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比亚迪(“疯狂”的比亚迪)
作者|董冠达先生
|电气协会出品
2020年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车企比亚迪,最近开始借助资本寻求扩张。1月27日,业内连续传出比亚迪的两大新闻:
首先,比亚迪将在2022年推出新能源高端品牌,并将在新的平台上开发产品,同时建立独立的经销商网络。首款车型将被命名为“海豚”,计划于2023年上市。
另一个消息是,比亚迪准备以370亿元的估值收购阿斯顿马丁,进一步帮助英国豪华汽车品牌实现全电动化。
比亚迪胃口大的根本原因是:
有钱。
作为巴菲特在中国唯一的重磅公司,投资者对比亚迪有着不同的期待。经过岁月的洗礼,他们依然坚信“股神不会看错”。
这也是事实。
1月26日晚间,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股东、高级管理人员李柯的来函,其以个人资金需求为由,拟减持公司a股股份不超过100万股。根据最新股价,减持幅度高达:
2.5亿元。
51岁的李柯是比亚迪的老员工之一。自1996年9月加入比亚迪,至今已有25年,股票市值超过30亿。
这就不难理解她选择在这个时候减持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比亚迪的股价在过去一年上涨了400%以上,市值上涨了5000多亿元。截至目前,其市值已超过:
7000亿。
毫无疑问,市值突破7000亿是里程碑式的飞跃,但也有声音指出,比亚迪不是最大的车企,不是最畅销的车企,也不是体量最高的车企,更不是国家队。市值超过7000亿元的比亚迪“不配拥有美德”吗?
外界的质疑丝毫没有影响资本的判断,比亚迪的丰盛盛宴还在继续。
几天前,比亚迪刚刚卖出近300亿港元融资,投资者阵容豪华,既有红杉中国、社保、中投等中国主权基金,也有欧洲、中东主权基金。
在本月,比亚迪半导体也已完成IPO辅导备案,正式进入上市程序。分拆后不到一年,比亚迪有望再有一家上市公司。
那么,比亚迪在疯狂的资本市场上营收表现如何呢?
根据比亚迪披露的财报,2020年前三季度,比亚迪营业收入达1050.23亿元,同比增长11.94%;归母净利润34.14亿元,同比增长116.83%。
同时,资产负债率进一步降低0.5%,至三年来最低水平。
这样看来,比亚迪的市值与其营收成正比。我们再细分一点,看看汽车业务的表现。
大先生查了一下,比亚迪的业务范围包括IT、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四个领域。虽然前三季度财报整体表现良好,但比亚迪汽车业务表现并不乐观。
销售数据显示,比亚迪2020年销售汽车约42.7万辆,同比下降7.46%,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18.97万辆,同比下降17.35%。
比亚迪虽然仍居中国电动车销量第一,但其销量已经连续两年同比下滑。与此同时,比亚迪还面临着一批新车厂商的追赶。
2020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18.05万辆汽车,相当于比亚迪2020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当然,交运、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也在今年创下新高,这些都对比亚迪构成潜在威胁。
在动力电池领域,除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遥遥领先外,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在2020年被LG化学赶超,位居行业第三。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市值与汽车销量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其实内心充满焦虑。在去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王传福曾经说过:
“调整发生得越多,技术创新越多,企业变革越多,工作做得越辛苦。”
事实上,为了提振汽车部门的表现,比亚迪在2020年发布了许多新技术,包括“永不自燃”的刀片电池,具有“1200公里行驶距离”的DM-i超级混合动力技术等等。这些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市场对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预期。
比如2020年年中推出的全新车型韩EV,是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产品,是比亚迪电动车20多万元的高端产品,最近几个月销量超过4万辆。
不仅如此,比亚迪还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22020年3月,比亚迪成立比亚迪福特公司,进军电池、视觉、科技、动力、模具五大汽车产业链相关领域。
如前所述,今年1月8日,比亚迪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在深圳证监局进行IPO辅导,准备分拆上市。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比亚迪的意图是打造包括电池、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在内的综合业务体系,为自己在接下来竞争激烈的新能源赛道上积累更多筹码。
长期来看,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可能还是高于全球市值第一的特斯拉。两个原因:
第一,比亚迪不仅是一家车企,更是一个产业。从锂电池到电子模块,再到功率半导体,再到整车制造,全球只有一家比亚迪公司,整合了上下游产业链。
第二,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国家战略和行业共识。但在技术上,比亚迪无论是纯电还是插电都很精通。
目前全球混动做得好的只有两家,一家是丰田,一家是比亚迪。双方已经开始合作,前途无量。
现在,比亚迪开始打造自主高端电动车品牌。在拥有绝对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明年推出的“海豚”很可能会瓜分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的市场。到那时,增加销量就不难了。
当然,如果我们看资本市场,我们必须预测未来的市场价值。在整合了四大主营业务后,比亚迪也可以成长为万亿美元的巨头。
—结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