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五(陶渊明的《饮五》)
陶渊明一共写了20首关于饮酒的诗,其中最著名的是《饮酒五:盖屋在人间》。细心的读者发现,这首诗名为《饮酒》,但全诗没有一个关于酒的字。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首诗里的“酒”字就藏在采菊东篱下的“见”字中间。据说陶渊明的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那一版《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望”。
苏轼知道后,表示强烈反对!因为“望”是一种主动行为,不能体现诗人酒后微醉,自然抬头看到南山的样子。所以,这里必须用“看”。
一、品酒葡萄酒五号
《饮酒第五》——陶金·渊明
造房子的周围都是人,但没有汽车和马匹。
问你能做什么,心很远。
菊花篱下,悠然见南山。
当天气变好时,鸟儿会回来。
这里面是有真意的。我忘了我想说什么。
诗词翻译:在繁华的都市安家,却听不到门前的车马喧嚣。你问我怎么做,回答是:安心就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
采菊东篱下,不经意抬头看远处的南山。山岚的日落,有时不是。云绕峰,鸟归。人生的真谛就在于此。本来想告诉你的,突然忘了怎么组织语言了。
陶渊明的这首诗,是他的二十首饮酒诗中的第五首,讲述了他退休后对生活的感受。第一句话,他就提出了一个观点:隐居不一定要藏在深山老林和大泽。
如果在繁华的城市定居,也能达到隐居的效果。门前的车水马龙,代表着士人之间的频繁往来。客人在不断的打扰下,依然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这是怎么做到的?还是靠自己的“心安”。
只要你心里保持一种真实自然的感觉,无论你在哪里,都像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当你全心全意回归自然的时候,每天空业余时间,在自己的花园里修剪菊花枝。不经意抬头,看到了远处的南山。
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叶应嘉先生认为,这里的“菊”,除了字面意思,其实还有另一层深意。梅、兰、竹、菊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菊花九月开花,象征文人的骄傲。
隐居闹市,采菊东篱下。意思是,要想真正退休,就要保持内心的纯真和自然,坚守菊花般的节操。这样,你就能通过“顿悟”看到心中的南山。
除了正常的解释,南山在古代也指终南山,是修仙的好地方。那里到底是什么风景?在山岚的日落时分,仙尘弥漫在空气中,鸟儿一起归来。你觉得风景美吗?我想告诉你,只有达到这个境界,你才能知道人生的真谛。但是我突然忘记说什么了。
陶渊明为什么会说这些话?因为他酒后处于轻微醉酒状态,所以说的都是酒话。醉在酒里也醉在想象的世界里。所以,他最后说,我想告诉你,人生的真谛就在于此,可惜我醉得无法通过逻辑思维组织语言。
所以这首诗其实写的是酒,介于“采菊东篱下”和“悠然见南山”之间。
二,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叶嘉莹先生评价陶渊明时说:中国的作家,以质朴、真实为先。元好问对陶渊明的评价是:一字自然隽永,奢真隽永。
陶渊明的诗表面平淡,实则饱含“哲理理想”。话虽简单,却发人深省。它具有很强的时代穿透力。
陶渊明擅长写田园隐逸诗。虽然他不是中国第一个写隐逸诗的诗人,但也算是写隐逸诗最好的诗人。那是因为他的诗里有一种“自然哲学”,极大地提升了左思以来隐逸诗的境界。
东晋以前,中国人信奉“天”。人们相信在国王和人民的头顶上有一个共同的“天堂”。人的命运完全被“天意”所控制。做人只需要顺应天命,就会得到好的结果。
但是东晋太黑暗了,让人看不到未来。一些人的思想在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不再相信顺应天命会给自己带来好结果。于是大家开始“谈玄学”,重新思考宇宙与生命的关系。
这时,人们发现时间是无限的,而个人的生命却是很短暂的,于是不禁感叹“天地间的生命突然好像一个过客”。
很多人开始求仙,试图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除了寻求长生不老,人们也开始思考:人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财富,权力,荣誉都是浮云。
尤其是像陶渊明这样的人,虽然他喜欢在诗里哭穷,但他并不是真的穷。他出身士族,祖上是东晋开国元勋。
最起码他的生活质量还是很高的。而权力和官职可能是非常难得的,但凭借他的家族和个人才华、财富和荣誉,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了这一切。
但因为东晋的黑暗,他的野心难以申请。如果不能做官,精神世界就失去了寄托。精神世界的空空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这样被摆到了前台。因此,陶渊明通过饮酒诗向世人展示了他所学的价值观。
最后,他想告诉你,精神享受是这样的。它让你通过“采菊”的生活方式,看到了遥远的中南结界。让自己的精神快乐起来,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
当然,这不是传统的解释,但即使从传统的解释来看,至少陶渊明想告诉你:追求精神财富,可以通过“采菊”来修炼自己的精神。所以,你可以在不经意间看到更广阔的自然。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徜徉在自然的青山绿水之间,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没事就喝一口酒,与神同乐。我想告诉你真相,但是很有意义,只能理解,很难描述。
所以,想了想,还是不说了。不像写议论文。它的美在于你去理解它。
标签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有二十首,其中第五首最为著名。这首诗前后的诗中,陶渊明一直在“饮酒”。他在微醉的情况下向读者讲述他的人生哲学。
正是因为喝了酒,苏轼说的“看南山”永远不能改成“望南山”。因为“望”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表达诗人酒后的“闲适”状态太刻意了。他恍惚抬头,看到了南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