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饺子好吃(中国七大好饺子)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粽子有多少种?带着这个疑问,台台深入南北六大省,行程数万公里。从城市到乡村甚至民族部落,他们发现粽子的种类远远超出想象。
我们在山西晋中发现了北方最古老的粽子;在江南水乡嘉兴感受到了粽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我尝到了记忆中的古味;海南岛海拔最高的黎苗杂居村见证了粽子颜色的变化…..
2020年端午节的今天,跟着台湾台湾,来一趟粽子的云游吧!
从江浙沪出发,第一站来到了江南水乡嘉兴,一座充满粽子文化的城市。嘉兴粽子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嘉禾人民种水稻,吃大米,演变出了博大精深的粽子文化。嘉兴也是中国第一个设立粽子文化博物馆的城市。
嘉兴鲜肉饺子的特点是糯而不粘,肥而不腻,咸甜适中。原料很简单。只用干米叶,圆糯米,鲜猪肉。
因为嘉兴不盛产鲜粽叶,所以家家户户都习惯用干粽叶。紧绷的干粽子叶要泡一夜才能发绿舒展。
在嘉兴,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粽子经。说到鲜肉饺子,猪肉的挑选和腌制是最重要的。糯米要用酱油、糖、盐调味,配料要够。包的时候要把瘦肉和一块肥肉放在上面。做饭的时候肥肉慢慢煮开融化,渗进米饭里,油香诱人!
甜粽子在北方很受欢迎。山西晋中的黄粽子是甜粽子的代表。小米大米又称黄米,是中国人最古老的主食。勤劳智慧的当地人民把软糯清香的黄米和红枣搭配在一起,形成了北方最古老的粽子。
做粽子的黄米,要提前三四天泡米,直到发酵。甜味的来源是红枣。食材简单,味道纯正。晋中人做粽子,只要一片粽叶就够了。先把米叶子折成漏斗状,扔一颗枣进去,然后装满黄米,再放两三颗枣。
不同于南方的肉粽,黄米粽子凉着吃更好吃,蘸白糖,甜甜的,简单。
福建泉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古代气息。
泉州烧腊水饺的馅料豪华。除了糯米,还包括山珍海味。莲子、香菇、虾仁是最基本的食材。肉类需要先腌制后油炸,糯米用干洋葱和腌制的酱料油炸上色后才能使用。
煮肉馅饺子更有讲究。闽南话叫“炕肉馅饺子”。在古代,猪骨做成的汤是用来做饭的。烤肉饺子要趁热吃。吃的时候加甜辣酱,花生酱,蒜泥酱。渗入酱料的肉馅饺子不粘不腻,超级满足!
在中国粽子的辽阔疆域上,潮式粽子独树一帜。它能在一个粽子里巧妙地融合咸甜两种口味,吃起来却没有冲突。
饺子必不可少的两种食材:南奶、糖、酱油腌制的五花肉片,糖腌制的鹌鹑蛋。其他食材:长糯米、香菇、虾仁、咸蛋黄、虾仁、莲子也需要预处理。
绿豆沙和糖水鹌鹑蛋一样,是汤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糯米已经提前炒好了,包好的粽子可以煮三四十分钟。咬下去,甜的是咸的,咸的是甜的,它们融合在一起!
广东肇庆,古代岭南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粽子文化也是极其丰富多彩,咸中带甜。肇庆人一年四季都吃蒸饺,走亲访友也会送两个,寓意“蒸蒸日上”。
传统的蒸饺只用三种材料。除了糯米和肥肥的五花肉,肇庆人还喜欢放很多去皮的绿豆来提香,缓解油腻感。
蒸饺叫蒸饺,但都是熟的。木头也是用当地山上产的桂枝木,煮粽子的水是正宗的用当地名山鼎湖山的泉水。当地人认为,这样煮出来的饺子没有异味,自然香甜。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肇庆蒸饺在系统的基础上演变出许多新的口味,如扇贝和蘑菇的八宝黄宗,紫米制成的黑糯米粽子等。还有西米粽子和红豆沙馅的碱粽子,咸甜交替,形成肇庆独特的粽子文化。
在云南壮族的饮食中,糯米占有重要的地位。糯米做的粽子叫做粽子。在阜宁的壮乡,有一种特别的粽子,它很结实,看起来像马的腿。
芝麻秆是做粽子不可或缺的材料。烧成灰后,趁热拌入未洗好的糯米,筛去粗颗粒,使糯米充分覆盖秸秆灰,变得黑亮,增强软糯的口感和香味。
除了糯米,还会用到去皮的绿豆和腌制的五花肉。除了直接食用,当地人还改变了吃熟粽子的新方法,如将粽子切成块,用茶油油炸或油炸。表面金黄酥脆,油油的绿豆沙类似咸咸的蛋黄,是另一种香的味道。
寻味的最后一站是海南琼中市(za)汉村,也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黎族苗族杂居村,这里出产一种美丽的粽子——五色粽子。
五色中的白色来自糯米本身的颜色,其他四色的染料则是从当地植物中自然提取的。煮好的染料和糯米混合上色后,就是五色米。
猪肉是用五指山当地有名的五脚猪,只有肥瘦五花的部分。
粽子叶取自柊的叶子,在田边随处可见。叶子又宽又厚,有自然的香味。
包好的粽子又扁又长,像独木舟一样,可以挂在孩子身上玩耍。五颜六色的棕色,打开后会立刻刺激食欲!
从北方到南方,在这次旅行中,我们看到了粽子的万千变化。馅、包、煮的方法差别很大,每个粽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这7个粽子中,挑一个你最想吃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