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依旧是弓!高举者,低举者,有余者必失,不足者必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否则亏损不足,服务有余。你能做足够多的菜来服务这个世界吗?只有道士。是贤者,而非恶霸。成功了,就见不到圣人了。-《道德经》第77章
“九阴真镜”这个名字为中国人所熟知,中国人有着崇侠重义的传统。众所周知,这是金庸先生在几部作品中多次提到的一个高超的武功秘笈。但是,说到秘籍的内容和大纲,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读过和推敲过呢?肯定很少。绝大多数读者因为文言文晦涩难懂而放弃阅读或对经文一瞥。他们不仔细阅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有偏见地认为经文的内容对整部作品没有意义。这个“绝大多数”指的是古代先贤在给人分类时命名的“不足”。而细读过经文,并进一步引申出对内容的理解、思考和认识的少数,更是凤毛麟角,在整体阅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这个“稀”,就是先贤们分类命名的“盈”。这是大众的私事,与他人无关。本文的核心是“不足”与“过剩”的区别,以及觉醒的人如何从“不足”步入“过剩”。
《经》开篇总纲第一句说“天道可补有余损”,看似与本文标题无关,但却相互呼应,在写法和意义上都是对立统一的。如果读者仔细研究它的出处,就会知道这是圣人老子写的《道德经》的节选。为了方便先生们更好地理解本文所要讨论的话题的核心思想,在本文开头就把这一章的经典文本调出来,供大家理解。全文翻译成当代通俗易懂的话,大意是:天道自然法如满弓怕断弦。顶极必然被抑制,弱极必然被提升,冗余极必然被损坏,不足极必然被补充。天道自然法则是损余补不足;而人工的方式就大不一样了,它的规则是,受损少的要献给有余的。谁能为世界多做贡献?只有开悟的人。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靠天赋和骄傲,成名后不会娇宠自己,也从来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人。
综上所述,本章的核心思想是阐述两个对立的规律,即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减过剩以补不足;然而人类社会的世俗法则是,贫穷不足以崇拜财富。它们既矛盾又对立统一。而天道之损,弥补有余,包括太极,表象如潮,反映在金融市场上,就是潮起潮落,起起落落,此起彼伏。盛与衰,无论是极端还是偏激,早已是市场规律,一般人都知道,本文就不赘言了。今天,我们重点和先生们讨论的话题。正因如此,我们对中下句——“人之道,不足为损”。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二八原则”,投资投机界也有类似的“一二七原则”,可谓大同小异,追根溯源到现实。中心思想和反映的客观事实无非是:世界上成功的人总是少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财富持有者永远是少数人,也有少数人制定了人类社会的规则,变相控制了人类世界。反向的潜台词有些反动,就是绝大多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凑数,只是为了给少数人当陪衬,只服从和追随他们力所能及的。而且潜台词很刺耳,很不寻常,但却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从未改变的规则和规律。自然界的规律是阴极为正,阳极为负,使得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相反,人类的法律是一个公式,从一个极端到更极端,再到最极端。表象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虽然总有高低数字的更替,但这两类人的比例数字总是一样的,甚至越来越疏远。那么,这两类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这应该是现在每个人都应该问的问题。简而言之,差异的表征只有两个词——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不同导致的行为差异。但这种不同和差异的起源在于一个人能不能意识到。佛教中有一句禅语,寓意深刻。你不能逐字记住原文。大概意思是“因为你不知道你是你,所以你是你;而当有一天你知道你是你,你不是你。“你不妨认真研究思考一下,在这一点上引用的极其恰当,有见识的人应该有见识。当一个人悟到了天,他的思想和言行必然开始异于常人,境界的升华体现在人性上。自然也就是他会脱离受同样思想和行为折磨的羊群,进入少数胜利者和主人的世界。人类的方式与天道的补偿完全不同,但补偿损失绰绰有余。在人性中实现天道者的成功,是天道对其开悟的回报,而不能实现天道者,得不到天道的回报,只能在人性中处于从属地位。
说了这么多,王侯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天道观,人性观,意识观。但是,“证明真理不是真的”,这个很难知道,更难做到。怎样才能进入这种意识的行列,从多数人进入少数人的世界?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改变,改变我们常年养成的习惯。
绝大多数的投资者赚不到钱,为了安全,马上落袋为安,生怕煮熟的鸭子飞走。这样一来,他们就会错过原本正确的大市场和可能获得的大利润,只能获得小利润。你不一样,就要敢于赚钱,敢于让利润自己跑,敢于在和市场共鸣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做,做到利润最大化,一个盈利覆盖很多亏损还大有盈余。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承受得起亏损。如果他们拿的时间长了,不行就补仓,就是不认输,不止损。这样一来,100的利润最终大部分会被一个亏损吞噬,资金的回报状况会比解放前好。不喜欢就要学会亏了就亏,亏了就快跑,像呼吸一样正常的锻炼止损纪律的执行力,绝不允许一单大赌大亏。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账户就像杂货店,股票,外汇,大宗商品,债券,真的是琳琅满目,什么都有,没有什么是煮熟的。如果没有,那就集中几个与自己共鸣度高的大品种常年做研究和交易,逐步熟悉品种的性格和规律,逐步提高盈亏倍比和盈亏比,只有熟悉了,才能深刻理解彼得·林奇的名言“这个世界不是机会太少的世界”大部分投资者的目光都聚焦在市场和数据上,你的精力应该聚焦在自己的内心和自己身上。大多数投资者专注于预测市场,你应该专注于如何应对。绝大多数投资者。。。。。。你想。。。。。。
