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何谓明哲保身(明哲保身)

保持理智(什么是理智)

说到中医,就不得不谈学问了。有些人会把西汉末年张道陵创立的道教当成道教。越来越多的人把先秦时期的老庄当作自己的祖先,这就是所谓的老庄学。老子只是道家的复兴和传承者,以《道德经》闻名。老子之前有黄帝,道教也被称为黄老之学。在黄帝和老子之间的3000年历史中,商汤开国宰相伊尹和西周宰相尹吉甫都是道家大师。在黄帝之前,有女娲、伏羲和神农,他们是道教和中医的祖先。“明哲保身”一词出自尹吉甫的诗《明敏》,载于《诗经》何事。原文是“清晰而富有哲理,为了保护自己。”与开篇表述相对应的是:“我们生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与人民有关系。人民的忠诚是好的,而且是好的。”这句话经常被圣贤、贤哲、孔孟、司马光等引用。,后来演变成成语。

“明”是指所见、所触、所听,对应于一切自然之物、有形之物。聪明的人叫聪明,耳聪目明,不为事物所惑。光明的状态叫智慧,所以是智慧。“智”字,意为知日,是一门形而上的学问。在生活中,仅仅知道有形的东西是不够的。有形的东西背后有无形的能量,里面有复杂的无形的关系。虽然这些能量的运动、变化和改变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的,但是有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规律,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道,是形而上的学问。人们需要用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去研究、认识和把握它,这就是哲学。

“明”是聪明,“哲”是大智慧。两者结合起来,医疗保健就不是问题了。有些人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只能思考具体、简单、生动的事物。比如问智障儿童(其实是弱哲学家)一加一是多少?他只能用手指计算得出结果。普通人只能在看得见的棋盘上用看得见的棋子下棋,大师可以下盲棋。他们面前什么都没有空,所有的变化和规则都在脑子里运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只相信和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相信就无法理解和把握其中的规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智障和无能的人竟然无耻地跳出来攻击那些哲学家和哲学理论。就像老子说的“下士听了就笑,但笑还不够。”去年科学家、教授、医生、院士上演的取消中医的闹剧,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上士听到了,就照做了。"如果我们没有那个能力,还不如学习和应用先贤们发现的哲学。

“哲学”其实是“折子学”,意为曲折、变化。“曲折”的反义词是“直”,一根筋一条路通向黑。学习是直截了当的学习,有方向,形象直观,容易理解。直白学习最简单的例子就是1+1=2,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一个好东西加一个好东西等于两个好东西。但如果这个命题到了哲学的角度,就变成了一种曲折的学问,变得不确定,1+1≠2,有时1+1 > 2,有时1+1 < 2。为什么1+1=2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比如当力沿直线施加,方向相同。如果有两个不同的方向,那么一加一不等于二,会形成合力,但这个合力小于二。如果两个方向完全相反,此时合力等于零。直思维很简单,是一维,也就是一个方向的思维,但是我们把它放到二维,就有三维了。如果再加上时间和空的影响,结果就更加难以预料了。比如时间长了两个苹果会烂,一加一等于零。时间长了,苹果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加一可以等于无数。哲学是通过来研究一种更深刻、更多样、更复杂、更难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会告诉我们什么?没有什么是越多越好。如果多到不行,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导致灾难。比如现在的报纸杂志总是取消一些科普文章。文章的标题一般是这样的:“多吃点——对身体有好处”。从科学直接的角度来说,是有道理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你会怀疑这件事,这是不确定的。“没有什么是美好的,也没有什么是邪恶的,如果太过了,那将是一场灾难。”因为当一切都走向极端的时候,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事实也证明,多摄入维生素A会造成脱发、皮肤干燥;维生素E吃多了会导致性早熟;吃糖过多会导致蛀牙和骨质疏松;喝水过多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减缓胃肠蠕动。如果你有哲学素养,就不会相信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文章,也就避免了上当受骗,成为受害者。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医学这座山特别高,特别深,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涉及面很广,非常复杂。一个专业读完本科需要4年,医学院需要6年,国外需要8年。但是,即使是博士本身,在完成学业和毕业后,也只能选择某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不能兼顾其他领域。再者,由于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昨天与今天不同并不罕见。比如治疗感冒的康泰克,昨天就大喊“早吃一片,晚吃一片,感冒就好了”,因为最新研究发现这种药会诱发白血病,现在又赶紧声明不含PPA。这就要求即使是从事本专业的医生,也要掌握最新进展,及时更新知识,纠正错误观念,避免落后,延误治疗。

这样普通人和非专业人士是不可能完全掌握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甚至是有害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就靠着一点点的科普知识,听听广播,看看电视广告,甚至听信一些黑心商家的骗人宣传,自己去吃药看病。形势令人担忧。说了这么多,还有一句话“隔行如隔山,不无道理。”再艰深的学问,也不能违背自然的基本规律。必须有章可循,有道理。中医再怎么神秘,西医再怎么复杂先进,如果对它的认识和治疗违背了自然规律,即使你不知道如何为人治病,你也可以反对。但至于预防、保健、养生,懂得并掌握哲学远比懂得一些知识更有价值。

古人云:“父母不知医不仁,子女不知医不孝。”这并不是要求大家学医成为医生,而是建议大家学会了解一些医学原理,更好的生活。普通人完全有可能掌握一些医学哲理,举一反三预防和治疗疾病无疑是有益的。今天有必要重温一下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人是无知的,无知的,愚昧的,无知的。现代人很聪明,智力足够,文化程度不高,但整天讲知识,讲技术,讲手段,却忽略了方向。“只管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了解一些养生理念,学习养生之道,可能是现代人最需要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