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解密太极拳修炼过程中的一些误区(解密太极拳)

解密太极拳(解密太极拳修炼中的一些误区)

1.“低架子”和“内功”

衡量一个传统太极拳练习者的功夫,关键是看他有没有太极拳的“内功”。但是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误以为蹲低架子就是太极拳的高级功夫,其实不然。如果蹲得太低,就很难保证膝盖不超过脚趾,不利于膝盖的保护。有的拳手因为练所谓的“低打”,导致膝盖严重受伤,有的甚至连爬楼梯都有困难。错误的练习方法造成的膝关节损伤,是太极拳中的悲剧。“低架论”是当今太极拳最严重的误区。见特别说明:5。

2.动、摇、晃,“适中舒适”

练太极拳首先要求“适中舒适”,心、神、意、气的内在舒适,躯干四肢的外表适中。但很多从业者并不明白这一点。为了显示你腰臀的灵活性,你做一些戏剧性的、夸张的晃动动作,太极术语里叫“狂动”。你的躯干和四肢过度扭动,不仅会妨碍你练习太极功夫,还会违反人体正常的生理规律。练不了太极功夫,腰腿就废了。练习方法(即拳法和练法)的正确性必须经过学者的检验。

3.“脚尖抓地”和“全身放松”

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不能用力,这是众所周知的太极拳基本规则。“全身放松”的重要环节是腰腿的放松。“用脚尖抓地”的说法,与“全身放松”的太极体质相反。迷信的人误以为自己十个脚趾稳稳地站在地上,也是大错特错。脚趾抓地越紧,腿就越硬越有力,放松规则越不合法,手指一点就站不稳。原因很简单。脚趾一着地,腿就硬了。从脚到大腿根部,腰腿都是硬的。怎么可能不输?

值得强调的是,太极拳的步法并没有卡在地面上,不然为什么太极拳还有步法练习,前进,后退一步等等?太极拳的步法非常灵活多变。俗话说“随你变步,随你走”也是如此。而不是简单的站在地上双腿不动,误以为大步就是高功夫,误以为低姿势就是高功夫。这些都是误解。腿脚不能发力,对方也不能发力,这就是太极拳的崇高境界。这就需要太极拳的“内功”了。

4.“杠杆作用”和“积极的自我努力”

很多不练拳的朋友都知道,太极拳的拳法是以柔打硬,以劲打劲,四两招。为什么很多拳手三年五年十年八年都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方法不对。太极拳是一种被动而放松的拳手。不是主动打人,不是主动抢或者打对方。我不想伤害或残害对方。太极拳古代理论中说“他不动,他不动;我守着我的领地,不卑不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对我犯罪,他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他。」看到了吧,太极拳是被动的,借力打拳,也就是根据对方的客观实际做出一定的反击。

旨在保护自己,打乱对方的平衡。所以太极拳是“一千斤换四两”,而不是“出人头地”;“励精图治”不是主动发力打人,而是互相借力。

5.方法不当造成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

社会上常见的太极拳爱好者反映膝盖疼,问怎么回事。原因很简单,练习方法不对。全世界有一亿五千万人练习太极拳,太极拳中膝盖受伤是最常见的现象。连不练拳的人都知道,所以不敢参加太极拳运动,因为运动伤了腿和膝盖,这不是养生的基本初衷。分析膝关节损伤主要有两个因素:

过分追求所谓的“低架子”,导致“跪姿”的形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膝盖超过脚趾”,所以错误的膝盖承重,导致受伤。正确的力量不应该在膝盖上,而应该在大腿上。膝关节承重异常是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过于追求所谓的“腿缠”,导致膝盖乱扭,造成膝盖和脚趾的偏离和脱位,造成运动损伤。人体力学告诉我们,正常情况下,膝盖要和脚趾对齐,这符合人体的自然本能。太极拳是一种自然拳种,最符合人体的自然运动规律和轨迹。刻意的人为和做作,不仅失去了太极拳的质朴和自然的初衷,也违背了人体运动和人体力学的正常规律。膝盖和脚趾的朝向不能保持一致,导致膝盖内的骨骼之间出现异常磨损,降低膝盖的生活质量,这是创伤性疼痛的第二大因素。

