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让三国东吴彻底失去了完成一统的机会(三国梦之大一统)

三国梦的大一统(让三国的吴栋彻底失去了完成统一的机会)

由于著名小说《三国演义》的热播,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偏袒江东的孙吴政权完全是历史进程中的“配角”。小说里不仅笔墨少,关于孙吴政权的亮点也少。除了一些无法“伪装”的经典战役,如赤壁之战(小说中,这场战役的主角变成了诸葛亮)、夷陵之战等。,以及曹魏几次乏善可陈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草草收场。然而,难道这个占据天下三分的霸权政权在现实历史中就没有存在感吗?

事实上,这种被小说边缘化的政治力量不仅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极有可能完成统一。不幸的是,两次突如其来的变故极大地影响了孙吴政权的发展,最终被留在了历史进程中。

上图_孙策(175-200年5月5日),字子“富博”

突变之一:孙策之死。

要说孙策,首先要说他的父亲孙坚。孙坚可以说是反对董卓最卖力的军阀了,没有之一。不像其他地方军阀大部分都是求董联盟,不出力干活,持观望态度的不一样。孙坚真的是身先士卒,靠一己之力帮助汉朝,让孙坚一时名声大噪。但被贬袁术的孙坚,在荆州为袁术攻打刘表时,不幸被刘表的部下黄祖刺伤,年仅三十岁。

这一年,孙策十七岁。

作为长子,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父亲遗产的重任,甚至将其发扬光大。继承父亲的基业,孙策得到袁术的赏识,给了孙策一个基本的发展平台,但也只是基本的。袁术不靠谱,孙策早就察觉到了。之后,孙策利用陆游与袁术在江东对峙的机会,以恳求平定陆游为由,从袁术那里取得了数千兵马,与父亲以前的门人、将领一起,完成了从袁术进入江东的最初。

以上_袁舒(?-199),字公路

一个少年,还是个外人,带着两三千兵马,乱世无所不能?这也是袁术愿意向孙策借兵的原因之一。孙策来到江东后,首先完成了一件决定孙吴政权命运的大事。他多次拜访扬州名人张红,就是后来孙吴的文官“二张”之一(另一张是张昭)。也就是说,在刘备访问诸葛孔明之前,孙策访问了张红。张红不想给孙策出主意,但孙策为父报仇的坚定意志和真诚之心深深打动了张红。于是,张红给孙策提供了一个江东战略方案,以江东为基地,然后统一全国。

该计划有以下核心内容:

1.依托长江自然灾害,首先要测绘扬州(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江西和粤北部分地区);

2.溯河直上荆州,一方面报仇雪恨,同时又是北上中原,西进巴蜀的中转要塞;

3.西至益州(巴蜀地区),取官二代刘璋取而代之,再北上取汉中;

4.最后联合西北凉州军阀,如韩遂、马腾等。,取关中地区,然后东进统一中原;

5.政治口号:匡复汉朝。

这一江东战略的好处在于,它第一次把南方(长江以南)作为徐图称霸的基地。提出了非常超前的南统战略。在此之前,无论是秦朝统一六国,还是汉朝完成统一,都是北方主导,南方赚的战略路线。

上图_孙策开发江东地图

如果单单一个战略政策没有很好的执行,这一切都将是纸上谈兵。恰好孙策是个军事天才,执行力很强。在孙策的叔叔吴京和好友周瑜的帮助下,扬州刺史刘友很快被击败,完成了今天扎根南京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接着,孙策马不停蹄南下,迅速占领了牯岭地区(今浙江萧山),将吴军(今苏州)与会稽(今绍兴)分割开来,切断了两县遥相呼应的可能。随后,两地被孙策逐一分解,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都成了孙策的地盘。

稍作休整,孙策领兵溯流而上,兵峰直指张羽(今南昌)、峡口(今武汉)。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孙策赢得了张瑜。这意味着孙策已经将影响中国封建王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据为己有。此时,有了粮食基地的后勤支持,孙策已经具备了让徐图称霸并帮助汉朝的条件。

以上_孙权题跋

然而,就在孙策大有作为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孙策打猎时背部被刺,最后死于刺客之手,新一代名将陨落。孙策的弟弟孙权接过了振兴江东的重任。正如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的“以长江以东众为例,与天下争衡。你不如我;我不如卿。”这段话既是孙策对孙权的鼓励之词,也是对两兄弟能力差异的客观分析。孙策的早逝,真的让江东的天下为平衡而斗争,一下子降了一个档次。好在孙权和他哥哥孙策一样有才华,有事业心。所以,孙策的英年早逝虽然确实是江东争霸过程中的一大打击,但也不是不可挽回的,江东集团还有机会。

