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与孩子的陪伴和交流的重要性。社会应该努力促进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接触质量,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本报记者/杨志杰
“你最近学习怎么样?”
“就是这样。”
“你在家要听话。”
“哦。”
“如果你有作业,就去做。不玩了。”
“嗯。”
沉默了几秒钟后,岳麓王平尴尬地挂了电话给女儿萌萌。这样直言不讳的对话,是她和女儿这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沟通常态。
王平,39岁,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的一个小镇。直到现在,她还是偶尔会说起自己的遗憾:小时候因为家里太穷,不得不辍学出去打工。十几年来,除了回老家结婚,生了一儿一女,她先后辗转江苏、天津、北京,成了一名在城市间游走的农民工。老公虽然曾经出去打工,但是赚的钱太少,最后还是留在家里种地,只赚一些微薄的生活费。
今年年初,王萍加入了甘肃省妇联实施的“龙源美走出去”精准扶贫行动,被定向输出到北京一家家政公司,成为一名月嫂。虽然性格木讷,不善言辞,但好在她很努力,在客户家里顺利工作了半年。每天早起做家务,只有周六周日休息的时候还要空给甘肃的孩子打电话。但每周甚至两周一次的接触机会,总会成为她15岁女儿努力学习的“思想课”。
工作日太辛苦,王平认为上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这种命令式的交流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每次开始跟萌萌说要学习,女儿在电话那头都没有回应,就像本文开头的对话一样陷入僵局,甚至吵起来,直到挂了电话。王平对女儿的逆反心理很生气,但也没办法。她的善良并没有拉近她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王平与女儿的矛盾沟通,也是中国很多留守儿童家长面临的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封闭的情感
近年来,公众对留守儿童问题并不陌生。
2012年,贵州省毕节市5名流浪儿童因焚烧垃圾箱起火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014年4月,该市至少有12名小学生被老师强奸...这些悲剧一再引起社会的关注。
全国妇联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人,中国约有2.3亿农民工献出了生命。骨肉至亲,但农村和城市的距离却阻隔了他们的情感交流。
6月24日,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陪伴”的《中国留守儿童精神状态白皮书》发布会,并播放了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异乡父母》。当厂长问及某服装加工厂9名农民工与子女的关系时,3名农民工反映与子女的沟通有问题。“打电话只是几句话,我想她(女儿)现在不愿意和我们交流。这种关系陷入了一个怪圈。其实你很想对她好,只是不知道怎么对她好。”这是工人张建华的烦恼。王力可平、张建华和他的女儿在长期脱离孩子的生活圈子后,缺乏共同语言。
与《上学路上》合作的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张辉认为,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往往使用简单的问答和命令,无法进行深入的交流,更谈不上实现情感上的联系。
张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父母文化水平低。他们不知道和孩子聊天的重要性,只问学习方面的问题,却不知道也解决不了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二,缺乏意识。孩子有了成绩,从来不知道如何肯定和表扬。此外,有些父母在童年时期就是留守儿童。他们没有被关心,所以他们不知道如何关心下一代。
有些农民工甚至与子女没有情感交流。今年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白皮书》在中国14个省份发放了706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7.7%的孩子和父母一年没见过面,2.7%的孩子一年没和父母联系过。如果以全国妇联公布的留守儿童人数为基数,扩展到全国,这两起案件的涉案人数分别为469万人和165万人。
这些数字的背后,说明了中国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与孩子的陪伴和沟通的重要性。
白皮书得出结论,一年没见过父母的留守儿童和一年只和父母联系一两次的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留守儿童。自尊水平越低,孩子的自我评价越消极,会导致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产生羞耻、后悔、嫉妒和怨恨。留守儿童的喜悦感明显低于父母未外出的非留守儿童。一年见家长9次以上,会让留守儿童开心。
类似调查结果的实际案例比比皆是。2015年6月,湖南衡阳一名12岁女孩用掺有老鼠药的可乐毒死了自己的两个姐姐。在人们眼里,她性格古怪,不爱说话,是典型的留守儿童。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互相残杀是她内心世界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上学路上》的故事
留守儿童群体最早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农村人口流动政策调整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因为户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把未成年的孩子留在了家里。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相关案件和社会问题频发,这一群体开始受到关注。
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提交了“全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提案,让“留守儿童”成为当年两会的热词。
2008年,“留守儿童”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201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要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
2016年2月14日,国家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留守儿童保护的具体实施措施和问责机制。
此外,民间还有很多帮助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从物质和心理两方面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
全国妇联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提到,留守儿童问题涉及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法规、政策和社会心理问题,短期内无法改变。所以全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帮扶,重点是关爱留守儿童。
然而,公益组织“上学路上”的创始人刘新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我们在帮助留守儿童时,只关注孩子,这是一个错误。自去年白皮书发布以来,我们又开辟了一条家长教育的产品线。帮助留守儿童的人都知道,虽然这只是认识上的改变,但这意味着你是否真正理解了你所帮助的人的需求。”
从2013年4月开始,“上学路上”借鉴国外心理学中的故事疗法,邀请名人和志愿者,用心理暗示的方式记录孩子的故事,并制作成MP3播放器,给留守儿童播放。然而,在2015年6月中国首部《留守儿童精神状态白皮书》发布后,团队发现,在影响儿童心智的七个因素中,留守地区排在第一位,这是客观事实,无法改变。第二个地方是和父母接触的质量,不仅可以提高,而且很重要。
抱着这样的想法,曾经的媒体人刘新宇开始通过媒体圈的朋友寻找心理医生。最后,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张辉组成心理团队,在北京找到留守儿童家长样本,与他们一对一沟通,收集他们对与孩子接触质量的看法、困扰和期望,并实地观察。团队从样本中提炼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寻找心理学理论依据和咨询技巧,制定出口语化、简单化的解决方案,反馈给家长,教给他们简单的方法,并当面验证。
农历新年王平是张辉团队选取的留守儿童家长样本之一。通过现场辅导,王平没有像以前一样过问女儿萌萌的学习,而是关心她的生活。萌萌的回应让王平感觉更温暖。她第一次关心妈妈,打电话让妈妈在热天注意身体。在此之前,这种担忧只是通过发短信来表达。
国务院发布的《意见》把“家庭责任”放在了留守儿童保障基本原则的首位。也建议农民工与留守未成年子女保持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给予更多的家庭关爱。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但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在父母。在目前的环境下,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在沟通和陪伴方面多下点功夫,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得到一点改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