综上所述,拳手们意识到,保护膝盖的同时,一定要讲究方法。一是要保证膝盖不要太尖,不能过分追求“低框”;第二,确保膝盖和脚趾方向一致,不要扭动膝盖。新手要特别注意这个误区。

6.关于“扭转力度”和“移动、扭转、碎裂”

捻丝是陈式太极拳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套路中通常用“落磨”线来实现。我们对纠缠强度的定义是:在对方纠缠的地方,纠缠,对方因为我的纠缠而失败。很多拳击手误以为拧丝就是拧自己的腿,拧胳膊,玩手腕。这些都是“零零碎碎”,水蛇腰也出了,没闲着。殊不知,这是“太极病”或者说是“鲁莽”。讲义《拳法练习的病症》里有详细的名称,比如抖肩、水蛇腰、移腰臀等。,告诫拳友重视太极病,重视健康舒适。太极传博大精深,内敛稳重,不浮夸,不做作,不轻浮;从表面上看,我不是故意做出来给别人看的,而是故意画了两个圈,表示自己纠结,螺旋上升。那是太极“舞”,不是传统太极的本意。

7.接球、摔跤和“泰金池”

传统太极拳的练习规则是:练理不用劲;这种做法不实践标准;练而不练。

实践理性与否。“理”是太极拳的道理和原则。“劲”是指练肌肉硬度。这种做法虽然对局部力量锻炼较大,但这种力量笨拙僵硬,缺乏灵性,所以不为太极川家所取。

本不练习投标。“本”指的是本源和根本,即心、神、意、气,也就是常说的“内功”。“标准”是指以练习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局部锻炼方法。太极拳是一种内功拳法,有内功和外功两种,而且是以练内功为主。不要刻意,生气,劳累,沮丧。

练而不练。练“身”是全身的内功,“招”是绝招,比如抓、扔。学“死招”是太极拳的大忌。“死招”是改不了的,所以太极传不会接。太极拳更强调的是“渐知劲”。“知劲”后,运用自如,一招变万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太极拳主要是训练自己的整体内功,运用时根据客观情况,舍我其谁,因势利导,不拘泥于具体的招数。内气充实了,全身就像一个充满气的球体,感觉到哪里就可以发射到哪里。而不是主动用什么东西去抱,或者给别人做绊脚石,违背了太极拳“以柔为刚,以力为用,以静制动,引空,先来后到”的原则。

8.对“气沉于腹”的误解

8.1“参芪丹田”是腹式呼吸还是反腹式呼吸?

气沉腹与呼吸的方法没有直接关系,是“导”而不是“呼吸”,“元气”与肺呼吸无关。我们不提倡所谓的“顺呼吸”和所谓的“逆呼吸”,也不提倡在具体的动作中对什么叫做“呼吸”和“吸吮”进行硬性规定,这样只会导致“胸闷、喘不过气、呼吸不畅。为了防止这些错误,我们提倡自然呼吸,不强迫。

8.2经常“气沉腹”会沉入大肚子吗?

“气沉于腹”是正确的运动状态,即在站起、松肩、挂肘、含胸、后拉的基础上,全身自然放松,自然呼吸,做到“气沉于腹”。这里的气不是呼吸的气,而是内在的力量。在这种状态下,腹肌基本处于收缩状态,所以正确合理的“气沉丹田”状态不会让你怀孕。而且正确的“尾-气中正”会强健腰部,减少腹部脂肪,使身材苗条。所以,很多练习者在练习太极拳一段时间后,发现太极拳还有“减肥”的神奇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不知道这个技巧的人,往往会吸一口气,憋在肚子里,以示所谓的“沉入空中”,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错误。错误和失误有害健康。

8.3太极拳对呼吸有什么具体要求?