但是,另一个突如其来的大变局,在笔者看来,就是孙吴政权彻底失去了完成统一、改变命运的机会。

上图_周瑜(175 -210年),字

第二次大变故:周瑜死了。

周公谨(周瑜的本名公瑾)绝对是小说中最黑的人。周瑜出身名门,但与很多自命不凡、高人一等的世家子弟不同,周瑜喜欢主动结交一些名人,比如孙策、鲁肃,都是周瑜早年结交的。

孙策只身来到江东创业。没有当地贵族家庭的支持,恐怕他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远大志向。所以,孙策一方面依靠叔父吴京,一方面又有周瑜的鼎力相助。丹阳郡(今丹阳)是他们两人为孙策定居的创业基地。

周瑜并没有随孙策南下,而是在孙策沿江下奋进时驻扎在荆州地区。这次驻扎名义上是为了管理新占领的领土,防止荆州刘表乘虚而入,实际上是为图谋荆州做准备。后来的赤壁之战和周瑜,周瑜能够准确核对位置,把时间和地点控制住,是这一时期准备工作的成果之一。

以上_三国荆州版图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拜周瑜为中后卫,即孙策麾下大将,目的是授予周瑜绝对的军事指挥权,夺取荆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当周瑜准备攻打荆州的时候,孙策意外中箭,愤然而死。孙策的意外去世,再加上孙权年轻,没有建树,使得这个刚刚成就的政权非常动荡。两次内讧差点毁了江东基业。

为了维稳,周瑜不得不推迟攻占荆州的计划。要知道,此时北洋军阀势力盘根错节,相互牵制,根本无暇顾及长江周边的“小事”。至于此时的刘备,他在各种势力中彷徨,连一个靠山都没有。

如果周瑜真的在建安五年奇袭荆州成功,把荆州据为己有,或者占领了长江两岸及其以南的所有郡县,孙吴政权的作用肯定是在空之前。可惜历史的走向往往是由偶然决定的。俗话说“成事在天,成事在天”。

当然,周瑜虽然失去了奇袭荆州的机会,但接下来的赤壁之战还是给了周瑜和孙吴政权实现江东战略的机会。

上图_赤壁之战示意图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后,在周瑜的激战下,终于把曹仁赶到了北方的襄阳县,并占有了长江两岸的南郡。然而周瑜在战斗中不幸被曹军射中。周瑜之所以奋力拿下南郡,是因为它在长江上游,夺取了益州巴蜀的水路咽喉。

而此时的刘备,也因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和刘启(刘表长子)的去世,已经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统领荆州牧。刘备集团的下一步计划是以荆州为基地取巴蜀,所以刘备、诸葛亮等人都把重点放在了防范和制止周瑜伐蜀计划的实施上。而且刘备利用最东部的江夏郡(与孙吴相连),从孙权手中得到南郡南部,控制了长江南岸,大大降低了周瑜伐蜀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如此,周瑜仍在积极准备伐蜀,争取益州。因为在江东战略规划中,益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和补给基地。只有占领益州,才有可能拿下汉中,然后才有可能占领关中。这样才能有南进北出的战略纵深。这与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战略计划完全一致。

_诸葛亮(181 -234年),字孔明

然而,就在周瑜准备大举进攻益州的时候,历史上又发生了一次“意外”。周瑜因箭伤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在巴邱(今湖南岳阳)病逝,时年36岁。

周瑜的英年早逝,不仅迫使孙吴伐蜀的计划停止,也使南郡长江北岸地区的归属更加岌岌可危。可以说,周瑜的死让孙吴集团错过了最后的成长机会,甚至是最后的生存希望。

周瑜死后的一年,刘备轻松拿下益州。这让周瑜的继任者鲁肃意识到,孙吴集团已经错过了盈利的最佳时机。南郡江北地区对孙吴集团意义不大,但对刘备集团意义重大。所以更需要放弃南郡这个“烫手山芋”,收购荆州东部地区,巩固西部防线。同时,坚持孙刘联和相互依存的和平路线是目前的务实策略。

上图_三国地图

之后孙、刘两家就荆州的兵力划分进行了最后的和平谈判,最终以湘江为界,东边归孙吴,西边归。之后,孙吴集团虽然以梦露的奇计奇袭荆州西部三郡成功,但这一次以荆州为跳板,夺取益州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

至于北移,由于孙吴集团向北的战略纵深严重不足,机会就更少了。这就决定了孙吴集团只能和平共处,甚至灭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