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戏剧(郭沫若和他的历史剧)
蜡像郭沫若国家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
介绍
在20世纪的中国,郭沫若是一个对近现代民族文化有重大影响的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作家,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他一生著述不下2000万字,在文学、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翻译、古籍整理、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郭沫若在文学领域的成就,除了五四时期的新诗创作,就是历史剧的创作。虽然他的历史剧数量不多,但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1921年发表历史剧《苏武与李陵》。1923年创作了第一部完整的历史剧《卓文君》。后来又写了王昭君等等。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他的历史剧才真正引起轰动。
屈原创作的起源
20世纪40年代初的中国,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蒋介石消极抗日,却加紧对陕北解放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1941年1月,“皖南事变”震惊中外。为了打破白色恐怖,周恩来提议在1941年11月庆祝郭沫若的50岁生日,当时他只是一个“无党派民主人士”。
为庆祝郭沫若50大寿,重庆文艺界献上了两部话剧,一部是杨汉生的《天堂春秋》,另一部是郭沫若新修改的早期作品《唐棣之花》。因为《唐棣之花》突出地歌颂了正义,许多观众连续看了三四遍,周恩来连续看了七遍。《唐棣之花》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热情。
有人建议郭沫若再写一个以屈原为题材的剧本,他欣然同意。1942年元旦,郭沫若还没动笔,报纸就已经预告:“今年将有《哈姆雷特》《奥赛罗》的历史剧。”知道这一点后,周恩来特地去了一趟,说:"屈原是个好题材。"因为屈原被迫害,所以焦虑地写了《离骚》。皖南事变后,我们也受到迫害。写这个剧很有意义。郭沫若也认为,“现在的中国乃至现在的世界,是美与恶、道德与非道德斗争最激烈的时代,也是必须保持和发扬斗争精神的时代.....现实中最迫切的要求是,文艺要发挥其作为反对纳粹、反法西斯和一切暴力侵略者的武器的作用。”他决定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
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
唐棣之花剧照
屈原创作亮点
屈原写于1942年1月2日至1月11日。1942年3月,由林文出版社出版,同年4月上演。郭沫若用了10天时间创作了一部经典。写这个剧的时候,郭沫若的精神状态非常激动,他觉得“好几天脑子特别清楚,没有其他意外的障碍。要写,就是奇妙的想法涌现出来,到了笔端。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令人愉快。”他一边写,一边把手稿送到文化工作委员会刻模版油印。经常是模版雕刻师跟不上他的书写速度。
屈原的手稿之一
林文出版社1942年出版的《屈原》(图片来自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屈原》上映后,郭沫若经常邀请导演陈丽婷、演员金山、白杨、张瑞芳等人到他家做客,有时周恩来也在场。郭沫若给大家介绍剧情梗概,甚至带着解说背诵剧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义愤填膺,时而低声歌唱。演屈原之前,在演员金山家的一次晚宴上,几瓶酒上来之后,郭沫若被大家敬酒,满脸通红,两眼灼灼。他自告奋勇地给大家表演了一个娱乐节目——背雷电颂,并对扮演屈原的金山说:“听听我的感受吧!”起初,他坐在地板上慢慢背诵。随着诗的展开,他越来越激动,仿佛雷鸣般的波涛从他的胸膛里汹涌而出。到“啊!电,你是宇宙中最锋利的剑!我们分开吧!我们分开吧!分裂比铁还强的黑暗,分裂它!”这期间,郭沫若一跃到床前,在床下乱跳,激动不已。所有演员都被郭沫若的气势慑住了,白床单吃了苦头,金山却连连说“值了,值了”。
郭沫若还打算把剧本交给《中央日报》副刊主编孙伏园出版。一个朋友提醒他稿子会不会有“麻烦”,他回答说:“在我打碎这个花瓶之前,国民党的报纸要给我发表一个剧本。”(郭沫若这里的花瓶是指国民党做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其实是个摆设。)正如郭沫若所料,1942年1月24日至2月7日,《屈原》这出戏在《中央日报》副刊上连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看后,看到作者的春秋文笔,勃然大怒,严厉指责下属,说:“怎么回事?我们的报纸公然刊登骂我们的东西!”孙福元的编辑职务随即被撤销。
《屈原》首映
1942年3月初,中国戏剧学会等团体正式排演《屈原》。4月3日,《屈原》在重庆柴家巷国泰剧场首演,导演陈丽婷,金山饰演屈原,白杨饰演南侯,顾而已饰演楚怀王,时宇饰演宋玉,史超饰演上官大夫靳尚,张瑞芳饰演婵娟。
1942年历史剧《屈原》剧照
郭沫若、于立群在舞台上与导演陈丽婷(前左1)、演员金山(后左5)、柏杨(后左4)、顾而已(后左6)等屈原合影。
《屈原》在重庆首演17天,演出场场爆满,引起巨大轰动。当时有媒体报道说:“上座率最好,空史无前例...堪称绝唱。”许多人甚至专程从成都和贵阳赶来看这部戏。整个山城沸腾了。无论是在学校,在路上,还是在渡口、车站旁,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学习屈原的台词:“风!你吼!你吼!使劲吼!......它爆炸了........................................................................................................................................................................
