,比如寒山石径很远的“谢”,以前上学的时候被老师念成【xi】。为什么要念成【xi】?
查平云水,就知道“斜”字在古韵《夏萍刘妈》里,有花有家。《平水韵》中的六马与《唐韵》中的马韵相同。唐人杜牧,读这首诗一定是押韵的。《康熙字典》上有个谢的读音和“邪”一样。唐云丽似乎是谢,而宋的元音a的发音是
唐云类似于吉韵、云辉、郑云,其音为邪。
前几天,老街写了一篇文章《不要站在陈子昂幽州的城楼上,我身后的后代在哪里?在我之前,过去的时代在哪里?押韵?”这首诗的诗人读作“zh”和“h”,其实押韵。一位读者的留言顺便提到了斜读音:
在湖南邵阳县,我们发哈的时候是下腔,雅是野腔,是斜腔。许多古诗用家乡话读起来押韵很好。
我记得有读者说他们家乡的方言发音是今天的【xi】,具体在哪里我记不清了。我相信还有其他地方方言可以读成sia,jia等。
由于普通话中入声字的消失,以及地域和现代声调的变化,很多诗歌用普通话读不押韵,但用某些方言读却押韵。
在杜牧的另一首诗中,我们发现蜗牛在古代最初被读作瓜牛。如果在课堂上读成Guaniu,估计同学们会哄堂大笑,但是这个词真的要读成古诗词里的gua。不信你看看杜牧的这首诗《朱坡绝句》:
飞春洞长一枝鹅管,沼避回岩势。笑缩了,回盘如蝼蚁。
这首绝句的韵脚是螺牙,牙牙螺瓜和斜、花、家一样,也属于平水韵的下六马韵。蜗牛不仅在古代读作gua Niu,在今天的陕西、广东、福建、中国台湾省甚至甘肃都有。以下为网友评论:
吴:蜗牛在陕西方言中读作:瓜瓜牛。马乐天:兰州话叫瓜瓜牛;戒急用忍32:Xi安周边的郊县叫瓜瓜牛。
标签
杜牧《出山记》诗的四个问题,是我们在读古诗词时经常遇到的问题。首先,诗人语言的句法是多变的。即使是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也不一定相同,更何况散文句法不能用来解释古诗词的语法。
其次,版本的差异是普遍现象。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有很多版本,有时候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含义。
再次,古诗词中的词的含义和今天的词的含义不一样,不能单纯看词来讲道理。
最后,是古今发音差异。今天读不押韵的诗,不要怀疑。在古代,99.9%押韵。《诗经》秦韵之前,19首古诗都是用汉韵押韵的。隋朝以前,各个朝代的口语发音都是当时押韵的。隋代以后,文人开始按韵书用韵。从此,口语发音和韵书的差异越来越多。
元清官话不入声,但元代诗人仍按平写诗,清代甚至用平的韵书标准来判断试诗是否入韵。诗歌押韵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也有一些不押韵的歌,比如这首汉乐府民歌:
荷花可以在江南摘,荷叶是何的。在鱼和荷叶之间玩耍。
玩鱼荷叶东,鱼荷叶西,鱼荷叶南,鱼荷叶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