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语文教学心得: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华美(语文教学心得)

语文教学经验(语文教学经验: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美)

小学1-6年级,初中7-9年级,高中3年级等等。全套课件ppt、教案、精品微课、同步课程视频等。最重要的是,这些是完全免费的,只需添加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陆云论文。

详见文末。

…………………………………………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选的文章,大多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型。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他们的精美语言,以提高他们的语感。语言的美在于内容和形式的自然结合,而不依赖于华丽的词藻和娴熟的句式。一些名著中朴实无华的语言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语言品味不应该只着眼于表现形式。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错误的倾向:许多语文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那些华丽的“基于网络的语录信息资源模型”上,花大量时间进行机械的模仿训练。

在某市组织的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几位指导老师采用了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为目标的“板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近年来非常流行)。其“课堂积累”活动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朗读和语言知识的积累,重点是语言知识的积累。比如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发现优雅的文字、优美的句子和写作技巧(结构层次、描写手法、表达方式等。)在文本中通过阅读,然后“品味”和“欣赏”。所谓“雅词”,多是那些口语中很少出现的华丽词藻或带有文艺色彩的词。越是陌生,越是优雅。自然,在“活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就是不明白。汉语词汇丰富多彩,各有所用。除了骂人的话,怎么会有“高雅”和“下流”之分?那些看似“不雅”的词语,只要运用得当,还是能让文章出彩的。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终于”这个词用了四次。这个词虽然不优雅,但充分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体贴(从“但他最后还是不放心”“最后决定一个人走”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孔乙己》中“脸上蒙了一层灰”,“笼上”虽不优雅,但寓意极其深刻。相反,如果一些看似“优雅”的词语使用不当,就会损害文意(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因此,离开语言环境去分析“雅词”,不仅不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还助长了浮华的风格。

所谓“美句”是指结构良好的对偶句和排比句。有的老师甚至根据字数把排比分为三字格、四字格、五字格...于是,学生们忙着寻找“漂亮的句子”。只是作者又迷茫了。“优美的句子”是否仅限于工整的对偶句和排比句?按照这个标准,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朱自清的《背影》是没有欣赏价值的。因为这些文章没有使用太多的修辞手法,所以很难找到对仗、排比等“美句”。文章中的句子有不同的结构和形式。写作时要从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出发,按照具体的措施去做。一句话美不美,要看它和它所表达的东西是否和谐,而不是看它的结构是否规整。如果说文章只是靠类似对仗排比的“美句”取胜,那么盛行于汉魏六朝的骈文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霸主。而与之相反,骈文中的优秀作品却少之又少,大多形式华而不实,内容泛泛空。我们决不能把今天的学生引入这条错误的道路。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工具,语言的表达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密切相关。语言鉴赏应该重在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不是玩弄其外在形式。所以,味觉语言不应该局限于那些优雅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而有时候需要注意那些看似优雅的词语(比如前面提到的“终于”)和不“美”的句子(既不是对仗,也不是排比,比如《祝福》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一手端着破碗”。/[/kK如果脱离语言环境,把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体的课文分解成写作技巧的部分,在技术层面上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欣赏,那么语文教学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这样的知识再“丰富”(其实只有课内的积累是非常有限的,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不可能丰富的),也很难真正内化为应用能力,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注重表达而忽视实际内容的误区。现在的学生普遍有一种在形式上讨好人的写作风格,比如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娴熟的句式,很少依靠真挚的情感或思想来产生感染力。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