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婚礼一般选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古人的婚礼要在黄昏举行)
人生有四件喜事,“洞房花烛夜”是其中之一。在古代,“洞房花烛”被称为“小邓柯”,堪比登天第一,“洞房花烛”是婚礼话题的应有之义,所以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时刻。
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主要是基于周朝的礼乐文化。在周代,有一种说法叫“礼有五经”,即所谓“军有好坏”也是如此。婚礼属于仪式,被称为“礼之本”。为什么婚礼这么重要?《昏义礼记》说:“昏礼必合两姓之利,承庙从古。故君子重之。”这里的“结婚仪式”写为“昏礼”,意思是在黄昏时举行。那么,昏厥仪式为什么要在黄昏举行呢?
据《白虎依桐》记载:“结了婚的人,意思是黄昏行礼,所以叫结婚。”黄昏有什么特殊含义?古人习惯用阴阳来解释天地万物,黄昏是阴阳交替之时。男人是阳,女人是阴。男女结合恰逢阴阳交替,与天气并不相悖。
事实上,婚礼从诞生到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据相关学者研究,原始社会,人们实行群婚,往往没有固定的配偶。后来随着生产力和文明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兴起,产生了二元婚姻。在群婚向对偶婚过渡的过程中,男性为了获得交配权,往往采取抢亲戚的方式。但抢新娘一般是在晚上进行,抢回来的新娘马上和新娘见面结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时间的结婚仪式。这种结婚仪式一直沿袭到夏商二代,到了“沉郁而文艺”的周朝,才形成了完整的结婚仪式。
在古人眼里,婚礼不是纯粹的两个人爱情的保证,最重要的是政治和伦理行为。“礼轻人轻,合则两利”,这就决定了婚礼是两个家庭的社会行为,甚至是两个家庭的关系。既然牵扯到两个家庭,那牵扯的因素就太多了。日本人类学家绫部浩史曾指出,人类生活过程中的这种仪式“首先,其意义在于向社会公开表达个体在所属社会中获得的新地位和新功能,让经历过仪式的人认识到自己新身份。”因此,婚礼不仅是已婚夫妇或两个家庭之间的事情,也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行为。
婚礼程序极其复杂,充满仪式感,所以极其隆重。关于婚礼仪式的行为程序、言语及相关事项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礼记·醒世礼》、《礼记·醒世义》。其中规定了所谓的“六礼”,三千年来一直是典范,影响至今。
所谓“六礼”,包括“收抽签、问姓名、纳吉、收征、邀日期、亲迎人”六道程序。
纳才:意思是男方家庭让人接受选择的礼物,就是选择这个女人结婚。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领彩礼前有一个“发”的仪式,即男方先派媒人到娘家提亲,娘家答应,再由男方派媒人到娘家领彩礼,也就是赠送彩礼。
问名:是指在领彩当天,领彩后立即进行仪式,即向女主人询问女方姓名。
纳吉布:我之所以要问名字,是想回去问问男方的主人,看娶了女方是否幸运。运气好的话,男方会把媒人送到女方家里,告诉她这是“那吉”。
征婚:纳吉之后有索贿,即男方派媒人将彩礼交给娘家,表示两性婚姻关系的正式确立,接受的礼金也是最重的。
邀约日期:招亲结束后,男方要通过占卜选择一个吉日结婚。日期确定后,要派媒人去女方家报到。但在报道中,媒人首先代表男方的主人向女主人提出了婚期。这是为了表示谦虚,不敢无师自通,所以叫“请约会”。女主再三拒绝后,媒人把男方选定的日期告诉了女主。之后,就是结婚的大喜日子了。
接吻:是指在约定的婚期,男方会亲自去女方那里迎娶新娘。
另外,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礼记》记载,喜宴之日,“雁入时,准升堂,然后拜雁,亲受父母。”下去,出去。御女车,并授隋,预圆三周。先在门外。女的到了就能进去。一起吃饭,一起吃饭,一起结婚,所以要合得来,平等谦让,相亲相爱。“这一段描写的是男方去女方家接新娘的场景。丈夫带着大雁进了庙门,给新娘的主人行了三鞠躬三让的礼,然后登上庙堂,把大雁放在地上,向女方行了第二次礼,这意味着他亲自从女方父母手中接受了新娘。
鹅应该作为结婚礼物也有深刻的原因。《说文解字》曰:“雁行,知鸟当,医以为忠,婚姻信息资源为礼,故从之于人。”意思是大雁是一种季节性候鸟,被官宦视为上品,婚礼上常用来招待宾客。《古今诗话》云:“北方白鹅,秋深,来先霜,谓之霜信。”《白虎依桐婚》也说:“若用野鹅,随时取其北往南。”由此可见,所谓“雁”有两层意思。
对于“失去时间”,大雁是候鸟,秋天南飞,冬天北归,符合自然规律。男女结婚也是符合自然生理的,要抓紧时间。
另一方面,《白虎依桐婚章》记载:“结婚时,只能成亲,成亲之礼分明,老少有序,不可逾越。婚礼上没必要死,就用鹅吧。”我们发现大雁经常成双成对的飞,很少有落单的。在一群大雁中,它们总是成双成对,意志坚定。如果一方被杀,另一方会舍命保护。因此,“雁”是男女双方坚贞不渝的象征。
今天,它演变成了一杯酒。其实一开始就是把一个葫芦切成两半。男女各持50%,寓意阴阳一体,荣辱与共,永不分离。
但是从这些仪式来看,婚礼真的是够复杂的。但复杂恰恰说明古人对婚礼非常重视,所以才举办得如此隆重。夫妇之道被认为是人类关系的开端和王华教的基础。因为先有夫妻再有父子,父子再有王公大臣。这样从家庭到社会再到国家,形成了家国同构、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婚礼具有深刻的社会、伦理和政治意义。但婚礼主要是两个家庭(家族)之间社会关系的缔结,有时甚至排除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因为这种婚礼最重要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诗中的“伐柯”怎么样?无斧可砍。妻子呢?不允许媒体。它无疑揭示了这一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