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古代那些身残志坚的杰出伟人(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古代那些身残志坚的杰出伟人)

当今社会,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人不计其数,比如张海迪、吴运铎、太丽华...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励志的典范,有些人在某个领域的贡献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左丘是盲人“爵有官话”

——左丘明开创了中国史学的写作风格。

失明是古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古代,失明有许多术语,如盲、眼、眼等。,而单眼盲则被称为盲,也称为侧盲。前者就是我们常说的盲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眼睛残疾的名人。例如,先秦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师旷生来就没有眼睛,他自称瞎臣,瞎臣。三国时著名的将军夏侯惇,被曹操称为“天下奇才”,因为他瞎了一只眼睛,所以被称为“瞎夏侯”。曹操不歧视残疾人。他甚至把自己最宠爱的长女清河公主嫁给了独眼天才丁仪,却没有遇到她。

五代晚唐的传奇人物李克用,也是一个眼睛残疾的人,因为天生一只眼睛缺失,他给自己取名“独眼巨人”。淮南杨行密在没见过李克用的时候,派了一个画师冒充商人的画肖像。李克用得知后,想故意为难画家,于是把画家抓起来,看他怎么画自己。这位画家很聪明。他把李克用画成一个“微统一眼看箭是非”的军事家。李克勇看后非常满意。他不仅放走了画家,还给了他很多奖励。

说到灵感,最著名的盲人是左丘明,先秦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鲁时期的盲人。

每一个熟悉中国学者的人都不会不读《左传》和《国语》。先秦时期这两部重要史书的编者是左丘明。《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以此为书解释经典。它被称为《春秋左传》,或简称《左传》。

这本书记录了从鲁隐年(公元前722年)到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255年间,周朝与诸侯国之间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除了记载史实的重要性,《左传》还开创了中国史学的写作风格,受到后世史家的推崇,对史家编纂中国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他的“直书无隐”,就被司马迁以来的中国好史所继承,成为古人写史的基本原则之一。

《左传》开创了“君子节”的格式,为史家提供了空发表意见的空间。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史书中几乎所有的褒评都受到《左传》的启发和影响,因此左丘明被称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奠基人”。

左丘明编纂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民族史,因主要记载文字而得名。全书二十一卷,记录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资料。

写普通话的时候,左秋明是个盲人。出于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把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路诸侯的重要消息、群臣的得失都记录下来,最后整理编辑成又一部中国著名的史书。司马迁在《史·吉太·史公》的序言中说“左丘是瞎子,有官话”,正是这么回事。

左丘明的《左传》、《国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史学的研究,他身残志坚、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是感人至深。后人直接用“盲史”来指代左丘明,可见他对自己地位的尊重和深深的启发。

孙子足《孙子兵法》

——孙膑《孙子兵法》影响了古代的战争行为。

在古代,肢体残疾多于失明,其中下肢残疾所占比例最大。古汉语中的“瘸子”、“瘸子”、“瘸子”、“瘸子”等词都是指下肢残疾。

古代腿脚不便的名人也不少。例如,送给著名宝玉“何”的卞和,就是一个失去双脚的残疾人。卞和的残疾是后天原因。据《韩非何姿史》记载,卞和在景山降薪时,偶然得到一块粗糙的玉石,先后献给楚王李和。但这两个王不识货,于是卞和被先后砍断了左脚和右脚。这就是“汴河曾献一宝,楚王斩之”的说法。幸好楚文王懂得珍惜,把它刻成了举世闻名的“何石碧”。

卞和的脚被砍断,这叫“刑”。刑讯是古代酷刑之一,是“五刑”之一。其他四个刑法是“莫”、“莫”、“公”、“大璧”。割草,也称为切割,对于较轻的割掉一只脚,对于较重的割掉两只脚。

在下肢残疾的古代名人中,先秦时期最多,这是由于当时开脱之风盛行。这种刑罚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滥用到了顶峰。对于齐景公当政时的齐国来说,当时市场上最贵的东西是假肢,最便宜的东西是鞋子。这就是“贵在便宜”这个典故的由来,也是当年齐景公滥用刑罚造成社会悲剧的直接反映。

