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千古良方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也是我临床常用方剂。可广泛用于治疗脾胃消化系统疾病,效果良好。

处士半夏泻心汤

记得刚去临床的时候,对经方只有理论上的了解,根本不会用。说到这里,我要感谢一位老师,他教会了我如何使用半夏泻心汤。老师虽然已经是首席中医了,但还是放不下书,很爱学习,对我毫无保留。

在一次复诊中,又有一位胃病患者来看病,说吃了上次的方子后症状明显好转。老师马上翻开病历,指着最后一次就诊的记录说,你看这个方子,就是半夏泻心汤,你要学会怎么用。

他接着说:“半夏泻心汤是寒热结合,可以理解为胃热、脾冷。”这句不经意的话让我觉得豁然开朗。我们在研究方药的时候,一般都说半夏泻心汤味辛,味苦,寒热平衡,消胀散结,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的腹胀之证。但是寒热如何搭配,一直都是鲜为人知的,如果理解为胃热、脾冷就简单多了。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不断使用这个方子,反复思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半夏泻心汤的深度剖析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和大枣组成。其他中医的解释如下:

半夏——减少饮酒副作用,散结消疹;

黄芩、黄连——清热泻火,清胃热;

干姜——温补脾阳(脾寒);

人参、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和中。

这不是治胃热脾冷的方子吗?

学习如何使用本方,要对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有深入的了解。

位于脾胃中焦,是一对关系密切的脏腑。生理上,胃喜湿恶燥,胃气下降为顺;脾喜燥恶湿,脾气促进健康。这种升降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升降。因为它们位于人体的中间(中间焦点),所以被认为是人体兴衰的枢纽。

当这种波动异常时,胃气不升反降,脾气不升反降,气的波动紊乱,中焦被臌所阻,就产生了《伤寒论》中“满而不痛,此为臌”的病证。这种症状其实很常见。有的病人会说我的胃消化不了,就像有什么东西堵着一样,但是压下去就软了,就是疙瘩。这种看起来像消化不良的症状,只是单纯的帮助消化和健胃,有时候效果很差。我们得从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入手,需要用半夏泻心汤。

胃热脾虚怎么办?

脾胃五行属土,但胃腑属阳土,脾属阴土,所以根据病理,胃易热(胃火亢盛),脾易寒(杨琪虚)。胃亢奋,“火炎”,则胃气不降,表现为口干、口苦、口腔溃疡、牙痛、吃热物易上火等症状;脾阳虚表现为腹胀,虽然能吃(胃热),但消化不了,吃冷的东西容易头晕、乏力、腹泻等症状,形成上热下寒的局面。就用半夏泻心汤做适应症。

灵活的应用点

临床上每个患者的体质都不一样,胃热有轻有重,脾虚也有程度不同,要仔细区分,灵活运用。若胃热,可增加黄连用量或减少干姜用量。若脾虚寒重,应减少黄芩、黄连用量,或增加干姜用量。

中国人的参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化。经济条件较差者,可用党参代替;阴伤者,可用太子参或沙参代替;脾阳虚明显者,可用红参。

调味方法:

如果胃返流明显,可加入海螵蛸、煅牡蛎制酸;

疼痛明显者可用石硝散(五灵脂,生蒲黄);

湿者,可加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

气滞较重者,加枳实、厚朴行气;

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山楂、麦芽、神曲)。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总之,变化因人而异,因病施治,虽然不能完全治愈胃病,但也可以十种方式治愈七八种疾病,是胃病的良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