呼吸是人类的生命现象。呼吸有很多层次。通常呼吸是“气息”,有意识呼吸是“呼吸”。“人吸一口气”说明了呼吸的重要性。太极拳的拳法既是大自然的呼吸,也是气功的呼吸。平时练拳可以顺其自然,该喊就喊,该吸就吸,不强求。

9.“以命震脚”的误区

老师常说,你的脚下有很多穴位。如果你经常伤害它,你的大脑、心脏和脑血管都会受到伤害。表演的时候,造声势能震地动,平时运动的时候,你只要“精力充沛”就行了。

10.“身体锻炼”和“精神锻炼”

传统太极拳要求“意图不硬”。就是用太极拳的“心、神、意、气”来代替肌肉紧张形成的“僵力、拙力、蠢力”。归根结底是传统太极拳的特点和方法问题。太极拳的特点是“轻松自然,动作轻,意图不硬”。太极拳的家传拳需要“心理训练”。不是“体能训练”,也不是“力量训练”。“形体训练”和“力量训练”不符合传统的太极方法,无论你怎么练内功,都上不了身。在这里,我们强调正确练拳的过程就是撤力的过程,撤力的过程就是内功和上身力量的过程。学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法对这句话进行论证。

11.“松散”、“松弛”、“僵硬”和“僵硬”

松,关节打开,肌肉软组织拉伸,精神舒适,动作蕴含内在力量。放松,关节闭合,肌肉软组织萎缩,精神萎靡,动作无力。僵硬,关节焊死,肌肉软组织紧绷,精神紧张,动作僵硬。“关节是打开的,肌肉和软组织是伸展的,精神是舒适而不紧张的,动作是内在的,可以自然而轻盈地变化。”

胳膊像棉花一样被铁包裹着,软而重,浑厚而脆,这一切都来自于宽松和执着。不懈的努力是打好太极拳的关键。放松是打好太极拳的不二法门。学者们需要在作为“功夫大师”的拳手身上多了解这一点。体验、感受、认识、理解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区分“真松”和“假松”是关键。松,不是简单的表面上假装不努力,实际上,只要一联手,“笨拙的受力区”和“驻点”马上就出现了。

12.太极拳必须符合“人体力学原理”和“传统太极理论”

太极拳如果不符合“人体力学”和“传统原理”,轻者练了十年八年太极功夫也上不了上身,重者因练法失误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为基础而求末。比如:

过分追求所谓的“低框”导致膝盖疼,腰腿痛等。

误解“气沉于腹”引起胸闷、憋气、呼吸不畅等。

过度追求“脚震”导致的足跟痛;

过分追求“自我用力”,导致肌肉劳损、肌腱劳损、关节脱臼等。

膝关节损伤、髋关节损伤、踝关节损伤等。由扭曲和摇晃引起。

13.很多人练了几年拳还是不“懂劲”。理解实力的标志是什么?要经过推手的训练才能获得知识吗?

“熟悉了,更好了”是练拳的必经过程。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熟悉,二是开悟。熟的标志是拳架和推手都要符合拳法,熟能生巧,也就是悟道。推手是太极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推手就是纸上谈兵。但是推手的正规训练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切忌从拳术理论中找出几句和自己想法相似的话,愚蠢的练习,浪费时间,还可能损伤身体。

14.为什么有的人练了很多年太极拳,却在技术进攻上得不到优势?

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功夫还不够。所谓“功夫上身”,就是“通过熟悉逐渐了解实力,了解实力被阶级神化”。招熟是“功夫上身”的基础;知识是“功夫上身”的标志;神是“功夫”的境界。如果你练拳多年,依然不堪一击,那你就要反思老师有没有教会你“正确的方法”。论拳:“每见数年纯功德不能转化者,率自为之。”希望练拳击的人能深入思考一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