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生前被魏人“斩”。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后来取得了齐国田忌的信任。他多次另辟蹊径指挥军队,打败了当年的另一个对手军师庞涓率领的魏军,逼得庞涓不得好死。

他是战国时期孙膑齐国人,杰出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跟随庞涓学习兵法,成绩优异。后来,庞涓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他认为自己的技术不如孙膑,就设下毒计,把孙膑骗到魏国,污蔑魏国。昏庸的魏惠王给孙膑定罪,在孙膑脸上纹身,并剜掉了他的两个膝盖骨,这就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的“法断其足”。

结果孙膑成了残疾人,再也站不起来了。庞涓本想让孙膑“躲进阴影”,这让他很郁闷。然而,遭受巨大打击的孙膑并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相反,他活得更坚强,更有价值。

孙膑后来被齐国使者带回齐国,田忌慧眼识人,收留了孙膑,使孙膑的智慧和勇气显露无遗。田忌经常和齐国的王子们比赛射箭。孙膑看到他们以前比赛的上中下三等马都差不多,硬拼很难赢。于是他想出了巧妙的策略:把最差的马配给对方最好的马,把最好的马配给对方中间的马,把中间的马配给对方最差的马。三场比赛结束,田忌赢了两场,只输了一场,这就是“田忌赛马”的制胜法则。

孙膑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在“围魏救赵”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改变了当时中国历史的走向。

后来,孙膑把自己的军事经验和战斗经验写成了一本书,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孙子之足,惟论兵法”。孙膑的《孙子兵法》于1974年在山东临沂出土,引起轰动。《兵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与他的祖先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一起,对中国古代军事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侯智,“世界总是在使用中”

——蔡伦发明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在古代,身体有缺陷的人往往会被忽视。其实这些人的痛苦并不比其他残疾人少,只是更隐蔽。他们遭受的心理伤害比缺腿少眼更严重,甚至有人认为“生不如死”。

古代有身体缺陷的名人,大多是后天造成的。“五刑”中的宫刑是古代身体残疾者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所谓“阉割”,就是破坏人的生殖功能,“男人切断潜能,女人幽闭”。宫刑,又称贪污罪,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淫乱”一词出现之初,最初是针对男女淫乱乱伦,后来被视为刑法,适用于犯人。行刑毫无人性可言。

在古代身体有残疾的名人中,最常被提及的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汉朝第二年(公元前99年),时年47岁的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在为攻打匈奴未投降的李陵将军辩护时,他说了几句公道话,激怒了汉武帝刘彻,他被关进了监狱。在无钱赎罪的情况下,司马迁“忍辱负重,要求阉割”。

刑后司马迁苦不堪言,但他认为“王文被捕演《周易》,钟繇演《春秋》,屈原流放做《离骚》”,司马迁坚持下来,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司马迁的事迹无疑成为励志的榜样。司马迁最崇拜的群体是“宦官”群体,这是古代一个独特的残疾人群体,他们曾经视司马迁为“祖宗”,顶礼膜拜。

宦官,又称寺民、宦官,层出不穷。这一人群中也不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残疾人名人,如蔡伦、郑和等。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蔡伦。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早年入宫为宦官,东汉刘、为中侍,其后为令。虽然是残疾人,但蔡伦心灵手巧,喜欢做器皿和物品。担任官令后,“督秘剑及各种仪器,皆精巧密致,为后世之法”。

当时宫廷民间的书写材料主要是帛书和竹简,但前者成本太高,后者书写和阅读都不方便。因此,蔡伦改进了当时民间使用的原始造纸技术,将切碎的大麻粉碎成纤维,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用于书写的纸张。元十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这批纸献给皇帝刘钊,皇帝大加赞赏,封蔡伦为“龙廷侯”。他发明的纸也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发明和改进造纸术后,全世界一直“用之不尽”,不仅为中国,也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广泛使用蔡侯纸的时候,欧洲还在使用昂贵的羊皮和非常脆的纸莎草纸作为书写材料,所以西方人把造纸术列为中国的“四大发明”,现代西方学者也把它列为“影响人类历史的百人名单”。

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残疾人要多得多,他们在人类历史和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