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端午节吃粽子是怎么来的?(端午节吃粽子寓意)

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端午节怎么吃粽子的?)

端午节是我们熟悉的传统节日,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活动?大家都很熟悉吃粽子和赛龙舟。当然,这种主要的在中国南方还是很流行的。在北方,仪式感比较少,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好的,就是端午节。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端午节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名臣周初的著作《地方风俗》是后世研究端午节相关礼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的传说有很多版本,其中屈原投江、“沈涛”伍子胥、孝女曹娥的相关说法广为流传,战国时期最为人熟知的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投石自尽。当时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为了纪念这位多才多艺的士大夫,人们把装有大米的竹筒放入河中,以吸引鱼虾离开,以免伤害屈原的身体。

米粒装入竹筒,经过一定处理,也是粽子的雏形。准确的说应该叫“管饺子”。桶装粽子的制作方法是用大竹切下一节,装上后将米粒密封,再用文火烘烤,就成了粽子。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小米用草木灰这种碱性信息资源的水浸泡,包裹成三角形或四边形形状,然后煮熟食用。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粽子被称为“玉米小米”。时至今日,除了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也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甚至在日本、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端午节也会吃粽子。

“仲夏端午,煮粟黍”,在大部分地区,称为“重五”。从季节上看,这个时期基本已经到了盛夏,是农忙和丰收的交汇点。吃粽子不仅是为了退烧消暑,还可以缓解农忙的疲劳。其实粽子的方式和形状都很人性化,食材也是根据当地的民俗和个人的食物喜好来决定的。红豆、绿豆、咸鸭蛋、猪肉或火腿等食物和水果与糯米按一定比例勾兑,再用新鲜的粽子叶包裹牢固,口味以甜、咸、碱性粽子为主。饺子在锅里煮熟,倒入清水,配上丰富的特色小菜,全家人一起享用。

还有一些关于过端午节和吃粽子的担忧。虽然现在线上线下商家把包括端午节在内的几乎所有传统节日都炒作成不同的购物狂欢活动,但我们应该保留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一般端午前后亲友间表达祝愿时不能用“端午节快乐”之类的,否则没有内涵和修养,可以用“端午节”代替。很多人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表达对它的敬意和怀念。后来也演变成缅怀祖先的节日,有悼念、悲痛、感恩的意境,所以用喜庆来形容端午节是不恰当的。

再说说粽子吧。古人也通过谐音从粽子中衍生出相关含义。比如“粽子”和“钟”、“钟”在声调上极其相似。粽子还有多子多福,卸去负担和苦难的相关含义。习俗、地域文化、色彩、香味等诸多因素环环相扣,经历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粽子文化”。粽子好吃不腻,口味多样。也是端午节的好礼物。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也有“包粽子”、“分粽子”、“吃粽子”的相关说法。包粽子就是包苦,就是释放压力,重启。分粽子意味着共患难,同心同德,也意味着平等互爱;吃粽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除苦难,自力更生,同时也表达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