郭沫若几乎每天都在演出现场,琢磨剧本台词,观察观众反应,也由此引出了《一言堂老师》的故事:
有一次,郭沫若在台下看他的历史剧《屈原》的演出,在第五幕第一场,听到单鹃愤怒地骂宋玉:“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老师的教训,你是个没骨气的书生!”
郭沫若听了这话,觉得光骂还不够,就去后台找单鹃商量。
“你看,在‘没骨气’后面加上‘不要脸’两个字,分量会不会更重?”郭沫若问演员。
一个正在化妆的演员灵机一动,插了一句话:
“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个’、‘你这个没骨气的书生’。这是多么美味和强大!”
郭沫若觉得很精彩。这一字一改,真的把这句话活灵活现了,齐娟的愤怒溢于言表。他不禁拍手喊道:“好!很好!真帅!”
这件事给著名学者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为此写了一篇题为《一言堂老师》的文章,倾吐了对这位一言堂老师的敬仰之情。
《屈原》上演了,而且非常成功。周恩来在为屈原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充分肯定了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宣传鼓动作用。“屈原没有写过这样的诗,也不可能写出来。是郭沫若借屈原之口来抒愤,很好。”他还称赞说:“在持续的反共高潮中,我们钻出了一个空国民党反动派的儿子,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郭沫若同志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毛泽东在《读完给延安平剧院的一封信》中也称赞“郭沫若历史剧做得很好”。
六部抗战历史剧
继屈原之后,郭沫若又写《胡夫》,影射国民党的内外政策是魏安立的“消极反秦”。然后又写了《高见礼》,比《虎符》还激烈,暗指秦始皇打蒋介石。后来还出版了《孔雀胆》、《南冠草》。也就是说,从1941年到1943年,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创作了六部历史剧。
抗战时期,郭沫若完成了《唐棣之花》、《屈原》、《虎符》、《高见里》(原名《楼》)等历史剧的创作。(图片来自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郭沫若的六部历史剧都是根据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写成的。共同的理念是主张共同抗日,反对分裂投降。在当时非常符合团结抗战的需要,历史是要前进的。“必须有更多的仁人志士洒热血去灌溉这真正的蟠桃”。郭沫若的历史剧创造了中国文艺界的又一个高峰。蒋孔阳在《献给现实的蟠桃——论郭沫若的历史剧》的序言中评价说:“(屈原)思想上没有那么深刻,艺术上也没有那么完美,但是,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和艺术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如惊雷般唤醒了一个时代,如暴雨般荡涤了一个时代,他们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和召唤,所以他们和他们的时代——取得了不朽的历史地位。”
在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中,郭沫若的蜡像展选取《雷颂》的文字和雷电的画面作为背景,也是试图将观众带入那个时代,感受作者奔放的爱国情怀。
国家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郭沫若”蜡像展示设计。(图片: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