民间流行一句话“心态决定命运”,有道理。但是人能直接改变心态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私以为不然,太空粗放,太跳跃,缺乏过程,直接改变心态来改变命运也是一种无知。人很少会通过直接改变心态来改变命运,除非你认为自己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人才。“心态决定命运”的流程图应该是这样的: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形成心态,心态决定命运。这就明确了,想要改变命运,就要从改变习惯开始,从而改变心态,最终改变命运。
一个长期稳定盈利的交易者,他的思想和行为一定是异于常人的,他的内心也注定是孤独的,因为成功总是伴随着孤独,这已经被无数的历史证明了,这不是多余的。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那些在海外赫赫有名的人,被人们称为“大师”;那些没有取得成功的人,那些蠢蠢欲动的人,那些隐藏自己的优势和隐藏自己的弱点的人,被称为“傻瓜”。其实这两个名字所代表的人群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就是思想和行为与常人不同的人。2004年底,当我开始在上证指数1300点以下建仓时,我被当成了傻子。2007年4月上证指数突破3000点后,我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我改名为大师。2007年7-8月份,5400点左右我出完,被人回头看了一眼,又成了傻子。今年大盘从6000点以上开始下跌,腰斩到3000点以下的时候,我再次被称为大师;最近几个月在2700点和2400点完成建仓,平均成本2550点,成了人们眼中的傻子。。。。。。但是我今天真的很蠢。明天我会变聪明吗?从来没有。不管你说我聪明还是愚蠢,我始终如一。如果非要选的话,我愿意被称为愚蠢,因为我很赞同金小伙伴引用的乔布斯的人生格言“保持饥渴,保持愚蠢”。
在股市中无杠杆买卖长期股票,大致应该定义为投资。那么,无论你进场和出场的原因是基于经济基本面,市场整体或单个单位的PB、PE、PS,还是技术分析结合资金的指标的动量分析,还是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结合政策引导,总之,你通过概率、方法、经验的结合,选择了一个阶段性的低买高卖。就这么简单。剩下的就是个人对低和高的不同定义,对可能风险的不同承担程度,对未来利润的不同赚取能力以及相应的不同资金管理方式。2001年到2005年的熊市是中国股市历史上最长的熊市,持续了四年,但下跌幅度只有55%,明显的时间是空。1993年2月开始的那波下跌是中国股市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下跌,仅持续了一年半,在空之间跌幅接近80%。自1980年以来,道琼斯指数从未出现过超过50%的跌幅,只有S&P下跌了50%。港股近20年最大跌幅62%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73年和1974年股灾是特例,跌幅超过80%。日本股市是另一个特例,从1990年到现在的18年,总共下跌了80%。但在1992年,日本股市在连续两年下跌64%后,从低点反弹至61%以上,而在这个区间内,用了8年时间横向排列,再次突破64%跌幅的是熊市的第10年——2000年。结合中国股市本轮下跌,从2007年10月6100点上方开始,到2008年9月已经一年了,现在跌幅66%,变化时间在空之间比较明显。我的建仓位置在60%跌幅附近,所以我的风险限额,也就是股市最大的进一步下跌,从历史上看,最大的是1993年上证综指或1973年恒生指数80%跌幅附近,随后是1990-1992年日经证券交易所或1997年恒生指数的下跌,在60-70%之间见底,恢复新浪上涨或60%。我愿意冒枯竭的风险,因为我的甘蔗哲学一直是放弃绝对的顶和底,选择风险小的区间入市,风险大的区间入市。从来没有绝对的顶和底的概念。虽然我在16年的交易生涯中,也曾数次测算过绝对的顶部和底部点位,但历史和经验告诉我,那是偶然的,所以我选择了进场和出场处于相对区间,就像当年的1300点买入和5400点买入一样。大部分投资者呢?就算高了也会更高,低了也会更低。没有头和底的概念,只有绝对高点和绝对低点的概念。都是被所谓经典的“涨而不说顶,跌而不说底”毒害的。根本没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对市场的判断和操作行为。如果你想走出8字循环,如果你想走出那80%的人口,你必须改变。另外,如果你认为历史不会简单的重演,如果你对黑天鹅感到不安,认为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但又不敢在当前的位置介入,也就是说,在每一次历史下跌中,你都跟随大多数人的悲观,甚至认为股市可能会消失,而股市从来没有因为下跌和悲观而消失过,无论911的起因,东南亚金融危机,次贷风暴还是现在的大小。应该消失的是你,因为这种性格根本不适合在金融市场生存,炮灰在所难免,唯一应该做的正确选择就是离开,做自己应该做的和能做的事情。
这篇文章绝不是通过给你我买股票的理由来鼓励你买股票,而是一个思考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建议,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关于意识的建议。我总喜欢说我投资的是股市,不是简单的股票。你能洞察到这一点吗?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你将如何在不足和过剩之间做出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